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16  他們離開

2016  他們離開

時間:2024-10-23 04:41:59

縱然“天地賦命,生必有死”,但似乎很難有一個年份像2016年這樣“傷别離”。

國内,閻肅、楊绛、梅葆玖、陳忠實、葛存壯、賀友直……文化界一位位殿堂級人物先後辭世;宋文骢、梁思禮、闵恩澤……一位位科學巨匠别離人間;申亮亮、楊樹朋、歐陽文健、餘旭……2016年,中國無戰事,但中國軍人有犧牲。

國外,拳王阿裡,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流行歌手喬治·邁克爾……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一年也化為了永恒,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懷念潮。

有人慨歎,一個時代遠去了……他們離去,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閃光的印迹,留世人最溫情的回憶。楊绛

(1911-2016)

“我們仨”不再分離

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這是楊绛先生的最後遺願。

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淩晨逝世,終年105歲。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楊绛先生出身名門,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堂吉诃德》被認為是迄今最優秀的中文譯本。

她不僅在文學上開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還因與文史大家錢鐘書的美好婚姻而備受欽羨。錢鐘書生前曾稱其“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女兒錢瑗曾說:“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楊绛先生去世後,有香港媒體稱,她可能是最後一位被稱呼為“先生”的女性了。

2001年,楊绛先生以全家人的名義,與清華大學簽訂《信托協議書》,成立“好讀書”獎學金,這一獎學金的名字與錢鐘書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編纂時主編的館刊同名。

淡泊名利、與世無争、博學多才、治學嚴謹……先生的文人風骨、治學态度與社會擔當,是當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閃光點。

斯人已逝,而她的精神和作品,将在歲月中靜水流長。袁庚

(1917-2016)

斯人已遠改革仍在進行

2016年1月31日,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和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企業創始人、被譽為“中國經濟改革先驅”的袁庚,因病于深圳蛇口離世,享年99歲。

他曾在東江兩岸和港九地區參加抗日遊擊,也曾在新中國建立前後的情報戰線上立下傑出功勳。然而,真正讓他為國人乃至世界所知曉的,是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的誕生。

1979年1月,袁庚和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向中央彙報在廣東建立蛇口工業區的設想,當即得到批準,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創立。從打破大鍋飯到招商引資,從住房商品化到全國人才招聘,在1979到1984的幾年中,蛇口創造了“24項全國第一”,而這些“第一”也多數沉澱成為當下中國市場經濟的常态。

袁庚主張按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手段去管理經濟。1984年,他率先打破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1992年,袁庚又率先将“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标語牌在蛇口豎起。

袁庚主導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時間觀念、競争觀念、市場觀念、契約觀念、績效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動力。

攝影董芳/人民畫報

闵恩澤

(1924-2016)

耄耋赤子報國有恒

2016年3月7日,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闵恩澤院士因病辭世。彼時離他的夫人陸婉珍院士離世僅100餘天,這對中國少有的院士伉俪在另一個世界團圓。

1955年10月,在美國學業有成的闵恩澤和陸婉珍夫婦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回國,投入到中國的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催化技術和綠色化學與化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事業中。

近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闵恩澤和他的同事們為中國的石油煉制工業建立起了一個“催化劑王國”。

進入21世紀,年近八旬的闵恩澤再度将研究領域拓展至生物質資源的加工利用,把催化擴展到開發生物柴油新工藝,将中國生物能源化工引領到一個更新的高度。

“他被公認為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和綠色化學的開拓者。”由侯祥麟、師昌緒、張存浩、李靜海四名院士聯署的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推薦報告》中,這樣評價闵恩澤。

闵恩澤非常喜歡電視劇《西遊記》的主題歌,說這首歌體現了兩種精神,一種是“我挑着擔、你牽着馬”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另一種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那種不懈追求、堅持到底的精神。而最後“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或許也正是闵恩澤創新之路的寫照,一直向前走,就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CFP供圖賀友直

(1922-2016)

畫“小人書”的大師

在中國當代美術史,賀友直的名字是繞不開的。1949年,他開始創作連環畫,共創作出百餘本連環畫作品。從打底線描風格的《新結識的夥伴》到以年畫形式呈現的《小二黑結婚》,再到被譽為中國連環畫裡程碑式作品的《山鄉巨變》以及《李雙雙》,都是他的代表作。

賀友直一直以平實白描的手法緻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場景及總體構圖。他的連環畫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小人書”,而是一代人的集體“文化記憶”。他以一幅幅連環畫編織一代人的記憶,從民間走來,講民間故事。2009年,賀友直獲得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91歲時,賀友直完成了一套五十四幅的風俗畫,敲冰鑼、做戲文、紙飛镖、敲銅闆……兒時玩耍的道具、服裝、場景,賀友直都沒有忘記,看起來那麼有趣、動人,就仿佛他65歲時畫的那套《我自民間來》中描述的叫賀友直的小男孩又走到你的面前。

