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展望:優勢與挑戰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展望:優勢與挑戰

時間:2024-10-25 09:46:25

内容提要中非關系存在四個基本事實:發展迅猛、為非洲提供新選擇、中國在非洲的作為對多方有利以及非洲民衆對中國的印象比較好。目前國際舞台上圍繞着非洲的大國主要有英、法、美等國,各大國在非洲各有各的優勢(如曆史聯系或血緣關系、語言宗教、政治制度等),這些大國在非洲的優勢可以說是中國的短闆,但也成就了中國在非洲的優勢(曆史相似、平等相待、互相支持、自主性強和共同發展)。新形勢下,中非關系面臨着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新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需要認真制定戰略規劃,充分利用民間社會組織和國際平台,加強文化交流,提供公共産品,加強非洲留學生後續服務以及共同制定移民政策。

關鍵詞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中非關系;文化交流;移民政策

DOI:10.19422/j.cnki.ddsj.2018.07.005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給人們帶來了新期盼。它将給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和快速發展中的非洲帶來什麼機遇?新形勢下雙方合作面臨怎樣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以上問題為本文分析的重點。

中國在非洲的優勢

目前,中非關系存在着四個世人所公認的基本事實。第一,中國與非洲關系發展迅猛,已成為一種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現象。第二,中國為非洲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即發展新夥伴和發展新模式的選擇。第三,中國人在非洲所作所為特别是基礎設施建設對所有的利益攸關方有益,他們修建的鐵路、公路和橋梁為非洲人和外國人提供了各種便捷。第四,非洲民衆對中國的看法基本正面。非洲人對中國的看法直接牽涉到各種有關中非合作的話語權,是檢驗中非關系最直接的證據。

皮尤公司每年都就“對中國的看法”(OpinionofChina)這一問題進行全球抽樣調查。非洲國家的反映往往最好。2015年皮尤的全球态度調查項目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非洲人對中國持肯定态度(favorable)。在列出受訪結果的所有非洲國家中,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是加納的受訪者,占比為80%;其次是埃塞俄比亞和布基納法索,均為75%;坦桑尼亞為74%;塞内加爾、尼日利亞和肯尼亞三國的受訪者中有70%對中國表示稱贊;處于最末位的南非也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對中國持有好感,有52%表示肯定。[1]這種對中國的好感一方面來自中國企業對非洲人民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也來自中國移民在當地的作為。

非洲晴雨表在2016年的世界發展信息日(10月24日)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就36個非洲國家的5萬民衆對中國的态度進行了調查統計,平均63%的被調查者對中國持正面看法,其中馬裡的比例最高,達92%。[2]2018年4月,國際著名民調機構益普索(IPSOS)發布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成為肯尼亞民衆最認可的發展合作夥伴。2015年以來,益普索在肯尼亞七次開展東非域外國家影響力民調。3月,益普索對肯全國2003名普通民衆進行抽樣調查,其中34%的受訪者認為,肯中關系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名列第一。美國、南非、英國分别以26%、5%、4%分列二、三、四位。對于來自權威民調機構的最新調查結果,肯尼亞《星報》專門撰文分析,從各個方面詳述中國是如何在肯尼亞默默耕耘,最終赢得了非洲人的心。[3]這種良好印象無疑為“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落實及中非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過去18年來,中非合作論壇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諸多機會和驚喜,有必要好好地總結一下它的成功之處。與非洲國家和前殖民宗主國的峰會不同,中非合作論壇的倡議來自非洲人(馬達加斯加外長利娜·拉齊凡德裡亞馬納納),會議的議程由雙方商定,行動計劃由雙方落實。自從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設立以來,每三年召開一次,論壇舉辦的地點分别在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輪換。這種模式成為其他國家效法的榜樣。韓國、南美洲國家、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國家在中非合作論壇創立後的幾年内紛紛建立了類似論壇。最具典型的是1993年成立的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每五年召開一次,前五屆均在東京召開。然而,非洲國家對這種會議設置提出異議。在第五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上,日本終于決定仿效中國,将召開的周期改為每三年一次,2016年第六屆會議的地點也改在肯尼亞的首都内羅畢。

