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劉迪:愛美是大衆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的商業價值

劉迪:愛美是大衆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的商業價值

時間:2024-10-23 10:25:56

文施展萍編輯劉洋

7年前第一次創業時,我和現在那些抱着改變世界、改變他人生活夢想的年輕人很像。那時,我認為醫療就是治病救人,我要去幫助那些被遺忘的罕見病患者。但我逐漸發現,罕見病領域根本無法商業化,它很難創造利益。我對醫療的認知影響了第一次決策,出于宏大理想而非商業考慮做公司,失敗很正常。

2011年,我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個以問診為主的基礎醫療服務平台,我的服務對象一下從中國幾百萬罕見病患者擴大到移動客戶端、有健康問題的幾千萬乃至一億人,我當時認為,這才是移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

但後來,我在這家公司還是發現了新的問題。在美國,醫療分兩塊—以治病救人為目的的基礎醫療,和以提升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可選擇性醫療。前東家做的是前面一塊,但在美國,可選擇性醫療市場比基礎醫療大得多,美國人會把很多錢花在各種能讓自己變得更年輕、更漂亮的事情上。從面對的10%有健康問題的有效人群擴大到100%,我的眼光一下被打開了。

這是7年來我對醫療認知的變化過程。過去,大家太執着于懸壺濟世的情懷,但醫生的最終價值應該是通過醫療、健康、科學的手段提升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治病隻是其中之一,對更多健康人群而言,它的價值在于讓你變得更好。

在觀察了大量行業數據之後,我決心做一個整形平台。倒推這件事,平台能否啟動的關鍵在于客戶是否存在。我為自己設定了3個月時間,如果能在這段時間解決客戶問題,這件事情就能做,如果找不到這批人,那就轉做别的方向。

再次創業之前,我已在前東家做了一年的marketing,驗證過所有宣傳通道後發現,微博還是其中最高效的。2013年,微博上還沒有“網紅”的概念,我關注了模特圈、時尚圈幾乎所有認證過的微博。然後找到這些人共同關注的微博賬号,一個個點進去看,拉出一個list,排出前兩百個号,發現這些号都是偏時尚的、個性化的、有點腹黑的、稍微成熟的。

我據此虛構了一個35歲的性格潑辣的女整形醫生,她在公立醫院上班,對主任有所不滿,我給她取名“整形指南”,每天在微博上和大家互動。這個形象有點像“急診科女超人于莺”,其實是個偶然。但我跟于莺很熟,我喜歡的醫生就是她那樣的,所以我的口味不知不覺就偏向了她。

那三個月裡,我每天的标準動作是先“啪”點一堆關注,最多時一天關注500人,等着别人回關。然後設定一下當天要發送的微博内容:一條醫院八卦、一條經典問答、一條整形知識,還有近200道網友提問。

為了提高效率,我将400道常規問題請認識的整形醫生一一解答,遇到這些問題就複制粘貼。不過,我還是會碰到很多連整形醫生都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就找到博導、院士級别的專家,把他們給我的論文似答案翻譯成通俗語言,再在第二天作為經典問答放到微博上。

還有很多年輕人會發張照片過來,說要把自己整得更漂亮,但沒有具體訴求。有一個辦法是,把他們發來的照片上傳到美顔軟件上做一下美化,看一下有些什麼差别,再告訴對方。

我還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測試,發一條微博出來,付錢讓幾百條賬号轉發。當時轉一條微博最貴也就500塊錢,微博也還沒有“刷量”一說,看轉發量和回複量可以看出廣告效果。

三個月内,我花了兩萬塊錢積累了五萬名真實粉絲。一個在市場上價值5000塊的客戶,在我這裡是4毛錢獲取的。2013年7月,我拿着這組數據去找經緯,8月獲得經緯數百萬元的天使投資。

2013年8月,公司成立。最初起名“完美診所”,以用戶提問、醫生回答的形式切入。我從相熟的北大醫院醫生找起,說我這邊有批客戶,保證真實,他們會提很多問題,但我沒法答,你來回答,如果他們想找你做整形,你就獲得了客戶。

