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東盟50年: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的成功典範

東盟50年: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的成功典範

時間:2024-10-25 10:16:33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東盟一體化進程取得巨大成功,成為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的成功典範。在區域治理層面,堅持運用“東盟方式”處理問題,強調互不幹涉内政、舒适性、松散性和漸進性;在對外關系層面,堅持運用“平衡外交”原則,維護自身安全。這些實踐經驗成為東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盡管東盟面臨諸多挑戰,但其一體化的發展前景依然充滿光明。

DOI:10.19422/j.cnki.ddsj.2017.06.007

東盟成立的背景與一體化曆程

2017年是東盟成立50周年。在半個世紀的曆史演進中,東盟的一體化曆程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冷戰時期的東盟(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東盟(ASEAN)是東南亞國家聯盟(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的簡稱,成立于1967年8月8日,創始成員有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五國,是一個政府間、區域性、一般性的國家聯合會(協會)[1]。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聯合過程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軍事集團對峙的格局。1954年,美、英、法、澳、新、巴(基斯坦)以及菲律賓和泰國在馬尼拉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并于次年在泰國成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其目的是“聯合抵制共産主義在亞洲的擴張”。然而,這個試圖仿效“北約”的反共組織因内部糾紛一直未能有效履行防務行動,拖到1975年被迫解散。

東盟成立的初衷也是為了共同防禦共産主義勢力在東南亞的蔓延,并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密切關系。但這些從西方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的中小國家,又有着強烈的民族自主意識,有聯合起來抵禦外部勢力威脅的訴求。1961年,為了尋求地區安全合作,馬來亞、泰國和菲律賓三國成立了“東南亞聯盟”(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ASA),但不久就因馬來西亞聯邦的建立和菲馬領土争端而夭折。1963年,在印尼推動下成立的“馬菲印聯盟”(又稱“馬菲印多”,Maphilindo),僅生存了三個月就因馬印尼沖突而解體了。[2]這一階段,東南亞國家内部的沖突是其聯合的主要障礙。

1965年,印尼政局巨變,強人蘇哈托上台後實行與鄰國和解政策,終止了與馬來西亞的對抗。同年底,馬科斯就任菲律賓總統後也積極改善與鄰國的關系,不久菲律賓便與馬來西亞複交。印尼、馬、菲三國關系緩和。1965年8月,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獨立。這個小島國對區域合作的願望強烈。另外,曾卷入越南戰争的泰國,此時其國内也出現了要求擺脫美國控制、尋求和平中立和區域合作的呼聲。東南亞出現了有利于這些國家聯合的形勢。1967年8月8日,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共同簽署《曼谷宣言》,宣告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此後,東南亞國家的聯合終結了以往反複折騰的狀态,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和壯大的曆程。

東盟的誕生揭開了東南亞地區國際關系新的一頁,同時也拉開了東南亞區域一體化的序幕。東盟首次在國際社會顯示中小國家團結力量的實踐是在1971年提出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的政治主張,要求有關大國承認和尊重這一主張,使該中立區不受外部大國的任何幹預。[3]這是東盟成立後首次以“一個聲音”陳述己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但是,除此之外,東盟早年的各領域合作仍處于“磨合期”,乏善可陳。

1975年,越南統一南北後,加大了對老撾和柬埔寨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背後更有蘇聯的支持。東盟國家擔心這些來自本地區的“共産黨政權的威脅”會影響自己政局的穩定,産生了加強聯合、保障地區安全與和平的迫切感。1976年2月,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以及強調東盟各國協調一緻的《巴厘宣言》。這兩份文件指明了東盟國家加強合作的目的,即“消除颠覆活動對國家穩定的威脅,增強各成員國和東盟的抗禦力(resilience)”。[4]自此,該條約成了東盟的主要準則,并且成為東盟與世界各大國進行對話的重器。2005年東盟創辦“東亞峰會”時,簽署該條約成為域外加入該峰會的必要條件之一。

1976年是東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東盟在雅加達設立了秘書處,完善了組織結構。此後,東盟成員國加強了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合作,并實施了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迅速增長。東盟逐步成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組織。尤其是通過1979年在和平解決柬埔寨問題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東盟顯示出了其重要的國際影響,為自身赢得了聲譽。

