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防什麼?防沉迷!

防什麼?防沉迷!

時間:2024-10-26 01:00:34

在國際上,并沒有“網瘾”這一說法,更常用的詞彙是科技成瘾。

科技圈最近不平靜。“六一”兒童節前夕,騰訊和今日頭條再掀口水戰,導火索是新華網批評騰訊遊戲的一篇評論—《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文中直言:“極易沉溺其中的網遊,嚴重戕害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也釀成了無數家庭悲劇”,甚至用上了“人血饅頭”這樣的說法。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一年前,人民日報三批王者榮耀,騰訊市值一度縮水千億,火速推出了健康遊戲防沉迷系統的“三闆斧”: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陸時長、升級成長守護平台、強化實名認證體系。然而為什麼一年過去,家長們依然覺得孩子“沉迷遊戲無法自拔”?

實際上,除了遊戲,幾乎你接觸到所有的科技互聯網産品都在“使人沉迷”這件事上做了大量的努力。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拿起手機刷刷抖音,轉眼幾個小時過去了;頻繁查看手機,離開手機一會就渾身不自在;對App上的通知紅點充滿焦慮,點擊和下拉刷新已經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在國際上,并沒有“網瘾”這一說法,更常用的詞彙是科技成瘾。科技成瘾一詞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頻繁出現,但在醫學界一直沒有定論。英國心理學家馬克提出了幾條科技成瘾的典型症狀,包括因為使用科技産品而忘記吃飯和睡覺、明明沒有需求卻無意識地擺弄科技産品、有意識地減少科技産品的使用時長但卻失敗了……總之,各個國家對于科技成瘾狀态的定義都差不多,那就是:“一天不用,渾身難受”。

在移動設備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之下,科技成瘾現象在近年來變得更加普遍和嚴重。原因之一,是豐富的移動設備。雖然它們分散了科技産品的使用時段,可卻增加了使用的總時長。筆記本、手機、平闆等等多種設備輪番登場:工作時盯幾個小時電腦,休閑時離不開手機平闆,有時間還要打幾局遊戲,看起來是度過了豐富的一天,可實際上都面對着屏幕。

另一方面,科技公司根據人類大腦的生理特性精心設計,吸引力幾乎深深地藏在了每一個代碼裡。比如抖音上每次下滑之前都猜不透下一個視頻是什麼,跟老虎機一樣給你一種未知且突如其來的獎勵,從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再比如最為常見的點贊,則是利用社交認同的方式來鼓勵用戶,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贊或評論的時候,你便會獲得一次多巴胺所帶來的滿足感。

中國用戶當然也不例外。2018年《國民手機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顯示,中國人每天使用手機的次數達108次,相當于不到10分鐘就會使用一次手機。在時長方面,中國人以人均每天3小時的成績位列全球第二,超過13%的用戶每天使用手機超過6小時。

容易令人上瘾的技術設計讓矽谷的科技公司備受诟病。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的GoogleI/O2018開發者和蘋果WWDC大會上,不約而同将防沉迷作為系統更新的重點。

Google的AndroidP上線了管理通知接受數量和手機使用時長的Dashboard、監控每款應用使用時長的AppTimer和強制手機進入免打擾模式的WindDown。

蘋果則在iOS12裡推出了多種功能更新:“别吵我”功能将關掉手機的視覺通知;“安靜通知”則是将消息推送靜默化、不顯示在鎖屏,也不出聲,也不會在App右上角顯示紅點;“應用許可”是家長限制孩子使用應用的新特性。

全球最有影響的兩大科技巨頭如此步調一緻,背後是“數字健康”潮流的興起。這些防沉迷措施固然是科技公司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不過終究不能指望所有以盈利為目的企業會在上面花大力氣,畢竟,能否瓜分更多用戶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款産品乃至一家公司的命運。

總而言之,如何改變科技成瘾的狀況,最終還是要靠用戶自己,下面就是我們的一些戒瘾建議:

1、關閉視頻平台的自動播放下一條功能,讓自己從無盡的刷刷刷之中解脫出來。

2、關閉非通信類遊戲的通知功能,因為随機的更新會給用戶一種尋寶的心态。

3、為自己設立獎勵機制,利用成瘾的方式對應成瘾,給自己設定每一小時不碰手機就能看一集電視劇這類的獎勵措施。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最有效的可能還是你的自控力—不要輕易把自己交給一塊屏幕,别讓它決定了你全部的喜怒哀樂,要知道,沉迷雖然能帶來短期的愉悅,但永遠無法帶來長久的幸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