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宋志平的整合式生長

宋志平的整合式生長

時間:2024-10-24 08:58:12

文|本刊記者楊旭然/編輯|孟德陽/圖|本刊記者孟傑

整合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一個行業的興起、成長、成熟過程中,成千上萬的企業從生機勃勃,野蠻成長開始,以黯然退出、被吸收合并收場。能最終站在整個産業巅峰之上的企業,往往隻有寥寥幾家。歐美幾百年、中國幾十年的市場經濟發展軌迹證明,科技互聯網行業如此,食品醫藥行業如此,衆多傳統産業也更是如此。20世紀前十年裡,鋼鐵、煤炭、建材等企業在高度景氣的市場環境下,迎來了大企業并購浪潮,海量的中小企業成為大型央企、地方國企的并購對象,數家大型企業再合并為巨無霸企業。最近幾年,大型企業合并層出不窮,不論是互聯網應用企業還是傳統産業,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有大量案例出現,行業整合蔚然成風,數量之多前所未有,中國經濟的整合窗口期真正到來了。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早早意識到了整合的重要性,并通過各種模式方法推進,最終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打造出了一個集合水泥、玻璃、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等産品在内的龐大的建材王國。在宋志平看來,中國建材之所以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最重要的戰略前提,就是看清了“整合”這個基礎原材料行業生長方式的世界潮流。具體到中國經濟的特殊現狀,長時間以來,宋志平推動兩條改革主線齊頭并進,“一個是靠聯合重組,把資源整合起來;第二個就是靠混合所有制,将資本整合起來”。在中國建材的努力下,中國水泥産業經過了十年的快速整合,行業集中度從12%上升到58%以上。其他拳頭産品如石膏闆、玻纖,也分别占據了國内50%、40%以上的市場份額。當鋼鐵、煤炭等行業陷入産能過剩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時,中國建材這家同處基礎原材料領域的建材企業,卻表現得比較穩健。在宋志平看來,正是水泥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以及較早推進轉型升級,讓其并未重蹈鋼鐵、煤炭行業的覆轍。在“供給側改革”指導方向制定的過程,高層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供給側的諸多問題,已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如今,各大傳統産業對于産能的限制、行業整合的規劃與行動,都在積極地推動,而深知其中戰略意義的宋志平和中國建材,一直以整合的方式,推動供給側改革具體運作模式的落地。“現在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在去産能方面,明确提到了聯合整合重組”,宋志平告訴《英才》記者。顯然,這與其多年來所一直堅持的經營方略高度吻合。全社會的聚焦之下,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鮮活樣闆,中國建材的整合之路将不再是一個企業行為的個案,而成為了國家經濟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實戰案例之一。大規模整合減少亂象說到“傳統産業”這個詞,宋志平有些不同看法。其中緣由,他認為如果是簡單的傳統産業,意味着是一個可以不再去進行持續發展的落後産業;這與在國民經濟中必須存在、乃至必須要做成具有競争力的“基礎産業”相比,有着本質的區别。“水泥是個好産品,目前沒有替代品,至少未來50年内是這樣。企業需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這個行業整合好”。作為全球水泥産量第一的行業巨頭,宋志平是個行業的整合者,他不主張建新線,而是把現有的企業聯合起來。2011年,中國建材的水泥産能,就已經由2006年初的1100萬噸,增加到2.5億噸,列全球第一,現在這一數字又提高到4.5億噸。年報數據顯示,2015财年,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水泥行業需求不足、價格大幅下跌,中國建材收入也多年來第一次下滑,但規模仍達2000億,穩居央企第一梯隊。盡管水泥業務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不過,宋志平對水泥的未來前景有着足夠的信心。他認為,從産品特性上來說,水泥是一個必備的建築材料,需求量穩定且價格低廉,這決定了其短時間内很難被其它建材品種所替代。“中國是有水泥偏好的”,宋志平向《英才》記者解釋道,在大宗建築材料中,鐵礦砂65%都需要進口,木材也需要從俄羅斯、非洲等地大量引進。隻有水泥,可以在中國分布廣泛的石灰石礦山中大量取得原料,這導緻水泥的價格相對低廉,水泥是最好的建築材料。