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革命老區改革再出發

革命老區改革再出發

時間:2024-10-26 05:19:21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曆史節點,“紅色搖籃”江西正在奮力走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長征路。

2017年07月28日傍晚,南昌八一廣場人山人海,衆多市民攜家帶口,領略廣場的夜間美景。江西是革命老區,是紅色搖籃。改革開放40年來,江西憑着改革精神,正在書寫着中部發展的傳奇。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視察。他登上巍巍井岡,在照耀了中國革命前路的八角樓前,告誡全黨:行程萬裡,不忘初心。

以創新為動力,中國制造的C919大飛機中,多項重要研發和制造工作在這裡完成;以開放為抓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從贛州出發的中歐班列連通歐亞,鐵路、海運江西省實現緊密銜接,形成12條聯運大通道……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曆史節點,江西正在奮力走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長征路。“我們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作為江西的首要戰略,繃緊弦、鉚足勁,始終不能動搖,絲毫不可松勁,一步不容耽擱。”江西省委書記劉奇說。

從“地标”看改革開放的成就

八一廣場是南昌市的地标建築,廣場經過多次改造和擴建,一直是省會城市中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1977年八一南昌起義50周年之際,廣場上開始興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同時,廣場進行大整修,人民廣場改名為“八一廣場”。2001至2004年,南昌對八一廣場實施大規模的擴建改造工程,使之成為突現八一南昌起義中心主題,包括紀念性、标志性、群衆性和休閑性多項功能的大型現代化城市廣場。

而在2017年,正值八一南昌起義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為了進一步弘揚八一精神,傳承英雄基因,提升南昌美譽度,南昌市決定對八一廣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提升改造,打造“紀念廣場城市客廳”,使八一廣場成為南昌市的城市新地标、英雄城的“文化之魂”。

40年間,八一廣場不僅實現華麗轉身,也見證着南昌人民日新月異的生活方式,是改革開放40年間南昌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縮影。

“黃洋界上炮聲隆”,井岡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建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017年2月26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托第三方評估核實,井岡山市貧困發生率為1.6%,低于國家2%的貧困縣退出标準,經江西省政府批準,井岡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國實現率先脫貧“摘帽”。

在扶貧工作中,井岡山市突出精準為先,牢牢把握産業、安居、保障、基礎設施四大關鍵。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衆實施産業幫扶;針對缺乏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群衆,通過吸納貧困戶或以資金、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産業發展,讓這些群衆有穩定的資産性收益;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衆,通過政策的兜底保障,來實現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

井岡山因地制宜選準産業,打造“231富民工程”,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20萬畝茶葉、30萬畝毛竹和10萬畝果業種植加工基地,實現“一戶一丘茶園、一戶一片竹林、一戶一塊果園、一戶一人務工”的産業扶貧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确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使貧困人口更快地擺脫貧困,成為黨和政府的關注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提升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實施精準扶貧戰略。

2017年,江西全省脫貧攻堅呈現力度加大、進度加快、質量提升的良好态勢。井岡山市、吉安縣順利脫貧摘帽;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發生顯著變化。

書寫革命聖地新的曆史榮光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曆史節點上,在各地發展百舸争流之際,面對前進道路上繞不過、躲不開的各種難題,面對新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新課題,如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寬闊的視野,登高望遠、主動作為?如何把握發展大局大勢,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研究,找症結、找短闆,更加清醒務實地探求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路徑?如何以新擔當新作為,在這片曾經為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的紅土聖地上書寫新的曆史榮光,讓4600萬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這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之問、責任之問、初心和使命之問。”劉奇說。

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重要要求作為全省工作的主題主線。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後,省委立即在井岡山召開研讨班,集中學習重要講話精神,細化方案、落實責任、制定時限,确保總書記的每一項要求在江西都能落地生根。江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之後,省委确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奮鬥目标,提出了“創新引領、綠色崛起、擔當實幹、興贛富民”的工作方針,成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要求的最有力抓手,确保重要要求真正轉化為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發展的蓬勃偉業。