二、冷戰結束後的東盟(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在東南亞地區的争霸也随之消停。在此背景下,印支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與東盟國家(印尼、菲律賓、文萊[5]、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相互接近,從對抗走向合作。發展經濟取代政治鬥争成為各國優先考慮的事項。後冷戰時代,東盟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内外戰略,不失時機地發展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擴大成員,樹立“東南亞十國共同體”建設目标。東盟成立之初就有将成員擴大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打算,其成立宣言指出:“對贊成其目的、原則和宗旨的所有東南亞國家開放”[6]。但在冷戰背景下,宏願難成。冷戰結束後,東盟積極與印支三國和解,化敵為友,不失時機地讓越、老、柬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使之成為東盟的觀察員,同時又與長期受孤立的緬甸加強聯系。1994年5月,東盟成功将東南亞十國[7]代表召集于一堂,簽署《建立東南亞十國共同體設想的聲明》,攜手邁向“大東盟”目标。從1995年7月到1999年4月,越、老、緬、柬先後加入東盟。東盟的擴大,顯著提高了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增強了其在國際問題中的發言權和與大國磋商中的“議價權”。

第二,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推動經濟一體化。這一時期,世界各地掀起了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東盟曆來對外部壓力反應靈敏,其對策便是加快自身的經濟一體化。1992年1月,東盟第四次首腦會議确立了“從1993年起的15年内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标,并批準了《共同有效關稅計劃》,取代1978年開始實施的《特惠貿易安排協定》。[8]200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過程也是東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當前,東盟已經成為東亞和亞太地區的一個重要經濟一體化組織。

第三,創立“東盟地區論壇”(ARF),主導地區安全機制。冷戰結束後,東盟為維護自身安全利益和避免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的發言權遭弱化,于1994年發起成立了由其主導的“東盟地區論壇”,邀請其主要對話夥伴加入論壇,讨論東南亞地區安全問題。論壇設立了推進“建立信任措施”“開展預防性外交”等議程,以期達到解決地區内争端和沖突的目的。目前,“東盟地區論壇”已有27個成員,成為亞太和東亞地區重要的多邊安全機制。“東盟地區論壇”的成功運作,極大地提高了東盟的國際威望,創造了“小國領導大國”的奇迹。

第四,抵禦金融危機,開創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1997年7月,一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在東南亞爆發,東盟國家的經濟、政治、外交受到強烈沖擊。在此危局之下,東盟求助西方大國和國際金融機構,但并未得到有效支援。與之相反,中國堅持人民币不貶值,并伸出了援助之手。東盟深感自身力量有限,必須聯合周邊大國才能共同抵禦金融危機。1997年12月15日,由馬來西亞發起的東盟—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吉隆坡舉行,其主要議題便是如何應對東亞金融危機的燃眉之急。此次會議開創了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之後便形成了“10+3”合作機制,東盟成為東亞區域合作的主導者。

4月29日,為期四天的第30屆東盟峰會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落幕。這是東盟10國領導人在東盟成立50周年之際的首次聚首。他們一緻認為,東盟在過去50年所取得的各項成就值得驕傲,并承諾将繼續緻力于打造一個東盟人内心認同的開放、和平、包容、有彈性、穩定和繁榮的地區組織。三、進入21世紀的東盟(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東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發展經濟、加強自身一體化、建設東盟共同體、推動東亞區域合作上,并藉此鞏固了其在地區事務中的中心地位。總的來看,東盟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第一,主導“10+3”進程,推動東亞區域一體化。1997年12月首次“10+3”東亞領導人峰會在東盟主持下取得巨大成功。但與此同時,東盟也意識到自身分量有限,東亞的經濟重心不在東南亞,而是在東北亞。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總量占了“10+3”的90%以上,東盟十國不足10%。東盟必須借助與中日韓三國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這種認識促使東盟将“10+3”峰會機制化,并通過制定議程和合作框架将“10+3”峰會與東盟峰會連在一起開等規定,主導了“10+3”合作進程。東盟的這些做法,得到了中日韓三國的認可,尤其是中國的大力支持。