目前,國際政治舞台圍繞着非洲有多種峰會和論壇,有的定期,有的不定期。主要大國英、法、美均有自己的峰會架構。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在英殖民帝國的基礎上組成,1944年稱英聯邦總理會議,1976年改現名。所有非洲的前英國殖民地均為成員,會議每兩年一次(特殊情況除外),由成員國輪流舉辦。法非首腦會議始于1973年,機制較靈活。成員從非洲法語國家逐漸擴大到非洲英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國家,有時涵蓋所有非洲國家(1996年)。1988年恢複兩年一次後,輪流在法國和非洲法語國家召開。在不舉行首腦會議的年份,法、非外長舉行磋商會議。會議對促進法國與非洲地區國家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美國雖然直到2014年才舉辦首屆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但它有各種其他渠道與非洲國家溝通。這些國家與非洲打交道有四點優勢。一是曆史的聯系。前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系使得雙方在各方面保持了溝通渠道。二是非洲移民的存在,英法均有大量非洲移民,美國有12%左右的非洲裔。這使雙方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血緣關系。三是語言和宗教相同或相似。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一般都用前殖民宗主國的語言,從而雙方在交流上非常便捷。基督教在非洲十分普遍。四是政治制度相同。非洲國家目前大都是采取與前宗主國相同的政治制度。這四種因素是英、法、美與非洲國家關系的基礎。

上面這四點可以說是中國的短闆,但也成就了中國的優勢。中非雙方存在着曆史交往,但殖民主義時期基本中斷(少數華人移民除外)。然而,中國與非洲具有某種天然關系。首先是曆史發展進程相似,都有過燦爛的文明,屈辱的曆史以及為國家獨立而鬥争的經曆。雙方在文化上有相似之處,又都是發展中國家。在民族獨立及随後的發展中,中非雙方互相支持。21世紀以來,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下,雙方合作涵蓋多個方面。特别是近年來,從六大工程(産業、金融、減貧、綠色生态環保、人文交流、和平與安全)到三網一化藍圖,再到中非合作論壇約堡峰會提出的涵蓋政治、經濟、文明、安全和國際事務的五大支柱。中非合作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自身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其他國家在發展與非洲關系時所缺乏的。

中國在非洲的優勢建立在以下四個原則基礎之上。一是平等相待的原則。政治學教科書研究“平等”時強調權利、機會和結果的平等,但在以強權和實力為基礎的傳統國際關系中,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從未提過“平等”概念。中非關系的平等可謂國際關系的楷模。二是互相支持的原則。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後,中非雙方的支持主要表現在政治鬥争方面,後來發展到經濟上互相幫助。現在這種互相支持是全方位的。三是自主性原則。中國在對非合作特别是援助時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這不斷受到西方國家的責難,因為它們習慣于将自己的标準強加于他國。中國尊重他國主權,将援助看作國際合作的一部分。這種合作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性原則。四是共同發展的原則。共同發展既是中非合作的目的,也是雙方一直遵循的原則,更是國際關系民主化的一種體現。在國際合作中,雙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是十分自然的。隻有在合作中充分考慮雙方的發展,這種合作才具有可持續性。可以說,自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首腦外交奠定了中非關系的基礎,平等觀念是中非關系的靈魂,互利雙赢是中非關系的實質,規範機制是中非關系持續發展的保證。21世紀以來,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下,雙方合作涵蓋多個方面。剛果(布)是中非産能合作先行先試示範國家之一,中剛近年來通過密切合作實施了中剛友好醫院、體育中心、沿河大道斜拉橋等諸多項目,其中既有政府間合作,也有中方提供貸款和剛方融資等合作形式。圖為2018年6月10日在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拍攝的布拉柴維爾沿河大道斜拉橋。布拉柴維爾沿河大道斜拉橋由中國路橋公司承建,于2015年9月16日合龍。在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的18年裡,中國在中非合作以及非洲的發展問題上盡心盡力,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前所述,這些成就已經體現在非洲人對中國的總體印象中。在相關具體問題的話語權上,中國也逐漸争取了主動。例如,在非洲人就業問題上,2017年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通過對八個主要非洲國家1073家中國企業的調研後得出結論:中國企業雇用了89%的非洲人,管理層44%是非洲人。當然,報告也指出了中國企業存在的問題(如勞動者待遇與環境污染等)。[4]在技術轉讓問題上一直存在相互矛盾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很少甚至沒有向非洲國家轉移技術;[5]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通過商品和其他方式對非洲進行了技術轉移。[6]中國學者在分析這一問題時,通過不同階段分析了中國向非洲進行技術轉移的不同途徑。[7]

