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文2016年伊始,習近平主席.."/>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需要中國智慧

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需要中國智慧

時間:2024-10-25 11:34:58


    ■季思/文

2016年伊始,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在沙特《利雅得報》、埃及《金字塔報》和伊朗《伊朗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在阿盟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在不同場合針對“中東之問”提出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這些主張和方案背後蘊藏的中國智慧,對解決中東問題及其他國際和地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導向。

一是标本兼治,這是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的根本途徑。問題就像疾病,不是一天得上的,背後的原因也千差萬别,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絕非易事,博大精深的中醫之道為此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思路,那就是要找到問題的源頭,然後對症下藥、綜合施策,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亦如此。在中國看來,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固本培元,提高地區國家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習主席所說,“中東動蕩,根源出在發展,出路最終也要靠發展”。近期突尼斯失業青年葉海亞維自殺再度引發暴力騷亂,這和五年前布瓦齊齊自焚引發突政權更疊何其相似,根本原因就是沒能解決好發展問題。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中國一直緻力于推動國際發展議程,通過帶動相關國家尤其是廣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來促進國際和地區問題的解決。“一帶一路”倡議,從沿線不發達、沒人願去投資興業的地區起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着眼點即是以發展謀和平。

二是強調和合,這是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的主要手段。冷戰結束以來,國内、地區和全球三個層面産生的問題日趨增多,各國圍繞問題解決之道的博弈有所加劇。面對問題,一些國家推崇并使用武力。然而,這種方式不僅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矛盾變得更加激化、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了。《司馬法》有雲,“國雖大,好戰必亡”。顯然,依憑武力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很可能導緻自身走向衰亡。面對當前國際和地區問題,中華民族的“和合”文化為其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價值導向。“和”就是和諧、和平、祥和,“合”就是結合、融合、合作。中國主張,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首先要順應全球化加速發展、各國相互依賴不斷加深的大勢,堅持政治解決的大方向,努力做到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推動以和平方式解決争端和分歧。雖然針對一些問題,特别是國内沖突問題,對話過程可能漫長,甚至會出現反複,但一旦各方形成共識,其取得成果的代價最小、效果最好、也最可持續。正是基于此種判斷,習近平主席鄭重承諾,“我們在中東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赢的合作夥伴網絡”。總之,唯有秉持和合思維,摒棄零和思維,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三是包容互鑒,這是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的基本前提。很多國際問題難以解決,既與有關國家唯自身利益和價值偏好至上有關,也與不同文明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的角度與方式存在差異有關。墨子曰:“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不同文明要“交而通”,不能“交而惡”。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世界文明多姿多彩,唯有和而不同才能和諧共存、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中國悠久曆史中的燦爛華章,也是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的基本前提。習近平主席在阿盟總部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澱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我們應該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應該如此,任何兩種不同的文明都應如此。

當今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各種問題特别是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各國面臨的國際和地區挑戰有增無減。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運用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重要貢獻。這是世界對中國的希望和期待,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責任編輯:張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