第二,成立“東亞峰會”,登上亞太國際舞台。2005年,東盟在“10+3”框架基礎上成立了“東亞峰會”,先後把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俄羅斯、美國拉進峰會,将視野從東南亞擴展到東亞、南亞和廣闊的亞太地區,将多邊合作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安全等領域。東盟為加入“東亞峰會”制定了三條标準:必須是東盟對話夥伴、必須與東盟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必須與東盟有“實質性”的關系,從而将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經過多年發展,東亞峰會成員從“10+3”“10+6”發展到“10+8”,東盟藉此進入了“亞洲權力中心”,大幅提升了國際地位。[9]

第三,簽署《東盟憲章》,建設東盟共同體。2003年10月,第九屆東盟首腦會議發布《東盟協調一緻第二宣言》,提出建設東盟共同體的藍圖和時間表。“東盟共同體”由“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大支柱構成,計劃在2020年建成。2005年,東盟又宣布将東盟共同體提前到2015年建成。2007年,第13屆東盟首腦會議簽署了《東盟憲章》,作為東盟共同體的法律框架。這是東盟曆史上首次以法律形式來框定一體化的進程、目标和路線圖。《東盟憲章》賦予了東盟組織的“法律人格”,增強了“東盟特性”,使東盟組織更加具備“國家”的特點。[10]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東盟共同體”并非歐盟那樣的高度一體化組織,其一體化程度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東盟共同體”既是目标也是過程,是兩者的結合體。2015年底,東盟宣布如期建成了“東盟共同體”,但實際上就連“東盟經濟共同體”還有近10%的指标沒有完成,更不用說難度更大的“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了。之後,東盟又宣布将繼續建設東盟共同體,制訂了《後2015東盟共同體願景》文件,通過了《東盟邁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規劃了未來十年東盟共同體建設的路線圖。由此可見,“東盟共同體”建設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四,主導RCEP,抗衡TPP,鞏固“東盟中心地位”。2009年,美國高調推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重返亞太”政策,意在重掌亞太區域一體化主導權[11]。由于美國隻讓四個東盟國家(新加坡、文萊、越南和馬來西亞)加入TPP,其他六國均被排除在外,東盟表示了強烈不滿,認為TPP分裂了東盟,威脅了東盟在區域一體化中的“中心地位”。為此,東盟主導推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以抗衡TPP。過去幾年,TPP與RCEP構成了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兩條并進路徑,前者由美國主導,後者由東盟主導。2016年2月4日,TPP正式簽署,但2017年特朗普上任後随即宣布美國退出TPP。而RCEP談判已經接近尾聲,各方都希望能談判成功。東盟以RCEP抗衡TPP,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捍衛其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導權,即“東盟中心地位”。不過,當TPP談成後,一些東盟成員國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又試圖加入TPP,這也暴露出東盟成員在維護“東盟中心地位”上的步調并不一緻。

綜上所述,東盟成立50年來,已經從東南亞地區的一群貧困弱小國家變成了擁有6.23億人口(2014年數據)、2.52萬億美元GDP總量(全球排名第七位)、2.53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額(全球排名第四位)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成為東亞和亞太地區中的一極,其國際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東盟一體化成功的原因

東盟除新加坡、文萊比較富裕外,大部分成員仍處于發展中狀态,緬、老、柬三國仍屬于世界最貧窮國家之列。但是,作為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東盟,卻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東亞和亞太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用協商一緻為核心的“東盟方式”處理問題

“協商一緻”是東盟處理内部問題和争端的一貫做法。這也是所謂“東盟方式”(ASEANWay)的核心内容。[12]與西方民主制度下慣用的“表決”方式不同,東盟在遇到有分歧的重大問題時,堅持使用“協商一緻”的“非強制”方式。在東盟部長會議和首腦會議做出決策前,先通過成員國之間的雙邊和多邊協商,求得一緻。協商過程中需要各方相互讓步和妥協,求得最低限度的一緻,這種方法會降低行事效率,但卻為東盟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保障。在一時難以達成一緻的情況下,允許成員分步走,即同意者先行動起來,不同意者可以先不行動,等時機成熟了再行動,這就是所謂的“10-X”方式。東盟50年的實踐證明,以協商一緻、非強制性為核心的“東盟方式”對于社會制度和文化多樣性突出、發展水平差别巨大、成員衆多的東盟組織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方式後來被推廣到多樣性突出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公共産品”。

