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農村小學現狀:困境與出路

中國農村小學現狀: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4-10-26 03:15:05

教育機會本來是平等的,但由于家庭條件的差異,使孩子在教育資源上不能共享,這無論如何也是該着力解決的問題。

文|崔子研

解海龍拍攝的大眼睛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從1990年代起,我開始從事中國知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多次去農村貧困地區考察。應該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小學的情況一直在逐步改善。我在切身的感受中體會着這種變化,也看到等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失學已成為過去

20世紀80、90年代,我每次到農村貧困地區,都會深入到農村困難家庭中訪問。

有一次到山西大同市的一個縣,我碰到一家3個孩子—10歲和8歲的小男孩都在村小學上學,而13歲的姐姐卻随着父母親做農活和家務。原因是每年每人幾十元的學雜費,家裡承擔不起,隻能舍棄女孩就讀機會(也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況且也能幹些活幫助父母。

後來在我們的勸說及幫助下,女孩得以重新進入校園。像這種情況,當時還有許多。

很明顯,農民在基本生活還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孩子上學當然成為第二位的需求。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瀕臨失學的孩子們的夢魇。保障這些困難家庭孩子上學,成為當時農村小學教育的巨大渴求。

教育機會本來是平等的,但由于家庭條件的差異,使孩子在教育資源上不能共享,這無論如何也是該着力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在設法改進,社會各界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鄧小平等領導人帶頭捐資,經過多年來共同努力,幫助成千上萬的困難家庭讓孩子留在了校園。

想當年接受過幫助繼續就學的孩子們,現在已經成長,有博士、碩士、大學生、技術工人等,他們都成為了有基本文化的勞動者。

希望工程首批資助的一位學生小張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他因家貧已經失學,後在社會資助下返回校園。他很努力,在讀完中等師範專業後,立志回本村當教師。他的選擇代表了無數接受過幫助的孩子們的心聲。盡管失學已成為過去時,但一個孩子的成長永遠不是過去時。

2015年,我到廣西都安、馬山兩個縣調研農村基礎教育情況,當問到學生入學率時,兩縣教育局都答100%。為此,我們也特意到村中訪問一些家庭,在校園外,确實沒有見到一個學齡兒童,這是十分令人高興的事情。

我們從教育局得知,現在政府已經實行“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學校布局優先考慮學生入學便利,也通過普遍的九年義務教育宣傳,要求家長保證适齡兒童入學。以前存在的因貧失學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但如今,新的課題又出現了:那些随父母打工頻繁流動的孩子的學業斷斷續續,或是因遠離家鄉,或是城市學校入學困難,失學問題仍然存在。如何保證流動的農村孩子進得了、留得下、學得好又成為了新時期的新課題。

家長的心态也在發生改變。我經常去貧困地區學生家庭,家長們前些年關心的就是如何讓孩子上學,如何克服就學的困難。而現在他們關心的是如何讓孩子更全面的發展,他們需要幫助的是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以更好的條件、更多的可能讓孩子有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有了明亮的教室之後

1980年末,《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曆盡艱辛,跑了很多貧困地區,專題攝影反映農村基礎教育狀況。在數以千計的照片中,給人感受最強烈的一張,是在屋頂露天的教室裡,孩子們趴在土操場上考試,有一個小女孩衣着破舊,卻有着一雙異常明澈的大眼睛,帶着對求知的渴望。看過的人都感到心酸,都會發出内心的呐喊—給孩子們一個陽光明媚的教室吧!

我也曾到過需要走幾個小時山路才能到達的一所小學,土牆茅頂,窗破門殘,不堪風雨,也确實為孩子們的艱辛而痛楚。這樣的鏡頭既反映了當時的現實,也撥動了人們愛的心弦。

政府在下大力、重投入的同時,還為調動全社會的捐資助學積極性,采取資金匹配補足的辦法,以多匹少或以少匹多,充分利用和發揮社會資金的作用,集中解決農村小學硬件設施建設,數以萬計的危舊學校得到資助改造。

摩托羅拉公司、寶潔公司、信孚銀行、可口可樂等衆多外國企業或團體以及海外華人也紛紛慷慨解囊,為中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助一臂之力。衆人拾柴火焰高。當時能見到的破廟學校、祠堂學校、露天學校、危房學校已經被一幢幢堅固明亮的校舍所取代。在有些鄉村,學校甚至已成為當地最好的建築。