中非關系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

新形勢下,中國在非洲具備一些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但雙方合作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中非雙方需要着力應對這些挑戰才能使雙方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2000年以來,中非合作論壇設立已經跨過了18個年頭,這種機制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每次論壇上總有一些新的提法或新的舉措。然而,中國提出的一些新觀念,應該是具有長遠指導意義;一些大的合作項目,也不是三年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多年的合作才能出成效。因此,每一屆都要有新舉措的做法難以持續。以2015年12月通過的《中非合作論壇—約堡行動計劃》為例。這一計劃提出2016—2018年中非合作的“五大支柱”(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鑒、安全上守望相助、國際事務中團結協作)和“十大合作計劃”(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綠色發展、投資貿易便利化、減貧、公共衛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客觀地說,五大支柱具有戰略層面的考慮,十點計劃涵蓋面極大,很難在三年時間内完成。在此背景下,雙方應進一步督查這一行動計劃的落實情況。

如何補上中非合作的短闆,這是雙方應該考慮的另一個問題。中非合作論壇的優勢是充分運用中國和非洲國家特别是中國各政府部門的力量,力圖涵蓋各個層面。然而,如何調動民間的積極性,将民間社會力量整合到中非合作這一盤棋中,是當前中非合作的短闆之一。上文提到的英、法、美三個大國有自身的優勢和組織框架,而日本和德國在運用國際組織和地區組織方面做得比較好。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從設計時就将聯合國拉進來作為合作方,後來一直充分利用聯合國的影響力、動員力和号召力。日本的“一村一品”項目不僅長期堅持,也很有影響。德國目前正在利用二十國集團的平台發展與非洲國家關系。2017年在德國發展研究所主導下成立的“二十國集團—非洲常設集團”(TheT20AfricaStandingGroup)包括三方面力量:全球治理國家、二十國集團和非洲國家。[8]2018年4月,“二十國集團—非洲常設集團”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首次年會。30餘個國際智庫參加會議,共同探讨了與非洲發展和國際合作相關的重要問題。從會議的宗旨看,德國希望在非洲發展特别是在政策設計方面起到引領作用。聯合國非洲經委會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二十國集團非常重要,因為在七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周圍有一大群機構為不同的政府寫政策報告,但是我們卻沒有自己的這種政策制定者。”該組織另一個合作機構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的代表表示:“非洲的聲音在全球讨論中至關重要,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決定都以某種方式影響着非洲大陸。非洲與二十國集團之間的接觸不足,會議成功地探讨了這一點。”很明顯,德國發展研究所(DIE)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聯合了其他國家的研究力量特别是南非國際問題研究所(SAIIA),力争在二十國集團的平台上引領對非洲發展的國際合作。[9]如何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和民間力量來促進中非合作,是雙方應該認真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近年來,中非合作的大動作都是在經貿方面。然而,從各種輿論導向、媒體運作、文化互動及民間交流看,雖然文化互鑒提上了議事日程,也有所行動,但重視不夠。正因為如此,中國作為主體,在舉辦一些活動時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在非洲民衆中引發議論或批評,有時使中國在以西方媒體為主的國際輿論場頗為被動。沒有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作為基礎,中非合作走不遠。有的人認為,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有助于糾正西方對中國的扭曲宣傳和非洲人對中國的不當看法。不可否認,加強文化交流有可能達到以上目的,但筆者認為,中非文化交流不應僅是基于上述目的。文化交流的本質既非宣傳,也非增強“軟實力”,而是互相學習的過程。隻有通過文化互鑒,才能增強互相理解。文化交往絕不是為了體現一種“實力”,而是一種平等交流的過程。雙方可以考慮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設立中國與非洲的文化咨詢專家,定期舉辦流動講座和交流,以促進對雙方文化的理解。如果以宣傳方式代替文化交流,結果可能會适得其反。

随着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對外交往領域的擴大,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的義務不斷增加,如果仍以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這種原則為出發點,不僅會局限中國外交人員的視野,也将極大影響中國作為一個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國的形象。中國不能隻注重經濟利益,還必須要推崇道義力量,加強雙方政治合作。聯合國成立時,非洲獨立國家寥寥無幾,根本沒有條件參與聯合國的正常工作。然而,70年過去了,非洲大陸已有54個獨立國家,非洲聯盟已成為非洲整體利益的合法代表,而非洲在代表全人類利益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安理會中卻無代表,這從道義或法理上都無法解釋。近年來,非洲國家已經發出強烈聲音,迫切要求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常任理事國席位。這種要求合理合法,也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體系的需要。有鑒于此,中國應高舉道義大旗,理解和支持非洲。

