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藝術家也得有“匠人精神”

藝術家也得有“匠人精神”

時間:2024-10-26 03:14:35

文|梭梭

“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隻三間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風。”北京人藝的《天下第一樓》又在演出了,這韻味悠長的對聯又讓新的觀衆看得心潮澎湃。

一部演了28年,500多場的戲,令人意外的是依舊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朋友圈裡老友向導演顧威讨票,他也隻能無奈地說自己一張票都沒了。不過就是一出老戲,怎麼還能如此受歡迎,這其中有什麼秘訣嗎?

說秘密,其實也不是秘密。

《天下第一樓》劇組去全聚德體驗生活,一直是行内津津樂道的故事。前不久去世的人藝演員韓善續,就曾在《天下第一樓》中飾演烤鴨師傅羅大頭。為了扮演好“羅大頭”,韓善續曾花了一個月時間到全聚德學習烤鴨,學到後來他烤的鴨子都被外國顧客連連叫好。而這個戲的男主角盧孟實的飾演者楊立新,更是将自己家人做勤行的經驗都融于角色中。

《天下第一樓》的編劇何冀平創作這個劇本時隻有30出頭,曹禺先生曾感慨地說她,小小年紀哪裡來的那麼多滄桑?何冀平劇本中滄桑的戲味兒來自于對生活的深入體味。為了這個戲,她不僅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在全聚德體驗生活,還前往鴻賓樓、又一順等老字号飯莊做調查,關于老字号的資料也看了上百本,所有細節,甚至每個字都是有根據的。正是這樣的深入讓她敢于說,“劇本裡沒有一個問題能夠難倒我,因為我确實下了非常紮實的功夫。”

“匠人精神”是如今非常時髦的詞,工匠對于手工藝品精益求精的精神頗受追捧。雖然藝術家和工匠相去甚遠,但有時候藝術家其實也需要工匠那種對自己的玩意兒負責的精神。可以看出,從編劇、導演到演員,《天下第一樓》的劇組都是在用“匠人精神”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

當然北京人藝作為盛名遠播的戲劇殿堂,不僅僅是一部《天下第一樓》中有這種傳統,我們看看已經經曆歲月打磨,如今依然備受歡迎的幾部老戲《茶館》、《龍須溝》、《雷雨》莫不如是。楊立新談起自己在《雷雨》中飾演的周樸園,絕不隻是劇本裡編劇對人物的塑造。楊立新會透過對每一句台詞的分析,發現更為豐富的人物背景,重新發現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人物。

楊立新的這種做法在北京人藝也是延續已久的傳統。

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的演技精湛自不用多言,他的精湛不僅來自于表演天賦,還來自于他對于每個角色的認真探求和精益求精。為了飾演好話劇《龍須溝》裡的程瘋子,于是之看《立言畫刊》、《名伶百影》,咂摸舊藝人的表情;向侯寶林、“白派”京韻大鼓代表人物白雲鵬請教;上茶館、鑽胡同,尋訪單弦藝人、京劇二路角兒;從朋友眼角的魚尾紋“化”出程瘋子的眼神;從白雲鵬說話用手指頭點三下以示強調的習慣動作裡“長”出程瘋子的手勢老舍先生說,程瘋子“原來是有錢人,後因沒落搬到龍須溝來”,于是之将程瘋子精确定義成庶出的旗人子弟,沒落之後曾以唱單弦為生。為了從内在上準确把握角色,于是之還寫下了6000餘字的《程瘋子傳》。正是這一系列的努力,讓程瘋子成為于是之表演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雖然這種“匠人精神”對于一個藝術創作者的好處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到台面上,但因為要付出得更多,在國内藝術界依然是一種稀罕物,哪怕是許多功成名就的大家也很難做到,比如我們熟知的某位大畫家以流水線的方式來繪畫。即使在北京人藝這個傳統也在面臨斷代的風險,許多老一代的演員走進如今的排練廳,看着排練廳牆上挂着的“戲比天大”四個大字,再看看大字底下排練時都不忘玩手機,聯絡影視劇演出的年輕演員,常常會忍不住搖頭。

有人說,今天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壓力與前輩大不一樣,僅僅靠在劇院演戲是買不起房,也無法在北京立足的,所以很難再像前輩那樣靜下心來仔細琢磨。但作為快要退休的老演員楊立新會注意到,在大部分年輕人都不那麼投入的時候,劇院依然有一些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不光努力演好自己的戲,還會在沒戲的時候站在側幕條看老演員的表演,偷偷學藝。徐帆也曾說過,你隻有在這個劇院能夠立起來,在劇院外面才能有更多機會。由此可見,無論是賺錢還是做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有點“匠人精神”都是必要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