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華僑華人赴澳移民200周年:奮鬥開拓 積極融入

華僑華人赴澳移民200周年:奮鬥開拓 積極融入

時間:2024-10-26 01:15:07

19世紀末,有8-10萬華人活躍在澳大利亞北部,他們為當地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北澳當之無愧的開荒者和先行者。

19世紀末,有8-10萬華人活躍在澳大利亞北部,他們為當地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北澳當之無愧的開荒者和先行者。

今年是華人赴澳移民200周年,很多澳大利亞華人正在挖掘家族檔案,以便與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民衆分享他們的故事。

歲月倥偬,當我們拂去曆史的塵埃,對照當今在澳華人的新面貌、新成績,不禁感慨萬千。

從陌生到融入

“我們吃盡苦頭。”70歲的華裔曼伊·林弗看着照片,回憶起了移民澳大利亞的親戚中的第一人,“我們沒有做錯什麼。”林弗從餐桌上的一堆文件中抽出了一份1907年的舊移民文件。在一張照片中,一名身着中式裙裝的年輕女子凝視着鏡頭—年齡:29,體型:瘦,頭發:黑色,國籍:中國。這份文件讓林弗的曾祖母于蘭馨得以在3年内免于接受常被用來排擠非白人移民的聽寫測試。

前不久,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農曆新年期間,悉尼當地的曆史學家舉辦了多場講座;澳大利亞華人曆史博物館正在籌辦展覽,旨在把澳大利亞早期華人移民的故事同新移民的生活串聯起來;許多社區機構也定期舉辦有關澳大利亞華人曆史的講座。

報道稱,對于熟悉澳大利亞早期華人移民曆史的華人家庭來說,過去是一個苦樂參半的謎,永遠無法停止被重新诠釋與講述。

随着淘金熱的興起,華工于19世紀中期開始大量進入澳大利亞。但就在他們用勤勞的汗水創造财富的同時,澳大利亞白人及其政府卻用極其不公正的方式野蠻剝奪華工權益。1901年,澳第一屆聯邦議會通過《移民限制法案》,法案規定,入境的華人要接受語言測試。測試可以是任何一種歐洲語言,不一定是英文。如果一種語言通過了,移民官有權換另一種語言,直到通不過。很多華人自知處境艱難,大多回國,華裔人口大大減少。

面對困境,一部分在澳華人團結起來,反對政府的“白澳政策”。據《澳大利亞華人年鑒》記載,這場運動興起于20世紀初,并在二戰後走向高潮。

華人及其他有色族裔團體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種族歧視政策,直到1975年,《反種族歧視法》的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性地确保了全體澳大利亞人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該法律彌補了澳大利亞憲法和權利法案相關保護内容的缺失,并在此後的歲月中提升了澳大利亞各族裔間彼此的信賴感。

20世紀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開始接受來自東南亞的華裔移民,80年代接受香港地區移民,90年代向大陸和台灣打開大門,重新成為華人移民的優選地之一。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人口普查數據,澳大利亞以2400萬的人口跻身于世界第12大經濟體,這離不開各少數族裔的努力與奉獻。華裔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少數族裔,約120萬華僑華人活躍在各行各業。中文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被廣泛使用的語言,中澳交流的日漸深入更是不斷掀起“漢語熱”。

來留學的中國人同樣絡繹不絕。根據2017年澳教育局的統計,共有15萬中國留學生在澳留學,占澳國際學生總數的30%。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費晟在接受采訪時稱,“華人移民曆史是澳大利亞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1970年代多元文化建設開始之後,不光是華人社會,澳大利亞主流的曆史學家也在挖掘華人移民曆史方面作了很大的貢獻。”

團結互助成就卓著

近年來,中國發展的強勁勢頭和綜合國力的增強,逐步改變了澳大利亞社會對華人的認識。“當地人對中國的态度經曆了一系列轉變,從抗拒到嫉妒,如今正逐漸變為接受。”在悉尼一家商場做導購員的簡說,“這兩年,澳大利亞逐漸認可華人的影響力,我們不再隻是跟随,而是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費晟表示,赴澳華人移民是近代以來澳大利亞社會、經濟變遷的見證者。最近幾年,華人移民受教育程度增高,全面融入澳大利亞社會,在投資、文化、科技、政治等多領域都有華人的身影。華人成為澳大利亞技術移民的重要來源,對澳大利亞經濟的拉動十分明顯。