為中非合作提供各種便捷的公共服務是中非合作論壇應該努力的另一個方面。筆者多次聽到非洲學者朋友談到,他們希望進行有關中非合作具體内容的研究,很難找到相關資料。論壇如果能及時有效地收集并提供各種具體合作的相關資料,開設各種資料檢索平台,定期發布雙方合作成果彙編以及相關評價,必将促進雙方以及國際民衆、學者、媒體、非政府組織對這一論壇的了解,也将對增加互信釋疑解惑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在合作項目的設計上,如果能增加針對某些社會群體特别是婦女和青年群體設計一些輔助性幫扶或創業項目,促進雙方婦女青年的交流,這不僅有利非洲社會,而且對加強民間交流更具積極效果。

中國政府在提供非洲在華留學生獎學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些留學生對中國有感情,願意為中非關系做貢獻,是促進雙方合作的有生力量。然而,在這些留學生回國後的後續聯系以及合作方面的工作,中國着力不多。如果中國政府在整理這些留學生的總數、國别、學科分布、資助項目、畢業去向、交流渠道等方面進一步做好後續工作,必将會對中非合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内加強與非洲國家商量并制定相關的移民政策是另一個重要問題。中非貿易額的迅速增加以及雙方經貿合作的快速提升,有賴于雙方移民的努力。反過來,中非關系的加速也催生了雙向移民的增加,這是十分自然的過程。然而,中非雙方均在移民問題上面臨着相同的困難,如簽證逾期、文化溝通、非法滞留以及卷入一些非法活動等。雙方應該在合作框架内認真探讨移民問題,使其成為促進雙方合作的正能量。如何更好地保護移民,為移民的經商貿易提供更便捷的條件,應該成為論壇框架中的議題。

(作者系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魏銀萍)

[1]“OpinionofChina”,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24/survey/17/.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調查結果表明,非洲人對中國的印象雖總體不錯,但有所下降。

[2]“AD122:China’sgrowingpresenceinAfricawinslargelypositivepopularreviews”,October24,2016,http://globalreleases.afrobarometer.org/global-release/ad122-china’s-growing-presenceafrica-wins-largely-positive-popular-reviews.

[3]《中國影響力碾壓美國數年默默付出換來這個國家真心稱贊》,http://www.fmprc.gov.cn/zflt/chn/zxxx/t1556375.htm.

[4]IreneYuanSun,KartikJayaram,OmidKassiri,“Danceofthelionsanddragons:HowareAfricaandChinaengaging,andhowwillthepartnershipevolve?”TheMcKinseyGlobalInstitute,June2017.

[5]JulietU.EluandG.N.Price,“DoesChinaTransferProductivityEnhancingTechnologytoSub-SaharanAfrica?EvidencefromManufacturingFirms”,AfricanDevelopmentReview,Vol.22,No.S1(2010),pp.587–598;HilaryPatroba,“ChinainKenya:Addressingcounterfeitgoodsandconstructionsectorimbalance”,SAIIA,TheChinainAfricaProject,OccasionalPaper,No,110,March,2012;FrankYoungman,“StrengtheningAfrica-ChinaRelations:AperspectivefromBotswana”,TheCentreforChineseStudies,Stellenbosch,November2013,DiscussionPaper,p.11.

[6].JonathanMunemo,“ExaminingImportsofCapitalGoodsfromChinaasaChannelforTechnologyTransferandGrowthinSub-SaharanAfrica”,JournalofAfricanBusiness,Vol.14,No.2(July,2013),pp.106-116.正面觀點還可參見“授之以漁:中資企業對非技術轉移現狀調研”項目組:《中資企業對非技術轉移的現狀與前瞻》,載《西亞非洲》,2015年第1期,第129-142頁。

[7]AnshanLi,“TechnologytransferinChina–Africarelation:mythorreality”,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Review,8:3(2016),pp.183-195.

[8]“T20AfricaStandingGroup”,https://www.die-gdi.de/en/t20africastandinggroup/.

[9]JuliaLeininger,ChristineHackenesch,AdolfKloke-Lesch,ElizabethSidiropoulos,NeumaGobbelaar,“G20andAfrica–ReadyforaSteadyPartnership?”,November1,2017,http://www.g20insights.org/policy_briefs/g20-africa-ready-steadypartnership/.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