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興最近,關于博物館的新聞不在少數。.."/>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當“跑男”跑進博物館

當“跑男”跑進博物館

時間:2024-10-25 06:24:24


    □李洪興

最近,關于博物館的新聞不在少數。有娛樂節目跑進了博物館,有博物館借給開發商辦活動後館長被責成停職檢查,有館長提醒觀衆與其忙着拍照不如花時間去感受。正如人言,“曾經喜歡的,并非如今想見的。”

當“跑男”跑進博物館,一檔頗有觀衆緣的真人秀節目頓時引發争議。因錄制場地選在博物館室内,衆多明星和節目制作團隊在文物堆裡跑來跑去,甚至在國家一級文物戰國水晶杯的咫尺間“開撕”,讓傾心國寶的觀衆感到戰戰兢兢。

一面是靜靜陳列着供人觀賞的珍貴文物,另一面是跑動與喊聲齊飛的激烈場面;一面是文化曆史的沉澱,另一面是商業娛樂的圍觀,構成了令人揪心的圖景。其實,事情很簡單,争議也不複雜。能不能給文物打強光、是否能在博物館裡跑動喧嘩、可不可以在展覽室裡攀爬打鬥……隻要去過博物館、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禁止喧嘩打鬥、拍照勿開閃光燈等都是基本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不是“跑男”的跑場,如此“大動作”的行為肯定不合适,管理方和制作方需要給出合理的解釋甚至向公衆緻歉。

綜藝的娛樂與博物館的沉穩,本就有天然的差異。節目中的一位男演員剛進入博物館時說:“看到這些東西真的是走不動路,為什麼會到一個這樣的地方來撕名牌,那種對文化的渴求如饑似渴,在這裡我根本挪不動步,更不要說跑。”如果“對文化的渴求”真的變成對文物的尊重和保護,就不會變成後面肆無忌憚地“撕撕撕”,也不會有如此頗具反諷意味的片段。可以說,博物館需要的是不被打擾的甯靜,而不是借打鬧才能被關注的“濃烈曆史文化氣息和人文風情”。

有什麼樣的行為示範,就會産生什麼樣的傳播效應。其實,當“跑男”跑進博物館時,也可以成為正面展示的典範,而不是充當社會規則的“撕扯者”。進入博物館、展覽館拍攝的綜藝節目團隊不少,有的用鏡頭來展示古建築和庭院之美,而動作幅度大的環節在室外進行;有的專門提示“别跑步,要競走”,還用字幕提示請勿模仿。顯然,這些做法比所謂“拍攝時用仿制品代替了真文物”“雖然打鬧但并沒有損壞物品”等辯護更有意義,是在最初就建立了對文物乃至文化百般呵護的意識。否則,在博物館内“奔跑”,借助大衆傳播産生的負面效應,會抵消長期以來形成的文明共識,成為對公共場合中的行為規則和社會公德的挑釁。換句話說,“優良的示範是最好的說服”;反之亦然。

更重要的是,類似博物館等公共場合的開放,是面向公衆的對等開放,其知名度也是建立在對藝術珍品的保護之上,既不能讓娛樂秀出對文物的輕慢,又不能讓商業跨越博物館涵養曆史的邊界。與此相對,博物館一定要關上商業合作和推廣的大門嗎?别過猶不及,也别因噎廢食,博物館如何處理好與商業、資本的關系,是一道社會考題。正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托馬斯·霍文在《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一書中試圖厘清的那樣,博物館的藏品需要保護才不會被時間摧殘而失去光華,也需要得當的商業行為把附加價值推向市場。至于何種“商業+文物”的發展方式更合适,并沒有标準答案,但什麼行為不能做、哪些規則不得違背,是确定無疑的。尊重藝術、愛護文物,其實更需要用心感受,無需赤裸裸地打上鎂光燈、裹上流通币。

“博物館應具有真實可信的知性,應能講述館藏藝術品的真相,并堅持不懈地向公衆展示不同的品質——好的、更好的、最好的。”每一個博物館都能讓人心神愉悅,每一件文物藏品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和曆史的沉澱。在博物館,或許真正該“跑”起來的不是追星的興奮,而是文明的傳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