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袁隆平與神奇的“海水稻”

袁隆平與神奇的“海水稻”

時間:2024-10-26 12:57:03

袁隆平坦言,“海水稻”研究屬于水稻雜交的一種,對他來講,這一新課題既是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雖然壓力、難度很大,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研發成功,并大面積推廣到全世界。

2018年5月28日,山東青島,袁隆平參觀試驗田,現場指導“海水稻”種植袁隆平,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創造了水稻畝産上千公斤的世界紀錄,其畢生追求的目标在于如何能夠讓水稻更高産。已經88歲的袁隆平不久前透露,他目前正在攻克雜交水稻的兩個難題,一個是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産1200公斤,而另外一個則是研發“海水稻”。

神奇的“海水稻”

在袁隆平家中,懸挂着一張“特殊”的中國地圖。這是一張中國鹽堿地分布地圖,地圖顯示中國内陸有近15億畝鹽堿地。如何把面積驚人的鹽堿地利用起來,改造成良田,成為袁隆平的又一個夢想。

何為“海水稻”?袁隆平解釋道,并不是浸泡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因為海水太鹹,根本種不了水稻。通常說的“海水稻”,是指在鹽堿地上也能生長、能夠耐鹽堿地的水稻即“耐鹽堿水稻”。按照袁隆平的說法,“海水稻”能“化灘塗為良田,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稻花飄香”,這也正是“海水稻”的神奇所在。

袁隆平坦言,“海水稻”研究屬于水稻雜交的一種,對他來講,這一新課題既是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雖然壓力、難度很大,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研發成功,并大面積推廣到全世界,為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發揮積極作用。

山東半島有數百萬畝鹽堿地,近幾年,山東已經投入大量資金,着手嘗試解決鹽堿地再利用問題,他們的想法與袁隆平一拍即合。2016年8月,袁隆平團隊帶着“海水稻”的研發課題正式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

“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位于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灣畔。試驗基地是用青島堿業公司的副産品—白泥,填起來的一處地塊,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這些白泥經排放和堆積後,形成的灘塗鹽堿化嚴重,“白泥地”這個名字,顯示了這裡土地鹽堿化的程度。而如今,因為“海水稻”的試驗種植,這些被撂荒了幾十年的鹽堿地很快就能煥發生機。

2017年,袁隆平團隊開始在白泥地實驗基地進行耐鹽堿水稻篩選,他們充分發揮自己所擅長的優勢資源,将研發主攻方向,集中在雜交稻的配種育秧上。袁隆平介紹,半野生的“海水稻”産量很低,每畝100多斤,稻穗不僅高還容易倒伏,把它與栽培稻雜交,優勢利用,就能提高産量,而且稻穗不倒伏。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介紹,通過試種了300多個耐鹽堿水稻材料,進行耐鹽度從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六的梯度篩選,最終篩選出四個材料品種進行測産。

2017年9月,其中一個材料品種小面積測産最高産量達每畝620.95公斤,較國内外現有“海水稻”材料産量高出不少。“很不簡單。”實驗的結果得到了袁隆平的認可。

迪拜沙漠種出“中國稻”

正當袁隆平團隊在努力擴大研究成果時,從阿聯酋迪拜沙漠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2018年1月受迪拜方邀請和委托,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沙漠地區開展水稻的小範圍實驗種植。其中第一批海水雜交稻品種在2018年5月26日由國際聯合專家組進行理論測産,估測其中一個材料産量超過畝産500公斤,兩個材料産量超過400公斤。迪拜将于6月下旬組織正式收割測産,屆時将公布第一階段海水稻品種測試成果。

對于袁隆平團隊的實驗成果,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發表文章稱,在迪拜郊外的廣袤沙漠中,中國科學家們利用稀釋的海水,在沙地中成功種植出了耐旱的水稻。在眺望這片稻田的同時,這些科學家們也意識到,一場長達40年的奮鬥終于在此“開花結果”了。

迪拜沙漠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濕度在20%以下,且沙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地下7.5米處就是海水,幾乎不能滿足水稻的生長條件。為了讓水稻适應惡劣的自然條件,袁隆平團隊通過“四維改良法”将種植環境進行改造,而這也正是“海水稻”能夠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的核心技術。

