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以先發制人、主動出擊.."/>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俄羅斯的中東戰略:特點、背景與前景

俄羅斯的中東戰略:特點、背景與前景

時間:2024-10-25 11:34:27


    俄羅斯以先發制人、主動出擊開啟了新的中東戰略。運用交友聯盟、發揮大國空間優勢策略,在中東打開了局面,破除了美國和西方在中東主導的神話,顯示了其實力和博弈的決心。

■馮紹雷/文

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的前後,國際戰略态勢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方面,金融危機來勢洶湧之下,西方世界主導世界事務的能力引起普遍責疑。若幹年來,美歐推動中東、北非及前蘇聯地區名為“革命”的一連串政權更替後,“革命後遺症”不斷顯現。在這一背景之下,俄羅斯對于其在中東的戰略經過了多年反思和籌劃,進入了一個全面調整的新階段,力圖通過主動積極的部署,着力于運用傳統優勢,旨在打破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主導中東地區事務的局面,以更為靈活多變的姿态,力争赢得戰略空間。

觀察和總結這一階段俄羅斯對該地區外交戰略的決策特點、演化路徑和成敗得失,有利于把握俄羅斯外交與各大國關系的發展脈絡,以及國際格局變遷的整體走勢。

叙戰中的俄羅斯戰略特色之一:先發制人的主動出擊

2011年叙利亞戰争爆發後的最初一個階段中,俄羅斯總體保持着全面觀察、謹慎參與的姿态。關鍵性的轉變自2013年秋天之後開始出現。俄羅斯先是通過“化武換和平”倡議的巧妙構思,不僅及時阻斷當時西方可能實施的對叙利亞政府軍的進攻,換來了叙利亞一段時間的寶貴和平,也獲得了國際輿論的一片喝彩。時隔兩年後,正當巴沙爾政權又一次陷于危機重重的境地之時,俄羅斯通過周密地部署空中和海上打擊力量,在2015年9月29日,對于叙利亞境内的“伊斯蘭國”勢力實行堅決打擊,又一次扭轉了叙利亞戰局的形勢,從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從叙利亞戰局演進來觀察俄羅斯對于這一地區的戰略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出:先發制人的主動出擊,是普京主導下俄羅斯戰略的一個重要特征。

從美國開始組建聯盟宣布打擊“伊斯蘭國”一年左右的時間裡,“伊斯蘭國”盤踞的疆域不見縮小,反而擴大。在叙、伊境内和其他地區的恐怖主義活動更加猖狂。2015年春夏之交,形勢更為嚴峻。一年之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宣布,美國出資5億美元,為叙利亞反對派培訓1.5萬名武裝人員。但培訓項目啟動之後,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不僅大量武器裝備落入“伊斯蘭國”手中,而且,經美國培訓在叙利亞境内作戰的“溫和反對派”人員僅剩四五人。事後奧巴馬在接受CBS采訪時承認:“我從一開始就對在叙利亞建立這種準軍事武裝的想法表示懷疑。”美國的反恐部署在叙利亞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反映出奧巴馬政權一方面冀圖在中東維持影響,但另一方面又急待收縮的進退兩難的矛盾局面。因此,俄羅斯的軍事打擊行動選擇在叙利亞戰争陷于危局,無論是巴沙爾政權、還是美國都難以招架時驟然降臨,可謂情理之中,又适得其時。

筆者近年來參加瓦爾代論壇,有機會多次聆聽到普京對“阿拉伯之春”之後中東北非局勢的評價。一向冷靜的普京,談及此事顯得痛心疾首。他曾尖銳地指出,不管卡紮菲是否為獨裁者,但美國是憑借擴大範圍使用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案的手段,對利比亞進行空中打擊,才摧毀了卡紮菲政權。2015年的瓦爾代會議上,普京又直率地批評美國推動的反恐聯盟搞雙重标準:“别玩文字遊戲,把恐怖分子分為溫和派和非溫和派!如果把一部分恐怖分子當作推翻合法政權的攻城錘,等以後再解決這幫恐怖分子,說服他們放棄政權,這純屬癡心妄想。利比亞的現狀就是典型的例證。”看來,中東北非“革命”所帶來的所謂獨裁者“人頭落地”而遭緻地區陷入更大沖突的亂局,是推動普京決心先手打擊恐怖分子的一個直接背景。

