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張伯禮:世界需要中醫藥

張伯禮:世界需要中醫藥

時間:2024-10-26 03:48:15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曾提出,21世紀最佳的醫學模式是個體化醫療。這與中國古代名醫張仲景“辨證論治”的思想不謀而合。張伯禮認為,“辨證論治”是個體化醫療的端倪。

文|本刊記者張洪

張伯禮(中)與參加研習班的人員合影2016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中醫關懷”亞洲中醫藥組織負責人研習班吸引了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9個國家的48名中醫藥負責人。

2014年,國務院僑辦推出“海外惠僑工程”八大計劃,“中醫關懷”計劃是其中之一。本期研習班的主題是“推動華社中醫藥行業協會的建立和發展,進一步提升海外華僑華人中醫師水平,助力中醫藥‘走出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則是中國中醫藥走出去的重要推手之一。

青蒿素獲獎重振中醫藥

2015年3月,中醫藥首次亮相博鳌論壇。張伯禮在論壇上報告的題目是《中醫藥國際化》。有外國記者問他:“中醫藥為什麼一定要國際化?”張伯禮回答:“不是說中國的中醫藥一定要國際化,而是世界需要中醫藥。”

近年來,世界對中醫藥的需求持續增長。據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徐志軍透露,目前中醫藥已經走進全球168個國家,共有8萬多個中醫診所,海外中醫藥人員約達30萬,中醫藥走向世界,已經從過去的民間逐步進入社會主流。他表示,部分國家已經采取各種形式,将中醫藥納入國家醫藥管理框架。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曾提出,21世紀最佳的醫學模式是個體化醫療。這與中國古代名醫張仲景“辨證論治”的思想不謀而合。張伯禮認為,“辨證論治”是個體化醫療的端倪。

“複方是21世紀藥學的前沿,世界衛生組織提倡以預防為主,中醫叫‘治未病’,我們2000年前的很多東西現在看一點也不過時。”張伯禮強調,“中醫藥研究如能結合現代科技,可以更深刻地闡述它的現代科學内涵。”

為什麼中草藥會如此具有生命力?因其能夠治病。張伯禮介紹說,中藥是百草的根葉,是大自然的饋贈,具天地精華。“植物要生長,會分泌很多次生代謝産物來抵抗逆境,而這個次生代謝産物就是活性物質,能夠治病。而越是高山峻嶺越是出好藥,比如人參,一定要生長在深山老林中,蟲草、紅景天等均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藥很多藥性是抗逆性,抗逆性就是藥的活性。”

2015年是中醫藥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中醫科學院慶祝成立60周年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指出:“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他提出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也是在這一年,國務院轉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和《中藥材保護和利用發展規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确定了發展中醫藥的五項措施。

2015年中國中醫藥的一大成就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憑借着對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而斬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一次證明“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張伯禮表示:“這個獎是頒給把傳統中醫藥的經驗、智慧、靈感與現代科學結合後的成果。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實至名歸。”

青蒿本是草,但是變成青蒿素就成了寶。在張伯禮看來,中醫藥有數千年積累,有精華也有糟粕,是一個“尚未充分開發的寶庫”。例如,利用傳統的中藥煎煮方法,青蒿無法治愈瘧疾,而改用低溫提取,則取得成功。這是科技為中醫藥插上了翅膀,翅膀越硬,飛得越高、越遠。

屠呦呦獲獎一周年之際,張伯禮總結出了三點精神:一是舉國體制,聯合攻關,重大的科研課題必須要舉國體制,甚至舉球體制。二是注重在傳統中提取精華,“這個精華必須同現代科技結合,能破解很多難題。傳統知識加上現代科技會成為原創的成果。”三是尊重科學家個體努力、個人貢獻,尊重首創。

“過去,這一碗湯藥往往不被人重視”,但是,張伯禮說,中國以銀翹散+麻杏石甘湯的方法治療甲流卻得到了世界的廣泛承認。

2011年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内科學年鑒》發表了中藥治療甲流的臨床研究,被認為是中醫藥研究走向世界進程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事件。文章發表後受到國際廣泛關注,3萬多個國際主流網站對相關報道進行了轉載。

中藥的作用越來越被世界認可。2015年天津天士力制藥集團制造的“複方丹參滴丸”成為首例進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三期臨床試驗的中成藥,中藥國際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2年到2015,每年都有關于中醫藥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制的人工麝香獲得本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張伯禮說,“人工麝香的功用相當于天然麝香的80%。沒有麝香,我們将近400多味中藥會無法使用。”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為研習班學員頒發畢業證書

