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重走長征路 築夢奔小康

重走長征路 築夢奔小康

時間:2024-10-26 04:46:09

文/本刊記者潘樹瓊

習近平總書記7月18日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講道,“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内涵。”

80年前,紅軍三大主力在會甯和将台堡會師,标志着曆時368天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勝利結束。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深入踐行偉大的長征精神,培養鍛煉網絡媒體隊伍,中央網信辦于8月下旬至10月底組織開展“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活動以“一條主線、多線并行”的形式開展,由中央網信辦組織集體采訪團隊300餘名采編人員,沿中央紅軍長征經過的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陝西6個主要省區市的革命老區基層一線進行“走轉改”,福建、河南等9個省區市獨立組織省内網絡媒體開展長征沿線“走轉改”,網上網下聯動重走長征路,再現紅軍長征艱苦卓絕的偉大曆程,反映長征沿線各省區市近年來落實黨中央治國理政取得的新實踐、新成效。

8月23日,“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在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于都拉開序幕。

發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卓越的領導能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敢于鬥争的大無畏精神,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迎來了希望曙光。”中央網信辦副主任任賢良在啟動儀式上和所有媒體人一起重溫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面對新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新長征,任賢良鼓勵大家發揚長征精神,讓長征留給我們的精神财富成為推動前進的強大動力,化作全黨全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推動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和民族複興偉大夢想的早日實現。

時隔80年,那段舉世聞名的長征歲月,值得被所有中國人銘記。當年的中央紅軍從浸染着革命先烈鮮血的紅土地贛南出發,開始了二萬五千裡長征。紅軍突破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層層堵截,跨越十幾個省份,戰激流、爬雪山、過草地,曆經千難萬險,1936年10月勝利會師于甘肅會甯和甯夏将台堡,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奇迹,譜寫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英雄史詩。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領導人民群衆進行開天辟地的革命實踐和政權建設,用鮮血乃至生命鑄就了彪炳史冊的豐碑,在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征,是一部意義深遠的英雄史詩,她的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陳俊卿闡明了網絡媒體記者踏上這段紅色之旅的意義,“我們今天站在這片紅色沃土上追憶長征,就是為了銘記曆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陳俊卿叮囑記者們在江西期間,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寫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全媒體報道。

自此,這些來自15個省區市網信辦以及部分中央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和新媒體的采編人員,将沿着紅軍的足迹,用文字、圖片和影像等形式,充分展示紅軍長征勝利的光輝曆史和英雄壯舉,充分展示長征沿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和人民群衆的幸福生活,激勵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繼承長征精神,弘揚紅色傳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016年8月22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媒體見面會在江西贛州舉行。長征路上故事多,輸血造血奔小康

“1936年在瓦窯堡戰役中,子彈從他左眼射進、右耳射出,導緻他差點喪命。他是王承登,101歲老紅軍,長征途中無數次置身槍林彈雨,無數次直面生死考驗,卻依然堅強地活着,雖已過期頤之年,仍精神矍铄。他不停地重複着‘你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平生活’。”

“他是我國目前唯一被國際上稱為‘在中國,不,在世界上用腳長途采訪的記者’,他是繼紅軍之後,唯一完全按照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走完兩萬五千裡的記者,每天寫一篇見報稿件、每天寫日記。他是《經濟日報》高級記者羅開富。已年過古稀的他,寄語在場的所有年輕記者,‘我們這一輩已經老了,未來看你們的了’。”

“瑞金葉坪鄉華屋村民華水林說,以前刮風下雨時特别害怕房頂瓦片被吹走。那時房子隻有3間半,一家20多口人沒法一起團聚過年。如今,搬到新房子後,居住面積達200多平,家人回來過年都能住得下。通過種植蔬菜水果,借助電商平台,華水林去年銷售收入達4萬多元。”

……這些故事,高頻次地出現在記者編輯們的筆下,親身走長征路,親耳聽長征故事,切身感受長征路上村民們脫貧緻富奔小康的激情,無不令人興奮。

中國網信網記者馬頔感慨道,“面對眼前這一幅幅昂首闊步謀發展的動人畫卷,我感受到的都是當地人民打赢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和必勝力量。這種拼搏向上的勁頭正是長征精神留給後人的寶貴财富。”