過去,PC端有過幾個做整形問答服務的網站,但醫生們對這些網站印象特别差,他們覺得自己天天和編輯聊天,完全沒有任何交易發生。但在“更美”,真的有消費者在跟他們交流,并去線下找他們購買服務。

2014年3月,完美診所加入“完美日記”功能,不久後又改名“更美”。用戶可以用圖文記錄所做整形項目的明細,并與其他用戶交流。起初,我曾擔心用戶不願分享隐私。結果,事情完全出乎預料,90後、95後習慣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一切。他們隻是不願讓身邊朋友知道整形這件事,我們的平台就成了一個理想場所。半年後,用戶數突破百萬,黏性也不錯。

醫療APP之所以難做,是因為醫療是低頻服務,人們隻有在生病時才會用到它,每年四五次到頭了。媒體報道時強調的“整形改變人生”—一個不好看的人通過整形實現了人生轉折,也讓很多隻想變漂亮一點的普通人覺得整形和自己無關,整形APP就成了低頻應用。

但互聯網公司的基礎打法是高頻打低頻。如果你無法天天與用戶發生接觸,你的商業價值就會降得非常厲害。我們希望“更美”不是服務提供商,而是倡導與生活和時尚相關的生活方式,當用戶想了解整形、想變更美的時候,就會打開“更美”,這會提升APP的使用頻次。

2014年11月,“更美”上線了“美購”頻道,用戶可以在線上購買整形美容項目,再到店消費。切入交易環節後,我們需要面對的是醫療事故風險。因此,我們嚴格審核醫療機構和醫生資質,在削骨、假體隆胸、全身吸脂這三塊需要全麻、風險較大的項目加以控制,隻和極少量資深的醫生合作。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先行者的發展路徑。在台灣,美容院在過去5年消失了,所有消費者都到總計8000家醫美診所去做護理。新的競争格局早就形成,台北360家醫美診所中每年倒閉的就有60家,美容院早就沒了市場,中國大陸未來差不多也是如此。

這些年,中國大陸醫美市場的年增速超過20%,比IT産業還快,但優質的醫生資源一直緊缺。此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找不到優質的醫生,絕大多數優秀醫生因為沒有清晰的個人品牌也不容易被知曉,這種信息鴻溝令中國醫美行業長期陷在壞口碑的泥沼中。

我最近提出了“醫生IP”的概念,就是希望幫助醫生将技術、口碑、服務、個人魅力整合為具有差異化的個人品牌。IP化的前提是透明化,這是提升醫美行業的關鍵。我們希望通過告訴消費者醫生的畢業院校、就職單位、工作年限、擅長項目與價格,幫助消費者做一個理性的消費決策。

東方醫美最終要看中國。這些年從日韓傳過來的審美都偏歐式,強調五官的立體,高鼻梁、大眼睛、窄下颌,最終結果就是“網紅臉”。現在,無論日韓或者中國,主治醫師都能很娴熟地去操作“網紅臉”。這在韓國尤為明顯,那裡的價值觀相對單一,什麼漂亮就往什麼樣整。日本相對自然,所以很多女明星會去日本整形,因為它不會讓你變成另一個人。

與兩個近鄰相比,中國市場很大,可以容納多元審美。網紅臉會火一段時間,但不會長久。2013年我做微博時,很多人發照片來說想整成範冰冰,後來又流行整成Angelababy、水原希子那樣,下一個流行趨勢會是什麼,大家都不知道。

我們剛剛完成了C輪3.45億元的融資,有1500萬用戶,6000多家醫療機構和1萬多名認證醫生入駐。我希望“更美”能夠成為一個平台,醫生、醫院、藥廠和資金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流動,加速整個行業的運轉效率。縱向打通産業鍊後,我們再将經驗挪到如抗衰老、減肥、産後恢複、齒科這樣一些其他品類上去。

目前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團隊的互聯網背景比較深,但現在正逐漸進入醫療産業深水區,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核心團隊就像補鍋匠,哪裡需要哪裡放。沒有那麼多合适的人會在合适的時間點出現,我們隻能自己學,直到有一個更專業的人接替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