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創新,中國的抉擇

創新,中國的抉擇

時間:2024-10-26 03:34:12

在亞洲,中國無疑已經是在創新方面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中國的R&D全球占比已從2000年的1.7%上升到2014年的14.4%,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26%。

文|陳偉

2016年6月4日,在北京舉辦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天河二号”超級計算機引起人們關注在北京的中關村,走出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這個研發計算機芯片的創新企業,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曆史。杭州高新區培育出的阿裡巴巴,在誕生之初就深植“創新”的DNA,其董事局主席馬雲甚至說:“如果不去創新,我們就是在制造未來的危機。”在深圳,聚焦通信領域的華為已然崛起,在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列第50位;以無人機為主業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其客戶已經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短短10年,估值已達80億美元。這些中國企業借助凝聚起的技術、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不僅在傳統競争規則下,利潤微薄的“紅海市場”中,開辟出僅供自己航行的“藍海市場”,而且通過人才、産業組織的傳遞,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輻射出爆發式成長的原創新興産業。

當世界從制造全球化進入創新全球化的階段,人口紅利帶來的低制造成本,已不成為優勢,而以矽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聚集區則以創新的方式将技術發明轉變為最好的産品,給人們帶來新需求,創造出新價值,并迅速向世界推廣,從而引領“新經濟”的發展。當創新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增長點時,中國既面臨着趕超跨越的難得曆史機遇,也面臨着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因此,在經濟進入新常态的時期,選擇以創新驅動國家經濟發展,既是順應世界潮流,也體現出一個發展中國家頗具智慧與勇氣的抉擇。

對全球創新版圖産生重要影響

科學是人類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探索和新知識的發現,人們熟知的牛頓力學原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至近來的引力波探測、中微子的發現等都屬于科學的發現。而技術則是利用現有的事物形成新事物或者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和手段。對于創新,矽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在其著作《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一書中,将創新诠釋為“從0到1”的過程,即從無到有。這種過程可以說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科學研究到技術研發,從産業更疊到萬衆創業。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創新全球化最大的特點是科技的經濟功能凸顯所帶來的“新經濟”範式取代傳統經濟範式,即科學研究使人們掌握了自然界的一些規律,技術則運用這些規律,疊加資本和創意,催生出優勢技術。這些優勢技術在良好的創新生态中持續演化和迅速傳播,就孕育出颠覆式的創新産品、高技術大企業,從而誕生原創的新興産業。

盡管科技頂尖人才、專利等創新資源仍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但亞洲的新興經濟體科技實力也在顯著提升。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美歐的全球研發總量投入已經從61%降到52%,而亞洲經濟體的這一比例則從33%提升到了40%。世界創新版圖呈現出“東移”趨勢。

在亞洲,中國無疑已經是在創新方面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中國的R&D全球占比已從2000年的1.7%上升到2014年的14.4%,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26%。中國也正在成為吸引和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主要國家之一,在華外資獨立設立的研發機構達1400多家,僅上海就有接近400家。在全球1000多個國際科技合作組織中,都有中國科研人員的身影,且有200多位中國科學家在其中擔任各級領導職務。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産業體系,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再加上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落實創新政策,也為技術、産品、産業和市場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同時也是中國動力轉換、發力加速的良好基礎。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2016年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顯示,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超越澳大利亞,居世界第18位,已處于第二集團的領先位置,與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該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得分為68.6分,比上年提高了0.2分,超過澳大利亞0.7分,繼續拉大與後面的加拿大、新西蘭、盧森堡等國家之間的領先優勢。與排名第17位的愛爾蘭相比,中國僅存在0.01分的微弱差距。

不僅如此,中國的創新能力還遙遙領先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顯示,2014年中國人均GDP為7590美元,在40個參評國家中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是,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得分遠高于印度和南非,接近奧地利、比利時等人均GDP在5萬美元左右的歐洲國家。

18位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超越澳大利亞,居世界第18位,已處于第二集團的領先位置。