二、互不幹涉内政、舒适性、松散性和漸進性

東盟半個世紀保持長盛不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堅持“互不幹涉内政”原則,照顧成員的“舒适性”,保持組織的“松散性”和“漸進性”。

“互不幹涉内政”是東盟一貫奉行的原則,也是1976年《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2007年《東盟憲章》的宗旨之一。東盟在内部各國實施這一原則,同時也不允許任何外部國家幹涉東盟的内政。東盟國家雖有大有小,社會制度、意識形态也不同,但所有成員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内政。這是東盟成員彼此能和平相處的重要保障,它體現出了東盟各成員之間高度的包容性和足夠的耐心。

東盟在進行決策時,不采取強制方式,甯可緩辦,也不讓成員産生強烈的反感和抵觸,這就是“舒适性”(comfort)原則。在接納緬甸問題上,東盟沒有強制要求其改變軍人統治體制後才可入盟,而是讓緬甸自己逐漸與東盟體制接軌,接受東盟“軟性集體壓力”的監督。[13]

保持東盟組織的松散性和一體化進程的漸進性,是東盟成功的又一個“秘訣”。盡管2015年成立了東盟共同體,但并沒有改變東盟作為松散型一體化組織的性質。東盟雖然把歐盟作為比照對象,但它從不做超越其能力的事,并從成立之初便拒絕設置“超國家”機構。這種松散性與“協商一緻”的東盟行事方式相輔相成,也與東盟多樣性的特點相契合。另外,針對成員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東盟有意保持一體化進程的漸進性,不急不躁,讓落後成員慢慢跟上,減少折騰,這也有利于一體化的成功。

三、實施“平衡外交”,保障自身安全

東盟由衆多中小國家組成,它們對大國有着與生俱來的恐懼感。在長期的外交實踐中,東盟學會了與各大國保持“等距離外交”或曰“平衡外交”的生存技巧。東盟成立之初,東南亞地區面臨冷戰的複雜形勢。當時東盟雖然親美反共,但作為組織并沒有與西方任何大國結盟。随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大國力量在東南亞地區的調整,東盟外交逐漸趨向中立。1971年,東盟發表《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同時,另有官方文件将“中立”定義為“區域内國家與外部大國之間保持一種不偏不離的關系,避免卷入各種沖突”。[14]

當然,所謂“不偏不離”也非絕對的“等距離”和平衡。外交畢竟是一門藝術而非數學,它是動态的平衡,目的是保持各大國在東南亞利益的整體平衡,因此這種平衡外交政策也被各大國所接受。東盟先後與美、日、澳、加、新(西蘭)、歐共體(現歐盟)、韓、中、印度、俄羅斯等大國建立了對話夥伴關系,将與其有利益關系的所有大國和重要國家都納入了東盟搭建的平台,充分發揮了“平衡外交”技巧。各大國為在東南亞角逐中取得有利地位,也争相拉攏東盟。東盟則巧妙利用大國矛盾,使其彼此牽制,從中獲得安全感。而在大國利益沖突時,東盟不搞“選邊站”,以免引火燒身。東盟的“大國平衡”政策不但保障了其自身的安全,也鞏固了其在區域事務中的“中心地位”,其一體化進程獲得了大國的尊重和支持。

東盟一體化面臨的挑戰與前景

曆經50年發展,東盟在一體化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的典範。雖然當前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遭遇“逆流”,但東盟仍然堅定地向更加緊密的共同體目标前進。由于東盟十國的多樣性異常突出,貧富差距巨大,東盟未來的一體化也充滿着挑戰。

一、外部挑戰

第一,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受挫。2016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派獲勝,英國即将脫離歐盟,歐洲一體化進程遭到重挫。美國大選,對全球化持否定态度的特朗普獲勝。反全球化的建制主義、民粹主義、反精英主義成為一種潮流。未來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前景不明,可能會對東盟一體化起到消極作用。

第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重。東盟作為整體其貿易規模居全球第四,僅次于中、美、德,其八成左右貿易依賴外部市場。世界貿易連續下降和保護主義加重将壓縮東盟出口空間,削弱東盟經濟實力,阻礙一體化進程。