張國棟介紹,“四維改良法”是由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作物四大要素系統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法。“土壤定向調節劑可改善土壤鹽堿度,植物生長調節素能增加有機質,‘海水稻’是抗逆性作物的一種,它們作用在一起,能讓土壤盡快由生土變成活土”。而要素物聯網系統,則扮演了地下管網灌排的角色:一種埋在地下半米左右,把植物生長調節素和水源以滴灌方式精準傳輸到水稻根部;一種埋在地下1.8米左右,如果感知到鹽堿水下滲或更深層的鹽堿水上升,管道就會開啟,将它們收集并排走,降低土壤鹽堿度、阻止土壤返堿。“如此循環,隻要符合一定條件,鹽堿地可以在兩到三年内被改造成良田”。

根據袁隆平團隊與迪拜方的規劃,雙方将在2018年下半年啟動100公頃的“海水稻實驗農場”,通過實驗農場的實施經驗,在2019年擴展到100公頃的“海水稻标準農場”,在更大範圍内對生産成本和栽培工藝穩定性進行驗證,形成在沙漠地區水稻推廣技術标準,并從2020年開始快速複制擴大種植面積,雙方将以覆蓋迪拜10%以上國土面積為目标,打造綠色迪拜和生态迪拜。

“除了中東,還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别是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也在考慮當中。”張國棟表示,在越南、印度、斯裡蘭卡等國家,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堿化的情況都比較嚴重,他們對于“海水稻”有很大需求,“中國‘海水稻’正在走向世界”。

産業化示範推廣

中國鹽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平原的低地、湖邊或山前沖積扇的下部邊緣,以及沿海地帶。在袁隆平看來,如果能将其中近一億畝鹽堿地改造利用,按照最低要求畝産300公斤計算,就可增加糧食總産300億公斤,相當于湖南省一年的糧食總産量,可解決8000萬人的糧食問題,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作用不可估量。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三亞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時,曾詢問“海水稻”研發進展情況,袁隆平彙報,項目進展順利,如果表現好,請習近平總書記去視察,習近平總書記欣然答應。談起這段經曆,袁隆平表示“這對我們是巨大的鼓舞,壓力也很大。”

國内國外實驗的相繼成功,更加堅定了袁隆平團隊對“海水稻”研發的信心。2018年5月28日,袁隆平團隊和袁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中華拓荒人計劃”,在中國五大主要鹽堿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堿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進行水稻插秧“拓荒”,建立稻作改良試驗示範基地,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堿地稻作改良技術産業應用示範。該計劃将為最終實現“改造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的目标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次插秧選擇在新疆喀什嶽普湖、黑龍江大慶、山東東營軍馬場、山東青島城陽區、浙江溫州同時進行,分别代表了新疆的幹旱半幹旱鹽堿地、東北的蘇打凍土鹽堿地、環渤海鹽堿地、濱海小流域鹽堿地和東南沿海新生鹽堿地等類型,再加上陝西延安南泥灣次生鹽堿和退化耕地的稻作改良,基本實現了“海水稻”對中國主要鹽堿地類型的“全覆蓋”。這是中國首次在五大類型鹽堿地上同時進行耐鹽堿水稻的區試和鹽堿地稻作改良的産業示範,标志着“海水稻”項目進入了産業化示範推廣階段。

“通過‘海水稻’的區試測試和配套鹽堿地稻作改良示範技術體系,來檢驗‘海水稻’材料在不同鹽堿地條件下的田間表現、産量、口感和成本。同時,項目應用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基于農業4.0模式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實現了農業産值和土地利用效能的提升。”張國棟透露,順利的話,“預計2019年就會誕生首批耐鹽堿水稻品種,2020年就能大範圍種植了。”

袁隆平指出,從産業角度而言,鹽堿地稻作改良以每畝地1萬元成本計算,可拉動萬億級産業鍊,連同産業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創造3萬億至4萬億元内需。鹽堿地大多分布于貧困地區,建設資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帶動精準扶貧工作,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201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堅決打赢藍天保衛戰,着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要求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複。而中國15億畝鹽堿地中,其中約2億至3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

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一直是袁隆平的一大期待。2020年将“海水稻”推廣種植一億畝是袁隆平的小目标。目前,袁隆平正帶領研發團隊繼續攻關“海水稻”,2018年通過第二年的“海水稻”實驗,2019年争取拿到國家的審定,就可以大面積向全國進行推廣。

2018年5月28日,在山東青島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工作人員展示“海水稻”秧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