“去年(2015年)中國使用了23.5億噸的水泥,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宋志平向《英才》記者介紹,未來中國的水泥銷量還将會呈現出一個平台期的狀态,在20億噸以上保持相當一段時間,并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很多人認為水泥行業整體表現,會随着中國房地産行業的下滑而出現下滑,但實際上,整個房地産行業占到水泥總體使用量的40%,更多的銷量是來自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此之外,農村市場的快速發展,成為了如今水泥行業新的增長點,因為農村有大量改善居住、交通條件的需求。中國建材觀察發現,地域龐大的農村和小城鎮地區已成為水泥産品的巨大消費市場。在需求側,替代品難以出現、價格低廉和農村市場的蓬勃發展,都讓水泥産品有了相對穩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供給側,以中國建材為核心的行業巨頭,已經在此前進行了長達10年左右、覆蓋全中國區域内的大規模整合。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整個行業無序競争局面的亂象,讓行業格局更加集中。雖然從全國範圍來看産能過剩的問題也在不同區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整體來看,行業在逆勢的潮流中仍保持相對穩定。究其原因,宋志平認為,多年持續不斷地産業整合、聯合重組功不可沒。從一個部委直屬的“草根央企”,成長為如今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内的行業領軍者,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正是“聯合重組”對整個水泥行業的改造。

聯合重組去産能2014年,國際建材行業中有一件大事:歐洲排名前兩位的水泥廠商拉法基和豪瑞宣告合并。合并之後,歐洲水泥行業原本就非常高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宋志平感慨,全世界的基礎原材料行業都在合并,這是最近幾十年來的一個普遍規律。歐洲的前兩大水泥廠合并了,當年日本也有大概23家水泥廠商,經過20餘年的合并之後,前不久合并成了三家。相比之下,中國的水泥行業仍然充斥着數量龐大的參與者,在中國建材批量整合之前,這個數量更加龐大。如今,中國水泥行業集中度已經從過去的12%,上升至去年的58%,而這個數據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是70%—80%,仍比中國高出不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于市場需求旺盛,大量水泥企業四處開花,全國竟有五六千家獨立的水泥企業,形成了市場上廠家多、散、亂的現狀。以新疆地區為例,受前幾年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拉動,多個企業在這個地區建設了大量的水泥生産線。根據統計,新疆地區水泥企業産能達1.1億噸,而目前的需求隻有3000多萬噸,産能利用率隻有30%。如今不隻是新疆地區,像内蒙、遼甯、貴州、雲南等地水泥産能利用率都不足50%,都有大量的中小型水泥廠處于停産和半停産狀态。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曾經在談到供給側改革時,對《英才》記者表示,如今在中國的企業層面,優勝劣汰正在發生。經濟過熱的時候很少有優勝劣汰,因為誰都可以有碗飯吃,而經濟一不景氣,有人活不下去了,産業重組就終于發生了。在全世界範圍内來看,水泥是一個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都相對較高的産業,對于大量社會資本來說,這并非一個很容易的投資領域,想把水泥做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在中國,水泥行業進入的門檻很低,這麼多年好像家家戶戶都能做水泥,把做水泥看的太簡單了”。宋志平說道。這種行業亂象背後蘊藏的整合空間,是支撐宋志平痛下決心的關鍵原因。在沒有向國家要資本金的情況下,過去的10年時間裡,中國建材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利用混合所有制和社會資本,聯合重組了一大批水泥企業,進行了一場蔚為壯觀的行業整合。快速的整合,在較短的時間内成就了中國建材在行業的領軍地位,使其很快成長為世界排名前列的巨頭企業。更重要的是,經過了大規模的存量優化,中國水泥行業的整體結構比鋼鐵、煤炭等都要好。過去這幾年,基礎原材料行業普遍虧損,但水泥行業不但沒有虧損,還有年均六七百億的利潤,去年受市場環境、過剩加劇、價格下行等因素影響,這一數字降到300多億。宋志平認為,如果能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培育起堅持合理價格的定力,水泥行業利潤不僅能回到前些年的水平,而且應該有更大提升空間。“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去産能,要想去産能,就要從聯合重組做起,全世界都是這樣發展過來的”,宋志平認為,重組是供給側改革的基礎,有了重組之後,供給側改革的其他内容,就好做多了。