南方網記者王瑭琳認為,自己的這次“長征之路”是在用青春丈量革命熱土。“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更應該時刻弘揚跨越時空的長征精神,才能擔負起祖國與人民交托的重任,進而照亮中國夢。”

新華視點記者邬慧穎從脫貧戶陳佛生老人一家的變化中看到了紅色老區發展的未來。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她看到了這些長征路上的人們珍惜當下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

長征是一次世界壯舉,更是一種精神洗禮。時隔80年,如今的年輕記者們再次踏上這段征程,深刻感受到不畏艱險、衆志成城的長征精神,與革命先烈們完成一場“時空對接”。

腳上沾滿泥土,筆尖凝固深情

“坐在同一條闆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獲的才不隻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為了你、依靠你。”離開電腦鍵盤,走下田間地頭,記者的腳上沾滿了泥土,筆下的稿件卻鮮活了人心。

作為網絡媒體走轉改首站,江西的“重走長征路”備受關注。曾經的長征出發地成為如今的築夢小康路,曆時7天,50多家媒體的60多名編輯記者創造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築夢長征路#等微話題,閱讀量約3.6億(截至9月2日18時)。兩微一端齊上陣,VR直播成标配,網媒記者們開啟了全媒體報道模式。

“各位央視新聞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央視新聞的記者李超越,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江西省贛州市的于都縣,這裡距離北京有一千八百公裡,但是距離82年前中央紅軍的出發地隻有0公裡……”

“車展空間、虛拟空間、汽車加工廠、航拍展覽、飛機航模、城市綠肺等等,這些名詞背後是一幅生動的VR場景。”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全景展示長征路上的發展現狀。

這是技術手段的比拼,也是一場鮮活的新聞大戰。每個記者基本都在同一時間段、面對同一新聞現場,拼的不僅是速度,更是深度和角度;各種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讓新聞的呈現更具新意和感染力。這和中青在線記者李想一直堅持的理念相一緻:“對于媒體人來說,最大的意義莫過于用大衆喜愛的文風,記錄人們心中的暖故事,讓屏幕那頭的網友也感受到溫度的存在。”

這種溫度,被中國幹部學習網的鐘美園稱為“長征路上的37度”,她以前認為,新聞都是訴說冷冰冰的事實,幾乎沒有溫度。而通過這幾天的走訪,她看到同行記者們除了沖在第一線去發現長征路上的故事和變化,更是在用心感知。“每當采訪到感人的故事,他們自己先落淚;采訪到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他們自己先振奮起來,記者們是有溫度的。”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尚丹所追求的信念。“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下重新煥發光彩,讓更多的讀者感知那種力量,需要我們用腳走到田間地頭,去捕捉珍貴的鏡頭,用筆記錄觸及心靈的文字,在一篇篇稿件中原汁原味地展現,将長征精神傳播出去。”長征塑造的偉大精神和紅色基因,穿越80年的光陰,依然為現代人提供着永恒的指引。80年滄桑巨變,如今的革命老區不再是“老弱邊窮”,而是正在基于自身優勢,積極擁抱“互聯網+”,積極落實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老區生活将在“新長征”路上展現新風貌。

“假如10年後我還是一名記者,期待2026年長征勝利90周年時,我還能再踏上這片紅色熱土,感受這裡的新變化、新發展。”李政葳說。

這是技術手段的比拼,也是一場鮮活的新聞大戰。每個記者基本都在同一時間段、面對同一新聞現場,拼的不僅是速度,更是深度和角度;各種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讓新聞的呈現更具新意和感染力。

上圖:2016年8月23日,記者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前用雲台相機錄制微視頻。

中圖:2016年8月25日,記者前往瑞金壬田鎮廖奶奶鹹鴨産業合作社采訪,86歲的廖奶奶回答記者提問。

下圖:2016年8月24日,記者前往興國縣含田村蔬菜基地進行采訪。圖/本刊記者潘樹瓊攝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