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陝西:凝心聚力打赢脫貧攻堅戰

陝西:凝心聚力打赢脫貧攻堅戰

時間:2024-10-26 05:37:54

為打赢脫貧攻堅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全國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陝西苦幹實幹,持續用力,正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陝西省委省政府将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聚焦精準,靶向施策,統籌推進。絕大多數有扶貧任務的縣(區、市)形成了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新局面;上萬名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得到曆練與成長;越來越多的貧困群衆在脫貧攻堅中開啟美好新生活。陝西的脫貧攻堅工作得到了群衆認可、幹部認同、中央肯定。

商洛市現代農業園區。聚焦精準,啃下“硬骨頭”

陝西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盤山、呂梁山3個國家連片特困地區,以及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兩個省級特困地區,這都是陝西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面對“硬骨頭”,陝西首先做的就是“精準識别”。2017年,陝西通過逐村、逐戶篩查并嚴格落實“兩公示一公告”制度,剔除識别不精準的31萬人,将檔外符合條件的34.3萬人納入幫扶範圍,核定2016年檔内貧困人口78.3萬戶、228.7萬人。

之後,陝西相繼啟動了一系列脫貧工程,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扶貧新政,基本形成了穩定推進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

在工作機制上,陝西成立了省委副書記任總指揮,常務副省長、分管副省長和省扶貧辦主要負責同志任副總指揮,18個省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脫貧攻堅指揮部,組建了8個行業扶貧辦公室和兩個協調組,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落實、政協第三方評估,“八辦兩組”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

在創建幫扶體系上,陝西創建了“3+X”的幫扶體系,即國企、高校、醫院三大幫扶體系。組織形成9個國企合力覆蓋除西安市以外的9個市,助力産業就業扶貧;組織103所高校與96個有脫貧任務的縣(市、區)結對,開展教育、科技等幫扶;組織86家三級醫院、218家二級醫院、1830家縣鄉(鎮)醫院,分别對貧困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實現全覆蓋結對幫扶。

在完善制度體系上,陝西對已有的30多項制度進行了系統梳理,從對象識别、第三方評估、幹部力量整合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化、細化。同時,還有針對性地出台了兜底保障與扶貧銜接、健康扶貧、産業扶貧、小額信貸以及資産收益扶貧等制度性措施,覆蓋脫貧攻堅各領域、各環節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在工作作風建設上,陝西實行月通報、季交叉檢查,常态督查暗訪的考核評價制度,制定了主官必須主責、标準必須嚴格等“十條鐵規”,大力發揚敢于擔當、求實求效等“八種硬作風”,用鐵的制度落實鐵的舉措,孕育了特别顧大局、特别敢擔當、特别重協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講奉獻的脫貧攻堅精神。

2017年8月中旬,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帶隊來陝對脫貧攻堅開展民主監督調研時動情地講:“在短短4個多月時間裡,陝西脫貧攻堅工作面貌煥然一新,這些成績不是說出來的,是幹出來的。”

農村就業扶貧培訓。因地制宜,“抱團”助脫貧

産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根本之舉,也是難點、重點。通過健康脫貧、教育脫貧、移民搬遷實現脫貧的貧困戶,依然需要發展産業來保證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陝西省産業脫貧對象有39.6萬戶、124.5萬人,均超過總貧困數量的一半,為此,省委書記胡和平多次指出,要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标,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發展特色産業,切實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衆的自我發展能力。

“如果貧困戶與經營主體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那麼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隻有将貧困戶與企業、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加快貧困戶精準脫貧。”鎮安縣委書記李波的話,道出了陝西越來越多領導幹部的想法。

47歲的周益思曾是商南縣富水鎮黑漆河村貧困戶,想幹事,無資金。自從商南縣推出“借袋還菇”辦法後,周益思加入合作社。龍頭企業将生産的香菇菌袋免費提供給他,并承諾香菇收獲時,按市場價回收;若行情不好,則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周益思說,今年自己已發展1萬袋香菇,趕上好行情,年底脫貧有望了。