債權方是聯合重組的最大受益者為什麼要聯合重組?這對任何企業來講都是一個問題。雖然很多人都清楚重組對于産業格局優化的作用,但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從企業本身的角度來講,并不願意接受被重組的命運。“企業都想追求獨立發展,甯做雞頭不做鳳尾,大多數是不願被别人重組掉的。”宋志平告訴《英才》記者,因此在國外,大多數的聯合重組都是由債權人發動的,而非企業。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商品需求旺盛,銷路有保障,企業加大馬力上産能,因此全社會杠杆率居高不下,所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欠下銀行的債務。但當經濟增速開始下滑,企業的生産經營被迅速淬火降溫,這時候銷售遇阻的企業,往往會祭出降價大旗,供過于求之下,行業競争不斷加劇。對于銀行來說,與其坐視幾個對手在行業競争中拼個你死我活,最終落得本息難保,不如推動其整合合并,讓産品能夠在相對緩和的競争環境中,保持比較合理的價格和利潤。“聯合重組才能讓債權人利益得到保障,這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宋志平說。中國建材重組國内水泥企業的時候,這些企業大多也處在無序的競争之中,銀行資金安全很難得到保障,甚至有不少企業本息都無法償還。深知其中利害的宋志平,在洽談并購時,積極發揮銀行與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促進作用。中國建材旗下整合平台南方水泥在浙江地區的整合,就以這樣的模式進行,具備标杆意義。集團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等部門,多方面做工作,說服各個水泥企業接受聯合重組。這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歡迎和堅定支持。對于他們來說,無序競争導緻大量企業倒閉,員工失業,顯然是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這些企業的整合,也意味着稅收來源有了保證,就業有了保障。同時中國建材在接手這些企業之後,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了大量的調整優化,去掉沒有價值的小生産線,增加環保設備等,讓這些企業以更具現代企業治理的方式運行。最終這場地區水泥産業的“重組大戲”獲得了顯著效果,地區市場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如今在全國範圍來看,浙江的水泥價格也是相對較高的地方,中國建材等主導企業也獲得了較好的利潤水平。宋志平事後分析,為什麼産業重組能夠在浙江取得成功?反觀新疆、内蒙、遼甯、貴州、雲南等地,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水泥産能過剩的重災區。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一個區域市場化的程度。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對于重組、兼并融合的接受程度就越高,越是相對落後的地區,就越片面地追求企業獨立性。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在企業困難的時候支持重組,但水泥價格剛剛出現恢複,就立刻反手批複新項目,增加産能。其中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稅收收入。因為增值稅是按企業收入進行征收,不論企業盈利與否。“其實我們的政府早在2009年就已經發文,不讓新增了,但有些地方政府并不執行,仍然盲目地進行再建,這就讓推行聯合重組的大企業非常難受”。背後的原因正是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而進行的“亂作為”。宋志平為此感到非常頭疼。在全世界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行業重組之後,幾乎不再建新生産線,“美國、歐洲、日本都是這樣,新建條水泥生産線比登天還難”。淘汰落後不要留尾巴對于整合,社會最擔心的問題,莫過于潛在的壟斷風險。不少人擔心,當行業中的競争者數量足夠少之後,這些壟斷企業将會給用戶和消費者帶來較差的用戶體驗。在這個想法的背後,大多數人認同的是,有大量企業競争的市場,就一定是有效的市場,可以讓消費者和用戶獲得實惠的市場。宋志平對《英才》記者表示,“很多人都認為商品的價格是越低越好”,認為市場法則就是要确保客戶用最低的價格買到産品,這種想法是有失偏頗的。實際上在市場法則中,不僅有《反壟斷法》,也有《反不正當競争法》,這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甚至是一些專家也忘記了“谷賤傷農”這樣簡單的市場道理。