2016年3月16日,賀府裡的“老頭”賀友直永遠放下了畫筆。宋文骢

(1930-2016)

殲-10之父的傳奇人生

“其音猶在,其容猶在,為猛龍翺翔天地蒼莽行壯志。其志如斯,其道如斯,作國士慷慨風雨化物喚先生。”

2016年3月22日,中國航空工業的一代宗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殲-7C、殲-10戰鬥機總設計師、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原副所長兼總設計師宋文骢走完了他86歲的人生旅程。

殲-10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三代戰鬥機,技術跨度大、難度高。殲-10的從無到有,正是由宋文骢和他的團隊,潛心幾十年打造而成。

1984年,殲-10戰鬥機确定初步設計方案。兩年後,56歲的宋文骢被任命為殲-10總設計師。在漫長的研制過程中,宋文骢領導廣大設計技術人員,先後攻克了許多關鍵技術,創下了無數個“第一”——第一次設計腹部進氣道、第一次使用水泡式座艙,第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鐵鳥試驗台”……1998年3月23日,被稱為中國人的“骨氣機”的殲-10終于實現了首飛。68歲的宋文骢,一直将戰鬥機送到起飛線。

作為總設計師,他把自己的生日改為殲-10戰鬥機首飛成功日。殲-10首飛18周年紀念日前日,他憾别人間。

“如果要說我還有什麼遺憾,那就是人的壽命太短,時間太少了。如果人能夠活到100歲、200歲,那我還能為自己的國家研制幾架飛機。”宋文骢曾說。CFP供圖梁思禮

(1924-2016)

大家之後赤子之心

“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我回國後和第一代航天戰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創建起完整堅實的中國航天事業,使中國居世界航天強國之列。能為此奉獻一生,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梁思禮曾說。

2016年4月14日,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梁思禮在北京逝世。梁思禮為外界所熟知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幼子,但他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梁思禮早年留學美國,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9月,離開祖國8年的梁思禮得知新中國即将成立,回到了故土。1956年10月,梁思禮被任命為導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從此,将全部身心都融入到發展中國導彈與火箭的事業之中。

梁思禮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地地導彈的控制系統負責人之一,曾擔任東風五号洲際導彈和長征二号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1976年至1978年,他擔任長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1978年後又負責遠程戰略導彈和長征二号火箭研制工作,參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此外,梁思禮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1985年,梁思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7年作為全國十名有突出貢獻的老教授之一,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CFP供圖

梅葆玖

(1934-2016)

開而為戲謝而為戲

他是梅派藝術第二代傳人,子承父業,扛起了梅派京劇傳承的大旗,而今已桃李遍天下,為中國京劇藝術培養了衆多繼承人。

他是善于順應時代潮流的京劇界“新新人類”,在京劇中融入西洋音樂元素,讓京劇藝術煥發出新魅力。

他是憂心于京劇藝術傳承的行動派,呼籲并嘗試做出一些變化和革新來推動大衆尤其是青少年對京劇的喜愛。

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京劇藝術的一個象征,一個符号。

他就是梅葆玖,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梅蘭芳幼子,京劇梅派藝術掌門人。2016年4月25日上午,梅葆玖因病去世,享年82歲。

梅葆玖曾說,他一生中對父親的藝術繼承多,自己的創作少。因為父親梅蘭芳大師留下那麼多優秀的梅派經典,亟需傾注全部身心于搶救和繼承。确實,如果說梅葆玖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親學習,在父親教導與陪伴下演出梅派劇目,他生命的後四十年則一直緻力于表演與恢複梅派經典劇目,以及為衆多弟子傳授梅派經典。在這個意義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為了要“保”和“守”住以他父親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傳統藝術之精華,為中華民族保住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

如果說“移步而不換形”是梅蘭芳先生對藝術傳承發展最好的總結,“保守而不僵化”則讓梅葆玖先生對梅派藝術有了最好的傳承。攝影李傑陳忠實

(1942-2016)

塬上有白鹿人間無忠實

“一顆智慧的頭顱終止了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這是陳忠實在路遙葬禮上的告别辭。今天,我們用這句話來送别他。

2016年4月29日,《白鹿原》作者、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陳忠實,因病于陝西省西安市去世。一時間,文壇震動。

1993年6月,《白鹿原》在《當代》雜志連載兩期後出版單行本。甫一面世,評論界給予好評,新聞界争相報道,讀者搶閱,一時“洛陽紙貴”,陳忠實也開始聲名鵲起。因一部作品赢得如此高的聲譽,在文學史上并不多見。根由在于《白鹿原》的确是一部當代中國文學公認的經典作品,《白鹿原》的評論者和讀者幾乎衆口一詞把它看成是“一部民族的史詩”。憑借《白鹿原》獲得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後,《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