像商南縣這樣把産業與貧困戶捆綁發展的例子在陝西比比皆是。千陽縣搭建項目庫、貧困戶自主選擇的“項目超市”模式,使近4萬貧困人口受益;白水縣“企業托管果園,産量保底、增收分成、貧困戶與企業利益共享”的“果園托管”模式,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問題……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陝西沒有簡單地采取給雞、給羊,而是實行長、中、短項目結合,逐縣逐村選準産業扶貧方向,通過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産業,讓産業圍繞脫貧布局,讓脫貧融入産業發展,真正把貧困群衆嵌在産業鍊上,實現了産業發展、貧困戶脫貧一舉兩得。

除了通過引進企業、培育産業項目支持脫貧攻堅外,陝西更注重激發貧困群衆内生動力,探索“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三變”改革,使貧困戶聯股聯利聯心,實現産業發展、集體壯大、貧困群衆脫貧緻富三方共赢。

50多歲的張春相,是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村民,也是村上合作社的股東。“當初入股時,我拿了2萬元,還周轉了親戚1萬元。想着多入些股,就能多分紅嘛。”老張憨厚地笑道。以前守着家裡近30畝地,一年到頭還掙不到1萬元,如今土地入股,有分紅不說,他還在景區做收料員,一年工資就有3萬元。

在陝西,已有335個貧困村實行了“三變”改革,湧現出“黨支部、合作社、‘三變’、貧困戶”模式,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強化了基層黨組織,也讓貧困群衆搭上發展的快車。禮泉縣袁家村對村級集體資産進行股份制改造,全體村民受益;藍田縣董嶺村170戶村民與村委會簽訂土地經營權轉讓合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實現了農民穩定增收;洋縣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通過“三變”改革,實現了家家入社,戶戶有股,村民收入、鄉村治理、公益服務、組織建設多業并舉……

鹹陽加快蔬菜現代園區建設步伐,成為農民緻富的産業之一。統籌推進,“造血”穩發展

統籌推進,精準發力,不是就脫貧抓脫貧,而是将脫貧攻堅作為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工程,這是陝西脫貧攻堅工作的最大亮點。

“以前在老家,幹啥都不方便,現在搬到社區,白天在工廠上班,下班了還可以去廣場跳舞,美得很。”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居民程雲對記者笑言。

作為錦屏社區搬遷群衆,程雲的另一重身份是社區工廠員工。樓上是家,樓下上班,程雲一個月掙2500元左右,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正是得益于平利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

“搬遷群衆最大的顧慮是後續生存問題,我們沒有就搬遷而搬遷,搬遷之初,都會和群衆簽訂搬遷安置、就業創業、舊宅基地騰退三項協議,讓他們知道自己搬到哪裡,收入從哪兒來,心裡更有底,确保搬遷群衆穩定脫貧。”平利縣移民辦主任範小東直言。去年,平利縣11個鎮31個安置點建成了社區工廠53家,就業3560人。

以平利縣為代表的易地扶貧搬遷是陝西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脫貧攻堅的樣闆工程之一。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的工作中,陝西今年确立了“順應規律、系統思維、‘四化同步’、統籌推進、一舉多赢”的工作思路,推行“精準搬遷、精确施策、精細管理”工作模式,在改善群衆生産生活條件的同時,有力助推了各地一、二、三産業快速發展。

此外,陝西還拓寬就業扶貧渠道,采取突出公益崗位安置、強化多元就業支撐、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等措施,不斷增強貧困群衆的“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

行動是最好的語言,戰場是最好的課堂。今年,陝西正努力在質量上下功夫、在精準上做文章、在治本上添舉措、在重點上求突破、在統籌上聚合力、在作風上強保障,确保實現20個縣摘帽、100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标,以“趕考”的精神、“隻争朝夕”的決心,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

責任編輯:張岩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