在中國,很多行業都存在着這樣的問題:大多數企業在技術、設計、用戶體驗等方面沒有優勢,因而隻能在産品價格上展開競争,彼此之間大肆殺價不斷降低行業利潤。為了能夠在保持低價的同時獲取利潤,一些企業不惜铤而走險,使用低劣的原材料,落後高污染的工藝、降低企業員工待遇。這些無序競争所産生的一系列問題,都隻能靠全社會共同付出代價來承擔。“中國的兒童奶粉産業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宋志平舉例道,原本中國的兒童奶粉還是一個穩健發展的産業,但後來随着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吸引了更多的競争者參與到市場中來,繼而引發了價格戰。“打價格戰打到最後,原奶收購價格越來越低,一些奶農就在裡面加了尿素、三聚氰胺等,各種怪事都産生了。”類似的“怪事”,在各個行業以不同的形式輪番上演,當然也包括水泥行業。在中國的水泥産品中,标号最低的等級32.5号,占據了整個市場産量的60%。但是在美國、日本等地最低的都是52.5以上。就連以貧窮和基礎工業薄弱著稱的非洲,都是以使用52.5标号的水泥為主。在行業整合、産能集中度提升之前,這種産品低端化狀态是常态。多年的整合之後,宋志平力圖改變行業産品的落後現狀。但在政策面前,一家企業的決心仍要面對利益的糾葛和現實的阻礙。由于目前有太多的廠商在生産這種低标号的水泥,一些專家對一刀切淘汰32.5标号水泥有顧慮。因此在促進行業整合發展的“34号文”中,仍然在32.5标号淘汰問題上留下了“小尾巴”。“我認為是應該徹底淘汰低标号水泥,不要找借口,不要留尾巴的,”宋志平說,既然要推行供給側改革,去産能,那麼低端的産能應該要堅決去掉。在宋志平看來,如果能在推動重組的同時,将行業中大量存在的32.5标号水泥等落後産能去掉,再加上錯峰生産等改善供需關系的方式,整個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目标就有望真正達成。L型的經濟走勢的明确判斷之下,不論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還是相關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落後産能、過剩産能,都不應再抱有任何幻想。真正推動供給側改革的落地,需要的正是明确而堅定的執行。實際執行過程中,宋志平認為要破除一種“盲目迷信市場”的現象。他認為在搞市場經濟的時候,會容易陷入到這種盲目迷信的心态中去。這種心态無疑會讓産業整合、讓供給側改革遇到更多的阻礙。“競争有好的方式,也有不好的方式,我們要進行的是良性競争,而不是惡性竟争。市場競争不是像文藝作品裡那樣好狠鬥勇,而是要遵循市場規律、規則去做,既要競争,也要競合”。宋志平說。整合使資本市場更具想象力受益于充分的重組,中國建材旗下的幾家企業,都在集中度較高的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這往往意味着強大的盈利能力。主營石膏闆業務的北新建材(000786.SZ),2015年度的收入規模達到64.34億元、盈利接近10億元,毛利率30.70%,在建材産業中已是優異的表現。另一家集團下屬的重點上市公司中國巨石(600176.SH),在國内同行業中占據高達40%的市場份額,2008年起其玻纖産量就已經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總産量的20%,以超過40%的毛利率水平,2015年拿下超過12億元盈利。還有一家從事風機葉片業務的企業中複連衆,2015年盈利接近4億元。這樣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能力,顯然在任何行業、任何所有制企業中,都稱得上是一份不錯的答卷。宋志平也坦承,這兩家都是中國建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上市公司,做出來的成果都是讓人滿意的。“這幾家企業從規模、質量、技術上來看,都是全球最好的”,宋志平表示,最重要的是,這些業務的前景都非常好,“如果沒有前景的業務,那趕緊關掉、賣掉,轉型做點好業務。”但是在資本市場上,幾家企業的表現卻遠不如财務報表這般搶眼。随着2015年6月開始的股市動蕩,包括北新建材、中國巨石、瑞泰科技(002066.SZ)等在内的中國建材系上市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幅度的震蕩。雖然市場行情出現了下跌,但宋志平看到這并非源自盈利能力的下降,而資本市場在高估和低估之間來回切換造成。他認為,雖然市場在特定的某段時間内,經常會有“一眼高一眼低”的情況,但長期來看還是非常客觀的。“作為我們管理者來說,不管市場如何動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盯住自己的市值,從這裡面傾聽投資者的聲音,然後改進企業,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宋志平說。在充分的整合之後,包括水泥在内的建材産品将擁有長期的市場需求,短期内不會有可替代的産品出現。