贛江新區獲批,江西擁有了全國第十八個、中部地區第二個國家級新區,“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打造最好投資環境;廬山成功設市,終結許久以來一山分治局面;贛深客運專線立項開工,武九客專建設完工,江西高鐵北上南下大通道打通在即,贛州南康開通中歐雙向班列,江西走到了“一帶一路”的前沿……處于内陸的革命老區江西,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

江西的發展離不開思想的解放創新。贛州南康區林木資源貧乏,制作家具的木材75%要從東南亞、非洲、北美等地區進口,輾轉運輸環節多、時間長、成本高。能不能把沿海口岸“搬”到内陸?南康區創造性地實現了這一奇思妙想:通過推進贛州港建設運營,助推家具産業轉型升級。我國内陸唯一進口木材直通口岸,内陸第一個國檢監管試驗區,我國第八個獲批的國家内陸臨時對外口岸、全國縣級城市第一個内陸口岸……擁有諸多“第一”稱号的贛州港鐵路口岸,為蘇區振興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江西主要經濟指标增幅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經濟總量實現進位趕超,千億産業由5個增加到11個,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1.7%,服務業占生産總值比重達42.3%……

2018年上半年,江西省GDP總量1012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0%。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549.9億元,增長3.5%;第二産業增加值4958.1億元,增長8.5%;第三産業增加值4616.5億元,增長10.5%。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6.2:51.5:42.3調整為5.4:49.0:45.6。

2017年6月1日,江西省對接“一帶一路”首趟中歐雙向班列在中國内陸唯一一個進境木材直通口岸——贛州港正式啟動。上半年,江西省新登記市場主體26.4萬戶,增長16.5%,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登記2131戶。其中,新登記企業8.6萬戶,增長20.3%,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登記693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2元,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增長9.2%。

把綠色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優勢

近年來,江西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态保護協同共進,努力走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2014年,江西列入全國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範區,中央要求打造生态文明建設“江西樣闆”。江西一直埋頭苦幹。擁有全國最大淡水湖以及3700多條流域面積1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江西把水生态建設放到突出戰略位置,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境流域生态補償。

江西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初步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包括劃定生态保護紅線、打造河長制“升級版”、鄱陽湖及5條主要河流流域全部實施生态補償等。

“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付費。”江西在全國率先實行全流域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并有效破解橫向補償利益協調難題。通過考核測算,江西省給安遠縣下發2016年流域生态補償資金9973萬元,預撥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态補償首批獎勵補償資金8660萬元。

江西對境内鄱陽湖及5條主要河流流域全部實施生态補償,補償範圍覆蓋全省所有100個縣市區。江西省級财力并不寬裕,籌措補償資金時堅持政府主導、多方籌資,目前首期已經成功籌措并下撥流域生态補償資金20.91億元。

江西省完善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指标體系,突出生态文明建設導向,将生态文明列為一級指标,并将其權重從2014年的16%提高到現在的19.35%。地方黨委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設的責任主體。江西構建全過程的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破解生态發展導向落實難題,積極引導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樹立綠色政績觀。今年6月,江西出台《生态文明建設目标評價考核辦法(試行)》,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量化評價考評。

今年5月27日至29日,劉奇深入贛州市龍南縣、信豐縣、大餘縣、南康區、上猶縣等地的礦區、園區、鄉村和深山庫區調研。“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從更高層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重要要求,堅持把生态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大興擔當實幹之風,堅定不移實施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戰略,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劉奇強調。

目前,江西省生态文明相關考核評價體系日趨完善,包括科學發展考核、生态文明建設評價、環保督察、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等。為強化考核評價結果運用,江西正着手建立考核标準銜接機制,提高問責追責的效率和力度。

近些年來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江西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關閉了大量的煤礦,光在九江就關閉700餘家污染企業,非但沒有影響到經濟發展,反而促進了經濟增長。2017年,江西省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産生68萬個就業崗位,助推45萬農民緻富增收,其中帶動了3.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責任編輯:徐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