如今,這部蕩氣回腸的文學巨著,已發行逾160萬冊,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

“文學是我的幸與不幸”,陳忠實曾感慨,“對作家而言,作品最終都要與讀者完成交流;對我而言,獲得最廣泛的讀者喜愛,是高于任何獎項的安慰。”吳建民

(1939-2016)

半世紀外交生涯

“偶然走上外交路,半個世紀甘與苦。回首往事多感慨,見證曆史知是福。”吳建民曾用這樣的一首小詩形容自己同外交之間的不解之緣。2016年6月18日清晨,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在武漢遭遇車禍離世,終年77歲。

1959年,吳建民從北外法文班畢業後進入外交部,從此投身外交事業。1965年開始,他擔任過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吳建民成為第一批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人員。

在1998年至2003年擔任駐法大使期間,中法兩國交流日益增多。吳建民深深意識到文化的力量,先後策劃了1999年的“中國文化周”、2000年的“中國文化季”,2003年舉辦了影響巨大的“中國文化年”。

2003年至2008年在外交學院的五年,吳建民不但親自上課,還嘗試将外交經驗貫通到對學生的教育中。他對學生說:“作為外交官,作為中國人,什麼時候都要誠實,都要說真話,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說清楚。”有學生問:“那有些時候因為一些紀律或其他要

求,不能說怎麼辦?”“我可以不說,但我不能說假話。”吳建民回答。CFP供圖陸谷孫

(1940-2016)

『陸老神仙』去了

2016年7月28日下午,《英漢大詞典》主編、複旦大學終身教授、著名翻譯家陸谷孫先生走了。陸谷孫的大半生都與詞典為伍。自上世紀70年代起,他先後參與了《新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以及《中華漢英大詞典》三代雙語詞典的編寫,曆經40餘載春秋。

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是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詞典,有20餘萬詞條、1500多萬字。如果選出一本能夠代表中國進入開放時代的出版物,那麼,可能非《英漢大詞典》莫屬。《英漢大詞典》風靡于改革開放之初,在當時英語教材奇缺、英語教師鳳毛麟角的情況下,《英漢大詞典》不僅被用來當作英語教材,也當仁不讓地充當了英語教師的角色,成為許多中國人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階梯。

以《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等詞典編纂著稱于世,以莎士比亞戲劇研究蜚聲學界,陸谷孫一生獲獎無數,但他最為珍視的獎項,是2012年複旦學生自發票選出的“複旦十大傑出教授”。陸谷孫最常教育學生的,是“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中文都沒讀好,怎麼讀得好英文?”為了與時代接軌,陸谷孫用“陸老神仙”的網名和網友探讨“小清新”“剩男剩女”“萌”之類網絡語怎麼翻譯最好,保持着對于新現象新潮流的旺盛好奇心……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攝影朱祥/新華社申亮亮/餘旭

(1987-2016)(1986-2016)

犧牲在和平年代

當地時間2016年5月31日,西非馬裡,一輛載有500多公斤炸藥的汽車,沖入申亮亮所在維和部隊的營區。當時,正負責警戒執勤任務的申亮亮立即向作戰值班室報告情況,拉響警報通知營區做好防護,果斷指揮戰友向目标開槍射擊。短短幾秒鐘,飛馳而來的汽車撞向營地外圍的防禦牆,瞬間爆炸。申亮亮奮力将戰友推離,29歲的他不幸犧牲……

2016年11月12日,空軍上尉、二級飛行員餘旭所在的八一飛行表演隊在進行飛行訓練中發生一等事故,餘旭跳傘失敗,壯烈犧牲。年僅30歲的餘旭是中國培養的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首位駕殲-10戰鬥機飛上藍天的女飛行員,是中國僅有的四名具備表演機飛行資格的女飛行員之一,2005年9月入伍,先後飛過4種機型,兩次榮立三等功。

我們看不到黑暗,因為有人替我們将黑暗擋在了身後。為抗洪救災壯烈犧牲的戰士劉景泰、歐陽文健;因直升機失事不幸遇難的西部戰區陸航某旅40歲的特級飛行員孫曆君;為保證滅火供水不間斷,延誤撤離時間犧牲的消防員朱軍軍……2016年,中國沒有發生戰争,但中國軍人有犧牲。根據媒體報道,在過去的12個月中,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犧牲人員超過30人。CFP供圖加利

(1922-2016)

中國人民老朋友

2016年2月16日,上任于冷戰結束之初,經曆了短暫的5年任期而未能連任,聯合國曆史上首位來自非洲的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在埃及去世。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其為“一位值得紀念的領導者”,稱贊加利“在聯合國最動蕩和最具挑戰性的時期以強大的經驗和知識力量領導聯合國”。