第三,國際安全形勢複雜多變。極端勢力、分裂主義在全球蔓延,并滲透到東盟國家;美國推卸大國責任;在亞太地區,特朗普政策不明,但軍事力量在收縮;中美關系、中日關系錯綜複雜。這些因素都給東盟一體化增添了困難。

二、内部挑戰

第一,成員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競争加劇。50年來,東盟一體化進程中不乏來自内部的挑戰,最突出的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别巨大。未來,在建設東盟經濟共同體過程中,這依然是個巨大的挑戰。另外,東盟内部一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正在出現同質化現象,生産和出口結構趨同,在國際市場上相互競争激烈。而且,東盟内部也盛行貿易保護主義,出現了新的非關稅壁壘,阻礙生産要素的流通。

第二,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面臨困難。東盟國家之間存在領土争端、漁業糾紛、民族和宗教沖突、跨國犯罪等難題,未來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會遭遇不少障礙。

第三,如何培育“東盟認同”觀念?迄今為止,東盟一體化進程始終是由官方推動的,東盟各國的人民隻具有對本國的認同感,缺乏對“東盟”或“東盟共同體”的認同。各成員國人民對東盟一體化進程了解很少,更不必說參與了。這與歐盟有很大差别。如何讓各成員國人民普遍接受“東盟認同”觀念,具備區域眼光,是東盟一體化面臨的一大挑戰。

盡管東盟一體化面臨種種挑戰,但憑借50年的曆史經驗,有理由相信,其發展前景是光明的。2015年11月東盟領導人會議在宣布東盟共同體建成的同時,發表了《東盟邁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團結奮進》,提出東盟整體GDP在2020年前達到4.7萬億美元,在2030年前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目标。這一目标定得不低,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世界經濟形勢。不管今後世界形勢如何變化,有一點可以肯定:東盟一體化進程仍然會向前推進,這是十個成員的共同需要。東南亞這些中小國家脫離了“組織”,會變成一盤散沙,唯有團結和聯合才是出路,這也正是東盟半個世紀發展曆程最重要的經驗。

(作者系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責任編輯:張凱)

——————————

[1]在英語中,association指協會、社團、聯合會等意思,與union(聯盟)并非同義詞。ASEAN的正确譯法應為“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是一種松散型的聯合組織,與緊密型的一體化組織如歐盟(EuropeanUnion)性質不同。

[2][菲]隆美爾:《菲律賓和東盟的40年:地區安全合作的成績、挑戰和展望》,載《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4期,第19頁。

[3]《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1971年11月27日,曼谷,1971ZONEOFPEACE,FREEDOMANDNEUTRALITYDECLARATION,http//www.aseansec.org/1215.htm

[4]TheDeclarationofASEANConcord,Bali,Indonesia,24February1976,http//www.aseansec.org/1216.htm

[5]文萊于1984年獨立,同年加入東盟,也是東盟老成員。

[6]BangkokDeclaration,http//www.aseansec.org/1212.htm

[7]當時東南亞總共有十個國家,後來東帝汶于2002年從印尼獨立出來,目前東南亞有11個國家。

[8]陸建人主編:《東盟的今天與明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06頁。

[9]陸建人:《東盟正成為亞洲新權力中心》,載《環球時報》,2006年2月9日。

[10]陸建人:《從東盟一體化進程看東亞一體化方向》,載《當代亞太》,2008年第1期。

[11]2001年“9•11”事件迫使美國“離開”亞洲,專注反恐。2006年反恐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小布什發現沒有美國參與的東亞一體化如火如荼,遂在APEC中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目标,試圖奪回主導權,但效果有限。之後,奧巴馬上台,借用原有的TPP協定,進行徹底改造後推出,立即引起全球關注。

[12]有關“東盟方式”的内容參見:P.J.Davidson,TheASEANWayandtheRoleofLawinASEANEconomicCooperation,SingaporeYearbookofInternationalLaw,,2004,p.166.

[13]張蘊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頁。

[14]ShunNarine,ExplaningASEAN:regionalisminSoutheastAsia,LynneRiennerPublishers,Inc.2002,p.22.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