立法規範中醫藥發展

1996年中國正式啟動“中藥現代化”。那時,中國的中藥工業總産值隻有234億元人民币,而2014年,這個數字飙升到了7300億元人民币,20年間産值增長了30倍。

張伯禮認為,中藥的需求和發展,主要緣于世界疾病譜的改變。他介紹說,近年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人的疾病譜也發生了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比如缺血性心髒病、中風、腫瘤等患病率顯著上升。現代人“出門坐汽車,上樓乘電梯,晚上跑步機,一吃都是膏粱厚味,伸出舌頭都是膩乎乎的。”

“這些疾病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難以治愈,需要長期服藥、終身治療,形成了沉重的醫療負擔。”張伯禮說,慢性病所帶來的負擔是全球性的。2012年中國的慢性病占到整個醫療負擔的70%,慢性病患者已經達到2.6億。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醫改因此是世界性的難題。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專題調查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以疾病為主要的研究領域,而應當以人類的健康作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張伯禮看來,雖然中藥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後,隻要賦予它新的内涵,便能迸發出新的青春。

“中醫藥研究魅力無窮,因為它的每一個成果都能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提了10年的提案。所幸的是,2015年中醫立法終于列入議事日程,一審共收到4萬條意見,修訂後2016年6月進行二審,9月或11月有望通過。

“這個法對中國特别重要。目前中國的中醫藥管理機構隻是在省一級,此法将其落實到了縣一級。”張伯禮還特别建議,要給中醫藥單獨撥款,“不怕少,一定要專,要有固定的比例。目前中醫藥撥款平均占整個醫療撥款不足10%,應該最少要到20%。”

張伯禮表示,中醫藥不單隸屬于醫療,對于科技、經濟、文化、醫改來說,中醫藥都是一個重要的資源。

不僅治病,還治心

過去20年,中國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一直在穩步推進,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複方丹參滴丸膠囊、血脂康膠囊、扶正化瘀片等均完成了美國FDA二期臨床評價,獲準開展三期臨床研究。中藥歐盟注冊也取得突破,地奧心血康膠囊、丹參膠丸在荷蘭注冊成功,還有一批中成藥正在開展歐盟注冊研究。

中藥飲片國際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丹參等9個品種的27個質量标準已被《美國藥典》正式采納,還有99個中藥品種正在接受美國藥典委的複核與審定;三七、杜仲等9個品種被法國藥典收載。同時,中國與歐盟達成協議,共同起草本草專論,将是中藥進入歐盟市場的有益支撐。

近年來,随着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多次發文,着力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我國已經與70多個國家簽訂了近百個含有中醫藥内容的政府間協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有29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與中醫藥相關的法律法規,18個國家和地區把中醫藥納入醫療保險,30多個國家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

張伯禮介紹了中國打造中醫藥海外發展基地的設想:“中國已在國外建立了10多個中醫藥中心,2016年還将再建立10個。”

在國外講學時,張伯禮注意到一個顯著變化:現在國外執業的中醫師70%是洋中醫;中醫服務的患者70%是外國人。這足以說明中醫藥的療效明确,在國外受到患者的歡迎。他表示,中醫藥的國際化是一個過程,要進一步推動這項工作,一方面需要依靠國家的強大,借勢出海;另一方面,還要苦練内功,把中醫藥本身的功課做好,靠科技支撐、靠療效說話。

20年前,張伯禮的實驗室隻有一棟3000平方米的小樓,如今是幾棟樓,幾萬平方米,儀器設備都做了更新。

2015年的博鳌論壇首次加入了中醫藥内容,中國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當時表示,他在非洲工作9年,去過48個非洲國家,他發現在那裡最受歡迎的中國人就是中醫師。

李肇星說他是中醫的粉絲。在非洲,李肇星3次得了瘧疾和死神擦肩而過,恰恰是中國醫療隊用青蒿素治愈了他,而且都是當天治好。李肇星說,“中醫不光治人的肌肉、骨頭,它還治心,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幫助人更加健康。”

中國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給中醫藥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張伯禮表示,“中國中醫藥走向國際,其實是雙向接軌,國際也在向中醫藥接軌。”

“美國FDA(食品藥品管理局)植物藥的審批原則越來越向東方靠攏,而中國的藥物審批也越來越向西方靠攏,兩邊共同構成了醫藥國際化的标準。”張伯禮認為,國際化的過程就是提高我們自己的過程,也是讓世界了解中醫藥的過程。一個與現代醫學相互借鑒、共同補充發展的中醫藥國際化時代已經到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