加利曾于1992年至1996年擔任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他在任期間正值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的世界動蕩期,伴随着盧旺達、索馬裡、波黑等國際重大事件,加利主張擴大聯合國在維和行動中的作用。

加利與中國友誼頗深,曾被中國領導人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卸任聯合國秘書長之後,加利當選法語國家組織秘書長,每年至少來中國訪問一次。2016年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埃及時,會見了加利等10名獲得“中國阿拉伯友好傑出貢獻獎”的友好人士。CFP供圖拳王阿裡

(1942-2016)

傳奇隕落

2016年6月4日,拳王阿裡病逝,從美國總統到普通民衆,他的離世引發全世界哀悼。毫無疑問,阿裡是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1960年羅馬奧運會拳擊金牌、與利斯頓的第一場職業拳王争霸賽、與福爾曼在金沙薩的“叢林大戰”、與弗雷澤在馬尼拉的“世紀之戰”……精湛的技術、犀利的出拳、智慧的大腦和著名的“蝴蝶步”構築了他拳擊生涯的偉大業績,他在20年内22次獲得重量級拳王稱号,是曆史上首位3次奪得重量級拳王稱号的拳擊運動員。

1981年,阿裡退役。晚年的阿裡飽受帕金森病的摧殘,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阿裡顫巍而堅定點燃主火炬的動作,成為人們心中又一個經典。

阿裡是一位有天賦且勤奮的運動員。而他能被稱為“偉大”則在于拳擊場之外——他改名為穆罕默德·阿裡,以此向當時美國社會沉重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發起抗議與挑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阿裡強烈反對美國政府的越戰政策,并明确表示拒絕服兵役。退役後,他作為聯合國“和平使者”,把慈善和人道主義事業作為自己的主要事業,鼓舞着更多的人。

英國BBC曾評選穆罕默德·阿裡為千年最偉大運動員。美國《新聞周刊》《時代周刊》《體育畫報》《福布斯》等雜志都曾評選阿裡為20世紀最偉大的運動員。2005年,他被授予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女兒萊拉·阿裡長大後也成為了一名職業拳擊運動員,正在延續着這個家庭的拳擊傳奇。CFP供圖馬克·呂布

(1923-2016)

用照片講述中國的人

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可能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國際紀實攝影大師之一,經常被冠以“關注中國”的身份标簽。當地時間2016年8月30日,馬克·呂布逝世,享年93歲。

1951年馬克·呂布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攝影中。幾十年裡,馬克·呂布的蹤迹遍布亞洲、非洲和美國。

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開始,他22次到訪中國,觀察和記錄了在中國發生的若幹曆史事件。他以《中國三面紅旗》《中國印象》《中國:

旅行瞬間》等攝影集奠定自己在中國乃至世界攝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馬克·呂布曾說,他隻是一個拿着小相機走路的人,哪怕不懂一句中文,也能着迷于這個陌生的國度。

喬治·邁克爾(左)和搭檔組成的威猛樂隊,是最早來到中國的西方流行樂隊。東方IC供圖喬治·邁克爾

(1963-2016)

首支來中國演出的西方樂隊成員

上世紀80年代,喬治·邁克爾随着流行二人組威猛樂隊出道,《去年聖誕》是威猛樂隊最知名的單曲之一,而後個人進行演出。

1985年4月,威猛組合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支來到中國演出的西方流行樂隊,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演唱會引起轟動。重溫當年的演唱會現場,許多中國樂迷不僅為他的才華感歎,也驚訝于當時的中國已經能看到國際流行音樂的現場演出。

邁克爾擅長靈魂樂、搖滾樂、福音和舞曲等多種不同曲風,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主流音樂家。30多年來,他曾斬獲格萊美獎、全美音樂獎等,并創下全球唱片銷售超過1億張的佳績。CFB供圖

菲德爾·卡斯特羅

(1926-2016)

“我終将離去,但理想不朽。”

菲德爾·卡斯特羅,古巴革命領袖、馬克思主義者、無産階級革命家、國際共産主義領導人,古巴當地時間2016年11月25日告别了世界。

1949年,卡斯特羅加入古巴人民黨。1953年,卡斯特羅領導發動反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武裝起義,失敗後被捕,并在法庭上發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曆史将宣判我無罪》。1959年,他率領起義軍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将古巴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來,卡斯特羅領導古巴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維護了國家主權,在西方世界的包圍圈裡特立獨行地運轉。

2008年,勞爾·卡斯特羅當選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和部長會議主席,此後菲德爾·卡斯特羅極少公開露面。2016年4月,菲德爾·卡斯特羅出席古巴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并發表講話。

卡斯特羅曾于1995年和2003年兩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還登上了中國長城。2014年7月22日和2016年9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别在訪問古巴期間探望了卡斯特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