2014年、2015年,我連續兩年參加農村小學建設狀況調研。在湖北、江西四縣走訪20多所農村小學,深為校園的巨大變化而感動。新的教學樓(新建的都達到當地的防震标準)、寬闊的運動場、綠化青蔥的校園、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師生面貌煥然一新。

據介紹,這些年來各級政府為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投入教育的資金逐年增加,優先發展教育,首先解決校舍、校園建設問題,國内外各界善心人士和企業、團體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鄉鎮中心學校教育設備設施完備,師資力量強,發揮了全鄉鎮的教育引領作用。各教學點的校舍建設也已完成,農村小學再也不為校舍不足而着急了。

但農村小學學校建設還沒有結束,有些學校倒出現了“房空”現象,計算機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一應俱全,但教室裡沒有設備。這意味着不可能開課,有些教育教學需求一時難以齊備。

除此,教學點操場建設也是大問題,一是沒有足夠的場地作為操場,農村土地确實也是十分緊張;二是有操場無硬化,下雨一院泥,刮風一院土。孩子們鍛煉又成了問題。還有一些農村小學宿舍、食堂、廁所、圍牆等有待于建設和完備。農村學校裡年輕的教師如何吸引到優秀老師

20世紀70年代,我在中國東北的吉林省白城市上小學時,授課老師都是民辦教師,他們多數是本村的農民,僅有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教學水平确實一般,但當時這是普遍現象。

其實,自新中國建立以後的幾十年裡,農村學校教師就由公辦、民辦教師以及代課教師三部分構成。公辦是國家供養的,代課是臨時聘用的,民辦是鄉村自己選人供養的。

在教師資源短缺年代,民辦和代課教師一度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主力軍。他們待遇低、條件苦,在偏僻落後的農村默默耕耘,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迹,譜寫了無數壯美瑰麗的詩篇。

有一年,在河北省保定市的一所農村學校,一名50多歲的民辦教師告訴我,他已經教了30多年的書,但僅僅是一個小學畢業生,面對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感自己的知識、視野很難跟上形勢的發展,掌握現代的教學手段也有困難,電教設備、計算機等學起來十分吃力,自己也為他教的幾十名學生感到擔憂。但由于條件艱苦,一時還沒有别的老師來替換,出現了師生兩難的狀況。

到了2015年,在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培訓班上,我看到全班50人,30歲以下的占70%,且都是大學學曆,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知識面廣。

近年來我到農村小學實地考察,發現鄉鎮中心學校第一線的教師都已年輕化。這主要是各級政府保證優先支付教師工資、優先選聘教育人才、全面提高教師學曆要求、全面改善教師教學、生活條件的結果。現在選擇教師職業已成為貧困地區高校畢業生較為熱門的選擇。

老師的待遇也在改善。河北保定的丁老師,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和十幾個學生吃住在一起,十分艱辛。過了10年,再見到他,他已經住上了教師周轉房,雖然隻有20平米,但是有廚房廁所的單元房,他很是滿意。他說,現在教育是學生教師一起改善,一天要比一天強。

随着政府教育上的投入和政策的改變,大部分鄉鎮學校的教師隊伍得到解決,但在一些學生人數較少的教學點,教師還是缺乏的。沒有了民辦和代課教師,公辦教師的足額到崗又成為新問題。尤其是受到編制、學曆的限制,配足和找到符合教學崗位需要的教師有一定的困難。

現在國家一直在進行從應試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從20世紀80到90年代,由于高考導向,農村小學隻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而英語由于師資匮乏也時斷時續,至于音樂、體育、美術就往往有名無實了。

現在素質教育日益得到重視,但一些貧困地區由于條件限制,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的專業老師不足。有的教學點隻有一名教師,要教所有的課程,可想而知專業性是什麼狀況。

農村小學教學點教師一崗多兼的現象十分普遍,綜合培訓教師一時難以完成,至于義工等臨時手段,沒有政策配套、财力支持也是難以持久的。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專職化問題亟待解決。

綜合我這20多年的觀察和體會,深深感到,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有很多事情隻靠政府還是不夠的。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曆程,充分說明了政府投入和政策到位、農村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社會關心幫助三位一體的格局,是解決問題的正确途徑,缺一不可。

崔子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項目主任

農村小學缺少正規的操場,孩子們隻能土地操場上玩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