新科技變革正在孕育興起

中國已從過去的順勢應變轉為主動融入全球的創新網絡,對歐美主導的全球創新版圖産生了重要影響。2013年—2015年國家科技部開展的第四次國家技術預測,動員了近兩萬名專家對13個重點領域的1049項技術開展了中外技術競争分析,其中領先技術為195項,占到17%,并行技術355項,占到31%,其餘的跟蹤技術為599項,占52%。這表明中國科技創新已從全面跟蹤轉向跟跑、并跑和領跑“三跑并存”的階段。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日本及愛爾蘭的兩位科學家分享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這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由此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此後不久,2015年11月9日,大亞灣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王贻芳還憑借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這一成果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這一殊榮。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于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中國在世界基礎科學領域的表現,已經不是在點上冒個泡,而是能夠打出一個窟窿,并圍繞其持續突破。”在2016年2月國家科技部頒布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發布會上,他發出如此感慨。這十項由青年學者擔綱重任的科學重大進展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國際相關領域赢得了贊譽。其中,“理論預言并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這一成果與另一項名為“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傳态”的研究既同為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又都入選了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後者還位列英國評選之首。

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的SCI論文數已經連續4年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論文被引用數量已經攀升至世界第4位。

2016年4月20日,自然出版集團在上海發布了2016自然指數排行榜。涵蓋了2015年在世界一流科研期刊發表的約6萬篇論文,中國是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第二大貢獻國,僅次于美國,排在中國之後的是德國、英國和日本。在自然指數排名前十的國家中,隻有中國在2012年至2015年期間呈現出13%的兩位數年均增長率。而中國科學院(CAS)仍然是自然指數中位列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評分超過第二名哈佛大學近600分。

可以說,中國的科技創新正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科技整體水平處于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階段,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創新能力持續攀升

為了支撐重要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中國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專項,在航天領域,風雲系列衛星已覆蓋全球,能提供近、中、遠期天氣預報;依托“北鬥”系列導航衛星的“羲和”室内外精密定位系統,具備室外亞米級、城市室内優于3米的無縫定位導航能力,打通了北鬥應用的最後1公裡,未來将從全球衛星導航千億級的市場中開辟自己的一片“藍海市場”。

“蛟龍”入海,“天宮”遨遊,都帶動了相關領域的科技進展和産業發展。981海上鑽井平台的成功作業,更是讓中國成為繼美國、挪威後的第三個掌握深海勘探技術的國家。中國“天河”“曙光”系列超級計算機的研發成功和廣泛應用也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中,“天河二号”是世界上首台5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并連續6次居世界計算機榜首,在氣象預報、生物醫藥、工程仿真、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效益。

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向可打造自主品牌的重大技術領域攻關,并形成新的産業格局。以中國高鐵為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新一代高鐵時速可達380公裡,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止2014年底,中國的高鐵總裡程達1.6萬公裡,占據全世界高鐵總量的50%以上,并向多個國家出口。中國自主研發大飛機“C919”已經下線,首飛在即。

在新興産業領域,截止2015年,中國的半導體照明産業産值已超4245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實現年節電超過1000億度,超過三峽大壩的年發電量,其中有23家以LED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成功上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的年産量在2015年已達37.9萬輛。

這些成果都離不開中國近年來在努力融入全球創新版圖中的投入。數據顯示,中國的R&D在全球占比已經從2000年的1.7%上升到2014年的14.4%。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的26%,并且中國已經成為吸引和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主要國家之一,外資獨立設立的研發機構達到1400多家。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的創新能力持續攀升,已經具備建設創新性國家的基礎條件。

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新經濟形态正在形成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的《商業周刊》,其在1996年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指出,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随着信息的浪潮,以網絡經濟和信息經濟為主要内容的新經濟形态。新經濟的全面興起使得創新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進入創新全球化時代。

如果說制造業全球化時代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在全球進行工廠布局,資本等生産要素和物資商品都向低成本方向流動的話,那麼“新經濟”時代則是技術、資金和信息等創新要素,以人的創新創業活動為動力,在全球範圍内快速流動,哪裡有新思想、新商業模式、新要素便向哪裡集中。

美國矽谷便是這樣一個全球創新的區域高地。在中國,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全國高新區集群則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截至目前,中國共有146家高新區,依托國家高新區建設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達到了16家。它們是這樣一個集群:其2015年實現園區生産總值達到8.1萬億元,如果與省級GDP相比,它比2015年位列第一、GDP總值為7.28億元的廣東省多了近1萬億元,而在2014年,它還“拼不過”廣東省。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高新區扮演的角色顯然至關重要,而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态的情況下,國家高新區依然在高基數上保持較高增長,而且圍繞着聚集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中國的高新區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創業。

