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新的曆史起點出發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從新的曆史起點出發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時間:2024-10-26 05:25:22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站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曆史方位和起點上,必将秉承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氣魄,開創新時代的偉大篇章。

王東京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宣示了當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念和決心,也點出了中國最終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關鍵原因。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東方。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站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曆史方位和起點上,必将秉承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氣魄,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改革開放創造中國奇迹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當時我還是中學生,不完全理解這一轉移有何深意;更想不到日後會帶來怎樣的變化。于今回首,改革40年滄海桑田,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要不是身在其中,恐怕不容易明白炎黃子孫何以創造了今天這樣的奇迹。

說中國經濟是奇迹絕非誇張。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但中國僅用30多年時間,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歐洲所有的先進之邦,直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改革開放創造的中國奇迹。中國曆史上遠有文景之治與貞觀之治,近有康乾盛世,但今天這種快速趕超的故事曆史卻不曾出現過。

作為改革的見證人,我自己有親身感受。1979年秋天我考入中南财經大學,入學後不久學校就發給我們布票、糧票、糖票等各類票證。今天的大學生不會明白為何發這些票證,那時候物資供應非常緊張,買商品一律憑票。記得武漢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想買件棉大衣過冬,可學校發的布票不夠,三人加起來才能買兩件。當時我很不解:中國地大物博,可為何買件棉大衣還要憑票呢?

所幸的是這種狀況很快有了轉機。過了兩年,由于紡織品與食品出現積壓,商店不再收布票和糧票,雖然國家未取消票證,但大多票證已名存實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安徽小崗村農民搞土地承包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消息傳開,全國8億農民一呼百應,當年糧棉就獲得了大豐産。1981年寒假我回湖南老家,家父告訴我,土地承包後家裡打下的糧食除了交足國家和留足集體的,自家剩下的足以溫飽無憂。

是的,這就是土地承包的威力,中國的改革也就由此拉開了帷幕。到1983年,改革開始向城市延伸,重點是改革“國營企業”,那時國企不僅歸國家所有,而且由國家直接經營:生産照國家計劃;産品由國家統購包銷。受體制的束縛,國企普遍沒有活力。為了搞活企業,起初也是引入承包制,之後又搞股份合作,再後來中央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這裡要說的,是國企改革不同于農村改革,農村改革重點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而國企改革不單是兩權分離,同時還需減員增效。1992年初《經濟日報》刊發《砸三鐵,看徐州》的文章,一度引起軒然大波。所謂砸三鐵,是指取消國企的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那時候人們對“三鐵”看得重,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于是國務院審時度勢,用“下崗分流”代替砸三鐵,并設立三道保障線。這樣下崗職工有了保障,改革終于有驚無險。

回頭看,城市改革從國企下手可謂神來之筆。企業乃國民經濟的細胞,改革國企其實就是改造經濟的微觀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基礎變了,國家的經濟體制當然要變。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政府就不斷給國企松綁擴權。政府之所以這麼做,說到底是國企改革倒逼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國企改革的意義并不隻在搞活國企,同時也是啟動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點火器。

國企改革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勞動力市場開放。改革開放前,政府對勞動力流動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要說城鄉之間流動,就是城市之間流動也不容易。然而國企改革啟動後漸漸有了變化:搞活國企需要減員增效,減員增效需要分流職工,下崗職工再就業又必須允許勞動力流動。這樣到1993年召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央明确提出開放勞動力市場。

不要小看了勞動力市場。勞動力是最活躍的生産要素,一旦流動起來就會帶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流動。1993年後非公經濟異軍突起,勞動力市場功莫大焉。我有位學長,1988年辦了停薪留職,先是自己倒騰買賣,勞動力市場開放後便招兵買馬辦企業,他從國企分流人員中招聘的員工,有人懂技術,有人懂管理,有人攜資入股,不出幾年企業就辦得紅紅火火,20世紀末在香港成功上市。

創新發展理論,發揮人民群衆首創精神

1992年,是中國改革的又一重要節點。在此之前,理論界雖然已就中國能否搞市場經濟展開讨論,可大家的意見很不一緻,讀者一定還記得當時“有計劃”與“吳市場”之争,社會上展開了“姓資姓社”的大争論。這年春天,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一錘定音,後來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中央正式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價格改革繞不開。早在1988年,政府就曾試圖通過“價格雙軌制”進行價格闖關,可那次闖關并不成功,相反,由于同一商品存在計劃内與計劃外兩種價格。黨的十四大後政府調整策略,将商品價格逐一放開,到2010年95%的商品改由市場定價;而且要素市場也同步開放,形成了“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分配”的格局。至此,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創新發展是動力;協調發展是原則;綠色發展是方式;開放發展是路徑;共享發展是目的。如果把發展經濟比作做蛋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創新發展是解決怎樣将蛋糕做大;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是怎樣把蛋糕做好;而共享發展是解決怎樣分蛋糕的問題。從理論構建的角度看,新發展理念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改革全面提速升級,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随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而且強調五大新發展理念是今後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大戰略舉措。

落實這六大舉措,應抓住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是基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綜合研判全球經濟大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态作出的符合中國國情、可以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國方案。要特别提出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以往政府調結構,重點是通過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二個重點: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裡行駛的航船,有動力才能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必須轉向創新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着力點是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要從供給側驅動。供給側的驅動力是什麼?當然是創新。如何實施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思想,既要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又要通過科技創新帶動體制創新。

第三個重點:堅持以正确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為核心。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學習蘇聯模式,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開始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行探索。直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産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在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高度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确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确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

全面深化改革,開啟新的偉大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業發展出題目,深化改革做文章。黨的十九大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務。”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鄧小平同志說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改革作為第二次革命,是為了破除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态。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動員令,黨的十九大後中央深改組第一次會議發出“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新的動員令,這無疑又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要完成好這些新的改革任務,決不能對全面深化改革有絲毫動搖。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要開創發展新局面,就必須實現改革新突破。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但這一目标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建設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為人類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也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在新的曆史時期,推進這場新的革命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都沒有出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從我國的實踐看,改革開放不僅推動我國經濟後來居上,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邁出了重大步伐,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國防、外交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必須持續釋放改革活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黨的群衆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要堅持科學發展,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存量資源供給,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态平衡。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全面”和“深化”兩方面同時發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重點要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方位推進改革;要勇于直面問題,自我革命,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颠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難度大、阻力大、風險也大,在紛繁複雜的形勢面前,改革的任務越重,就越需要黨引領改革的方向。

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已經證明,隻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尋求最大公約數,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凝聚共識,化解各種矛盾,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徐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