澳大利亞悉尼,中國留學生參加悉尼大學的畢業典禮澳大利亞悉尼華星藝術團團長、澳華文聯主席餘俊武說,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大批中國人湧入澳大利亞,給澳社會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為澳的發展變化帶來新的課題,在促進中澳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政治領域,1991年,曾筱龍成為悉尼市第一位華裔副市長;2000年,黃國鑫當選阿德雷德市長;2001年,蘇震西成為墨爾本市首位華裔市長;還有幾位華人移民議員,在當地社會都收獲了較好的口碑。此外,在文化藝術界、科研學術界、醫學界、商界等,華人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墨爾本唐人街,許多店家櫥窗上貼着華裔女性楊千慧參選市長的海報。楊千慧是在澳華人參政議政的傑出代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更多的後輩起到帶頭作用,讓更多華人參與到澳大利亞政界,共同促進澳大利亞社會平等、多元和繁榮發展。

如今的華人更加團結,也更加重視利用法律和工會的力量保護自己的權益。澳大利亞華人總工會主席陳青松表示,華人總工會已經與新南威爾士州總工會結成了牢固的合作關系,成為華裔員工與澳大利亞各行業工會之間有效的溝通橋梁。華人總工會通過定期舉辦講座,向華人,特别是年輕華人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和提升大家的維權意識。

在澳華人的卓著成就得到了澳大利亞政府的肯定。前不久,2018金合歡獎澳大利亞十大傑出華人青年評選啟動儀式在悉尼新南威爾士州藝術館圓滿落幕。金合歡獎以澳大利亞國花為象征意義,力求展示在澳華人青年的事業成就和對當地社會的貢獻。新州州長代表、财政部部長多米尼洛在緻辭中表示,“這是一次展示國際學生、年輕專業人士和商業企業家社區精神的盛會,同時也是表彰澳大利亞華人青年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盛會。”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國的發展和強大,國内的一些生活方式開始影響到澳大利亞的華人圈。在悉尼華人聚居區附近,有一個包裹自取點,在國内網站購買日常用品後,5天時間便能從這裡取貨。“悉尼唐人街不少店鋪貼着微信和支付寶的圖标。”經營桌遊店的雷小姐說,當地華人能方便使用電子支付,讓不少澳大利亞人十分羨慕。

中國社團包括旗袍方隊和舞蹈方隊參加澳大利亞墨爾本國慶大遊行中澳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澳華人是中澳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澳友好的共享資源。

餘俊武指出,大多數從大陸來澳的第一代移民,仍然保留着中國傳統的基本生活方式,表現在飲食習慣、節慶意識、消費傾向和文化娛樂取向等多方面。同時,在住在國的生活中,這批移民也一定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中積極的部分,包括思維方式、處理家庭和社會問題的行為準則,從而兼有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特點。

北京海外置業及投資移民展覽會澳洲展台

作為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華裔學生談起如何融入住在國時,肖柔頗有心得:“最重要的就是說好英語。如果溝通都有障礙的話,融入澳大利亞主流社會變得無從談起。我會主動與當地人交流,時間長了,自然也就會了解他們的說話方式、文化喜好。另外,我們要對不同觀念持有尊重和包容心态。”

費晟表示,除了語言能力,在澳華人要更積極努力地去參與,推動有利于華人的法令出台;在華人遇到問題時,華人社團應當積極站出來,與不公平現象作鬥争。當華人的聲音為更多人所聽到,融入澳大利亞主流社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當然,兼納文化的同時,也應不忘中華文化之根。

“每一位華人都攜帶着獨特的文化烙印,家族觀念強、勤奮好學、注重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比較重視自我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些都是華人基因中的優秀部分,應當得到保留。”費晟說。

餘俊武認為,在澳出生的年輕一代華人,他們在學校和社會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在家庭中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随着年齡的增長,前者有增強的趨勢,後者的影響則因時間推移而逐漸淡化,他們應注重保留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在傳播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方面,悉尼華星藝術團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餘俊武談道,悉尼華星藝術團下轄48個文化文藝團體,定期為華人社會舉辦各種類型的文藝活動,保持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同時也吸引一些澳洲本地居民參與活動。

“每逢春節,澳大利亞華人區到處張燈結彩,舉行舞龍舞獅、武術等表演,氣氛熱鬧非凡,很多當地人都來圍觀,就會感覺特别自豪。”在墨爾本工作了4年的華裔青年王嘉文提到,美食、音樂、舞蹈都是中國文化的靓麗名片,海外華人在新環境下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文明注入新活力,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随着中國各方面的發展和強大,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和推出,在澳華二代有了更多的機遇,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參與國内建設,在此基礎上,中澳交流的情況會有新的改善。”餘俊武說。

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黃向墨表示,澳大利亞今天奉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來之不易,也讓我們倍感珍惜。祖(籍)國的強大成為旅澳華僑華人的堅強後盾,但華人也必須牢記曆史,居安思危,與其他族裔一道,攜手并進,才能共創一個更加平等、多元和包容的澳大利亞。

赴澳華人移民是近代以來澳大利亞社會、經濟變遷的見證者。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國的發展和強大,國内的一些生活方式開始影響到澳大利亞的華人圈。

楊甯王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