先發制人,盡早在叙利亞實施打擊恐怖主義勢力,是俄主動出擊的另一重要動因。一段時間來,無論西方輿論,還是俄羅斯國内自由派,都曾經渲染,俄羅斯旨在把本國和中亞極端主義勢力引向叙利亞戰場,認為這是普京出手打擊“伊斯蘭國”出自國内背景的考量。但是,與這些推測相比,普京本人的解釋更為直接,他說:“2000多名來自前蘇聯地區的武裝分子正在叙利亞境内。他們有回來的危險。與其等着他們回來,不如幫助巴沙爾在叙境内打擊他們。”俄總統辦公廳主任謝爾蓋·伊萬諾夫也表明:“加入‘伊斯蘭國’組織的俄羅斯公民和獨聯體其他國家公民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其中一些已經返回母國。因此,在境外提前采取行動以避免在俄羅斯境内遭遇這一麻煩是合情合理的。”在實施了空中打擊事過三周後的瓦爾代俱樂部大會上,普京進一步公開闡述了緣由。他強調:一旦“伊斯蘭國”占據了大馬士革,就會形成進一步擴張的基礎,向俄羅斯和中亞擴散。因此,“最好是在叙利亞打擊恐怖分子,而不要在俄羅斯等着他們”。普京以其個性鮮明的口吻這樣坦言:“早在50年前,列甯格勒街頭就教會了我一條規則——如果打仗不可避免,那就先動手!”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先下手打擊的戰略安排,并非沒有事前信息溝通與政治磋商。從整個2015年的8—9月份之後,西方媒體上不斷傳出俄羅斯正調兵遣将,準備在叙利亞發動軍事行動的消息。作為标志性的安排,烏克蘭危機以後被停止使用的電話熱線已經恢複。不僅俄美雙方軍事情報人員、乃至于俄美國防部長之間也多次密切溝通關于叙利亞戰局的發展。克裡國務卿與拉夫羅夫外長多次通話,美方表示擔憂俄羅斯在叙利亞的軍事集結,但俄方堅持以打擊“伊斯蘭國”為由進行說服。在政治安排方面,普京早在9月4日就表示:“叙利亞總統願與反對派分權。”克裡對此的反應是,一方面既堅持“叙利亞總統巴沙爾必須下台,這是結束叙利亞内戰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他又暗示“巴沙爾下台的時間和方式可以商量”。克裡甚至表示:“如果像俄軍宣稱的那樣,在叙利亞的重點是打擊‘伊斯蘭國’而非支持巴沙爾當局,奧巴馬政府表示歡迎。”莫斯科卡内基基金會主任特列甯對此的解釋顯得意味深長:“美國先前不完全了解俄羅斯在叙利亞的計劃。他們擔心莫斯科可能幫助巴沙爾打擊反對派,而部分反對派是美國人支持的。當俄方向美國擔保自己在叙行動旨在反恐時,美國人變得更奉公守法了。”雖然,俄羅斯方面在空中轟炸行動開始之前的一個小時“通知”了美方有關信息,美方依然對此感到不滿。但是,綜上所述,俄羅斯在叙戰中先發制人,并沒有回避向有關各方說明自己的原則立場。當然,這樣一種“說明”,并不等于有必要向美方通報軍事行動的具體日程與細節。

作為先手打擊的結果,按照2015年年底的統計:俄戰機共完成2000多架次戰鬥飛行,消滅了數百名武裝分子,摧毀了近3000座設施,占“伊斯蘭國”基礎設施的40%。這一結果對于挫敗“伊斯蘭國”不斷擴展進逼的勢頭,改變中東地區反恐的不利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未來大國關系的進一步調整做出了鋪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