華為、聯想、百度、阿裡巴巴,這些響亮的企業名字,都是從高新區走出來的。他們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最閃耀的品牌。

可以說,國家高新區正在凝聚一批企業,它們用創新創造新價值,用創新快速發展自身。據國家科技部高新司司長秦勇介紹,2015年,全國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26.5萬億元,淨利潤達1.6萬億元,為國家貢獻稅金1.4萬億元,這3項數據5年年均增長分别達到18.8%、17.4%和19.8%。

這批企業借助高新區凝聚起的技術、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不僅在傳統競争規則下,利潤微薄的“紅海市場”中,開辟出僅供自己航行的“藍海市場”,而且通過人才、産業組織的傳遞,在全國輻射出爆發式成長的原創新興産業。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創業

實際上,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不斷探索産業發展方向,從高新技術産業到戰略性新興産業,直至2015年提出“互聯網+”行動方案。可以看出,對新業态越來越重視是一個明顯的趨勢。這也是中國提出的第一個原創産業領域,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互聯網與中國産業基礎、巨大市場、龐大人口恰好可以結合起來,電子商務,社交化的新業态在中國有不可複制的發展環境,這将誕生大量引領世界的産業創新。

提到“互聯網+”就不得不說以淘寶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宅在家中,坐等快遞如今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的購物寫照。2015年淘寶的天貓商城“雙11”全球狂歡節,一天的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同比增長59.7%。開場後7小時45分42秒,就突破417億元,而2014年美國感恩節購物季,包括感恩節、黑色星期五、感恩節周末、網絡星期一5天在内的網絡成交額為65.6億美元,約合人民币417億人民币。中國人不到8小時的購物消費“完勝”美國感恩節5天的購物季。

利用“互聯網+”的雲服務功能,滴滴打車将服務推到線上,乘客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付費購買高品質、标準化的打車服務。海爾則運用“互聯網+”的衆包方式解決了洗衣機研發過程中的關鍵難題。他們向全球頂級資源尋求解決方案,得到了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遊戲解決方案,最終與陶氏合作,開發了“淨水洗”技術。騰訊則将自身定位為“互聯網+”時代的“連接器”,連接人、連接服務、乃至連接萬物,在此理念下打造的QQ和微信網絡生态圈變得堅不可摧。有媒體報道稱,騰訊“微信”的活躍用戶超過了7.6億人,作為社會基礎設施的地位堅如磐石。騰訊總市值增長15%,新增285億美元,達到2135億美元。超過了豐田汽車的1644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22位。

“互聯網+”時代的便利也孕育了一大批中國的“創客”。創客因克裡斯·安德森的《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而為人們所熟知。他對創客的定義本身就與互聯網相關,即那些能夠利用互聯網将自己的各種創意轉變為實際産品的人。

在中國的“創客”中,既有創建于2010年的智能産品自主研發移動互聯網公司小米,其2014年手機出貨量高達6112萬台,估值達到450億美元,也有同年創辦的複合型團購交易平台美團網,目前估值為180億美元。同時,優酷土豆、愛奇藝等網絡視頻網站也正在崛起,而花椒、直播等網絡直播網站風頭正勁。

除了這些已經實現爆發式增長的“獨角獸”企業,中國還湧現出一大批越過了創業“死亡谷”,進入高速成長期的“瞪羚企業”。根據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和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聯合發布的《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16》報告顯示,在國家高新區入選的7萬餘家企業中,1888家高成長企業入選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全國高新區整體瞪羚率達到2.54%。根據經合組織(OECD)統計,國際上大部分國家的瞪羚率基本在2%以下。2011年-2014年瞪羚企業營業收入3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1.1%,呈現突出的成長性。

在這些“瞪羚企業”中,成立5年營業收入突破5億或者成立10年營業收入突破10億的企業共有225家,比2013年增長了兩倍以上。可以說,這些“瞪羚企業”既是中國“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的成果,也是檢驗“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成功與否的标準,同時還是新經濟的典型代表。

創新全球化時代,中國已做出抉擇,并蓄勢待發。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