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老兵不死

老兵不死

時間:2024-10-25 09:03:10


    □李拯

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隆重舉行,一組老兵敬禮的照片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雖然皺紋爬滿臉龐,頭發已經花白,舉起來敬禮的手也已幹枯焦黃,但就是那樣一個敬禮的姿勢,自有一種巋然之勢、凜然之威,閱盡滄桑的眼睛裡依然透露出堅毅的目光。一圈圈皺紋,一縷縷白發,就像記錄曆史的年輪,凝結着那段冰與火的洗禮、血與淚的挽歌。

每一位抗戰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曆史”。抗戰勝利70年後,盧溝曉月猶在,石獅彈痕未滅,但是當初“願拼熱血衛吾華”的少年,如今已屆耄耋之年,近于百歲之壽。曆史應該被銘記,但曆史不應隻有課堂上的宏大叙事、書本裡的抽象結論,還應包括這些從戰場上幸存下來的戰士,以及他們九死一生的經曆、跌宕起伏的際遇。曆史的河床,本就由這些具體的命運沉積而成。

然而,曆史的記取來得如此沉重。有的抗戰老兵在這段時間頻繁接受采訪、出席紀念活動,卻黯然傷懷:“過了這段時間,又将被人冷落”;有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在接到政府補助後,激動得痛哭流涕,因為“終于被祖國承認了”。在戰争的廢墟上,國家日益崛起,老兵日漸老去,經曆了戰場的壯麗,也忍受着今天的寂寥,他們隻想告訴碾壓而過的曆史車輪:“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不可否認,抗戰勝利70年來,我們這個社會經曆了一個“重新發現抗戰老兵”的轉變過程:戰争結束後,一些抗戰老兵解甲歸田,悄無聲息地從曆史的罅隙中落下,被遺忘在時間的角落;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透過曆史的帷幔,打撈那些淹沒在宏大叙事中的動人細節。從遺忘到重新發現,是一個社會曆史意識覺醒的過程,也是一個國家曆史共識形成的過程。

這是一次從民間到官方的共識凝聚,這是一場從社會到國家的力量彙聚。一位媒體人回到老家台兒莊,看到抗戰英雄埋骨荒野,下雨天常常污水橫流,不禁落淚,随即決定捐錢整修墓地,并為健在的老兵積極奔走。“誰看了心裡都不落忍”,這位媒體人的樸素心聲,也正是大多數人重溫曆史時的共同感受。于是,一種曆史的溫情破土而出,在“尋找抗戰老兵”的旗幟下,電視台明星主持人、商界精英、學術名流、大學生等不同社會群體,都紛紛參與其中,自發形成了一股“重新發現抗戰老兵”的民間力量。這股暖流,最終彙合、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國家行動。從民政部為國民黨抗戰老兵發放福利,到抗戰老兵方隊将參加勝利日閱兵,珍惜那場戰争中的幸存者,正在成為一個國家曆史哲學的一部分。

而這份曆史溫情,也在普羅大衆的心裡激起漣漪。騰訊新聞推出“尋找身邊的抗戰老兵”的互動産品,短短兩天之内就吸引了300萬網友參與;一個為抗戰老兵在線捐款的網站,幾個月就吸收了700多萬元捐款,數字與愛心還在熱烈地跳動之中。70年前,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中國人能夠超越分歧與限制,凝聚成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70年後,我們更應該有這樣求同存異的胸懷。面對帶着各種曆史印記的抗戰老兵,或許我們更應有一種超越曆史紛争的寬闊胸懷。無論表彰名單如何設定,公衆都已不在意老兵經曆中的是非功過,隻高揚他們為民族而戰的輝煌。這是這個社會更恢宏的氣度。

在美國電影《巴頓将軍》的結尾處,戰功卓著的巴頓将軍踽踽獨行,當他的背影在屏幕裡漸行漸遠,他那句經典台詞卻直入心魂——所有的榮耀都将随風而去。戰争就如同戰士的生命,戰争的結束,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終結,曾經的戰士也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詩人說,“一度榮光的任何記憶/都無法補償之後的漠視”,他們曾用鮮血愈合民族的傷口,他們不應被他們拯救的民族遺忘。

老兵不死,隻是凋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