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伴随着返鄉與離.."/>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莫忘“鄉村裡的中國”

莫忘“鄉村裡的中國”

時間:2024-10-25 07:32:11


    □李拯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伴随着返鄉與離鄉的腳步,一場“城鄉對話”在輿論場中展開。《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一文,引發了網上的熱議,讓農村問題成為一段時間的輿論焦點,在節日團圓的喜慶氛圍之外,給人們帶來沉重的思考。

就像是一個周而複始的約定,每年春節期間,都是農村問題受到集中關注的時間段。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公務員以及中産階級,在滿懷鄉愁踏上回家之路時,不僅開始了個人的認祖歸宗之旅,更開啟了一段“發現農村”的精神旅程。那些在祖屋前後、田間地頭寫下的“回鄉觀察”,那些急于向社會展示一個真實農村的“返鄉日記”,把沉寂了一年之久的鄉村圖景,呈現于這個國家的主流輿論場,讓“鄉村裡的中國”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縱覽這些或是誇大、或是激動、或是溫情的文字,雖然視角不同、内容各異,但是“衰敗”一詞,可以說是共同主題。城鄉之間确實存在巨大的物質差距,而在人口凋零、經濟衰敗這些久為人知的問題之外,“文化衰敗”可以說是今年農村問題新的關鍵詞,也是農村衰敗背後更為隐性、更為根本的因素。

當文化傳統難以存續,文化活動付之阙如,“一年打工錢不夠打牌”隻能是賭博盛行的一個凄慘注腳;當淳樸的鄉風民俗日益受到物質主義侵蝕,“大齡男性結不起婚”也隻能是社會浮華的一個側面證明。而一位北大校友在“直面家鄉的面目全非時”,也發出了沉重的慨歎:禮俗秩序崩塌、拜金之風日盛、暴戾之氣橫行、鄉村教育凋敝……這些概括或許顯得過于“極端”,但無不說明,農村在城鎮化浪潮沖擊之下,失去的不僅是“看得見的鄉愁”,也可能會是“看不見的文化”。

當然,中國輿論日趨成熟的一個重要标志,就是哪怕針對同一話題,也會呈現出複雜多元的認知圖景。對農村的認識亦複如是,在一些人捶胸頓足、扼腕歎息之時,另一些人卻看見了衰敗中的繁榮、凋零中的美好。農業現代化的進展、基層治理的優化、農民收入的增加……很多人不再以“傷痕文學”的視角來審視農村,他們理直氣壯地回應:“過度聚焦于消極和不足,難免有失偏頗,絕不應漠視鄉村的積極和改變。”

或許,每個人的回鄉觀察都不可能呈現鄉村的全貌,也必然夾雜着各自的偏見與情緒,但正是這些劍走偏鋒而又相互龃龉的觀察,共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鄉村圖景,構成了這個“複雜而深刻”的中國的真正景深。它告訴人們,中國不僅是一線城市的高樓大廈、不斷上漲的經濟總量,也不僅是疾馳而過的高鐵、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中國更是那個大多數人心中永遠珍藏的小小村莊。而這,可謂一堂既是全面的,也是全民的國情教育課。

農村曾是“禮失求諸野”的文化母體,具有鄉民自治、自我修複的機體功能,也曾經是護佑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度過危機的蓄水池,現在也仍然是這個國家向着現代化沖刺的最大後方,因此,農村不應該長期遊離在這個國家主流輿論的視線之外,不能像空谷幽蘭那樣在無人眷顧的寂寞中自在自為,隻有等到節日返鄉這樣的偶然機會,才以巨大的變化引起人們的震撼與歎息,仿佛其他的時間不過是無謂的流逝。假日輿論熱點持續時間再長,也總是有時而盡,因此,對農村的關注應該在一年的大多數時間保持連續性。當人們從田間地頭回到大城市的寫字樓,也請不要遺忘“鄉村裡的中國”。

如果農村在輿論場失去發聲的機會,借用《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裡面的話說,“關于他們卑微的悲傷,既失去了在場者經驗的見證性,從而也永遠喪失了曆史化的可能”。這或許就是那些春節回鄉觀察的最大意義,無論觀點是否正确,它們都在努力為農村發聲,把農村變為可以記取的曆史。

編輯/淩雲美編/徐雪梅編審/許陳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