所以雖然行業整體估值水平相對較低,但對基礎原材料企業的投資,稱得上是穩健型的投資。除了這幾家業務穩定的企業,洛陽玻璃(600876.SH)、瑞泰科技(002066.SZ)、凱盛科技(600552.SH)則一直被當作中國建材各個業務闆塊的整合平台,更具想象空間。作為過剩産能的一個代表,玻璃制造相關企業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估值并不高。但洛陽玻璃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卻有着非常好的表現。股價在多次股災中保持穩定,在沒有多少利潤的情況下,市盈率飙到了8000倍。很多人會猶豫,給一個微利的玻璃企業如此高的估值,是不是有問題?宋志平卻認為其中有一定的道理。洛陽玻璃此前做傳統玻璃業務,但在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推動業務從傳統建築玻璃,向電子消費品級别超薄玻璃的轉變,電子薄玻璃已經做到比美國康甯還薄的程度。“很多人以為洛陽玻璃做的還是過去的傳統玻璃,但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知道企業已經轉型”,宋志平說。中國建材集團的玻璃平台不僅在電子玻璃領域有重大突破,在TFT液晶玻璃基闆和光伏玻璃領域也邁開了堅實步伐。不僅是“中國建材系”,隻要能跟得上這個升級趨勢的企業,其産銷适路、資本市場表現,顯然都會值得期待。整合也是獲得新技術的捷徑“這麼爆炸性的新聞,全世界都在報道”。宋志平說起今年5月的一則新聞,仍自信滿滿。中國建材光伏玻璃領域在德國CIGS生産商Avancis宣布,其在慕尼黑研發中心開發出的銅铟镓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刷新紀錄達17.9%。這家技術出衆的德國企業,是中國建材兩年前從歐洲建材巨頭聖戈班手裡買到的。由于需要大量資金進行科研培育,以及歐洲經濟的萎靡,在此之前這家企業也是幾經轉手。最早是德國西門子在20年前開始做的,後來被殼牌石油作為新能源業務的儲備而收購,但殼牌最終沒有做起來,因為這種工藝需要配備耐高溫的玻璃,于是殼牌隻得再度賣出,将這家企業賣給了全球玻璃巨頭聖戈班。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時期,聖戈班也無力再支撐這一燒錢的業務。最終,中國建材抓住時機成功“抄底”。“以前人家都不讓看的技術,也被中國建材收購了,我一直盯着這項技術,一盯就是10年”,宋志平感慨。Avancis最終的收購價格僅僅是3000萬歐元,而這家企業的工廠總投資是3.2億歐元。新技術的研發雖然充滿風險,但沒有這樣的積澱,一家企業很難擁有能夠長期保持領先的基礎。通過多年以來在業務方面的不斷積累與創新,中國建材已經成長為一個行業的巨無霸。但如果想要再度突破自己的極限,再造企業成長的傳奇,那就離不開創新的技術,離不開在新技術的基礎之上,所衍生出來的全新需求。相比目前主流的多晶矽發電,太陽能薄膜發電被稱為下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這個17.9%的轉化率,已經和現在主流的多晶矽産品不相上下,但銅铟镓硒的太陽能塗層薄膜成本要低很多。宋志平介紹,這種工藝隻需要在玻璃上進行塗覆,而多晶矽需要一小塊一小塊的加裝。宋志平告訴《英才》記者,銅铟镓硒這個技術如果鋪天蓋地的去做,那就可能成為另一個巨無霸産業。但中國建材一直以來的行事風格決定了,高新技術向新型産品轉變的過程,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畢竟在這條充滿機遇又驚險萬分的道路上,已經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失敗者。雖然成熟的業務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但對于中國建材來說,這并不意味着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宋志平在培育新業務方面一直絞盡腦汁。“一家上市公司應該有兩三個業務,一個大的業務為主,另外兩個為輔,要注重培植新的業務,這是我的看法”,宋志平告訴《英才》記者。為此,中國建材提出“三條曲線”。第一曲線,推動水泥、玻璃産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這是中國建材的基礎業務。第二曲線,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材料和新型房屋,這是中國建材所重點關注的新業務闆塊,也有着極大的上升空間。第三曲線,在新的業務穩定局面形成之後,宋志平還構想将從産品模式向服務模式進行轉變,包括研發服務、工程服務、制造服務業等高端技術服務業,這是中國建材進一步的打算。在宋志平的規劃之中,中國建材将從建築制造商,向綜合材料制造商和服務商的方向去發展,不僅有新材料産品的橫向品類擴張,也有從産品向服務的縱向擴張。能夠穿越一個行業從技術培育到成長,從成長到成熟,從成熟到整合,中國建材的經營之路,顯然比人們所想象的更有厚度,更有前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