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凫城鎮的“小城故事”

凫城鎮的“小城故事”

時間:2024-10-23 11:52:03

在凫城鎮,我們不僅見到了發揮“領頭雁”示範作用的基層幹部、留住“鄉愁”的民間傳統文化守望者,還見到了一個個在外打拼多年、回鄉的“緻富帶頭人”。他們的故事,是今日凫城的“小城故事”……

坐落在凫城鎮白莊村的乾山光伏項目于2017年并網發電。項目占用荒山未利用地約1000畝,并網發電後年發電量可達3635萬千瓦時。近年來,凫城鎮通過招商引資,使一批節能環保項目落地并投産運營。攝影陳建/人民畫報李晨會算經濟賬的“女當家”黨的十九大代表、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凫城鎮千佛崖村黨支部書記李晨。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别人跳出“農門”進“城門”,希望自己能夠在城裡紮根生存,而她卻走出“城門”奔向“農門”,立志在農村當一名新時代的農民,帶領村民共同緻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她就是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凫城鎮千佛崖村黨支部書記——李晨。

“到農村去”

從棗莊高鐵站驅車50分鐘,便進入千佛崖村轄區。與途經的其他村落相比,千佛崖的屋舍都十分整潔,路邊的花壇、路标指示牌也顯得更有規劃。司機是棗莊本地人,也說這個村好像“不太一樣”。

千佛崖村位于棗莊山亭區凫城鎮東南,轄定盤山口、廟南峪、馬莊、千佛崖、河口5個自然村。這是一個典型的魯南丘陵山區村落,南北兩側皆山,村子就被夾在一條綿延5公裡的狹長山谷中。

時值盛夏,千佛崖村卻微風習習,溪水潺潺。千佛崖村黨支部書記李晨騎着電動車,把我們迎進了村。邊走邊聊,李晨不時向我們介紹着:“那塊地種西瓜特别甜,這一片适合種櫻桃,那邊堆着的是農家肥。”一個城裡姑娘,對農田熟悉至此,沒有幾年經驗大概真做不到。

李晨,“80後”,土生土長的棗莊山亭人。2008年大學畢業後在鄒城一家幼教親子園做業務副園長,每月工資4000多元,在當時當地也算高薪。2009年,棗莊市統一招聘大學生到村任職,李晨報名參考,并被高分錄取。

當村幹部,首先意味着放棄高薪工作,還要與丈夫兩地分居,但李晨還是決定上任,她說:“覺得這是一次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在去凫城鎮報到之前,她特意查了一下“凫”的讀音,以及那裡的大體狀況。很快,城裡姑娘李晨成為了千佛崖村主任助理,每日與計劃生育、三夏防火、新農合與新農保打交道。

5個自然村中有3個沒有硬化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還有2個村仍靠肩挑人擡的落後方式解決吃水問題,很多人在家裡沒有活兒幹……随着在村裡時間的增加,這些情況不斷地觸動着李晨,她覺得自己一定要做點什麼。

多番調研,李晨決定在村裡種草莓。草莓大棚經濟效益高、技術相對簡單。她拿出個人積蓄,又從上級争取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與幾個村幹部一起,建成8個大棚,引進美國“鐵将軍”優質草莓。她堅持采用農家肥為底肥,不施化肥、不打農藥,2010年12月第一批草莓上市後,就有16萬元收益。

于是李晨趁熱打鐵,又在村裡組建了瑞豐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每年每畝不僅可以得到800元的保底金,年終還能享受分紅。瑞豐草莓合作社頗有成績,共建成草莓大棚44個,年産草莓30萬斤,遠銷京滬,實現年收入160餘萬元。

2011年1月,千佛崖村“兩委”換屆選舉,城裡來的李晨以全票當選千佛崖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

凫城鎮千佛崖村殘疾人養蜂能手孫業玉正向李晨傳授甄别真假蜂蜜的技巧。近年來,凫城鎮積極引導殘疾人發展養殖種植業生産,逐步實現了殘疾人扶殘工作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攝影陳建/人民畫報為村裡做的事越來越多

從擔任村主任助理到兼任村支書、村主任,李晨開始并不适應。2015年初,青島市海事法庭的女法官郭彥濱到千佛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年長她十幾歲的郭彥濱,工作思路令李晨耳目一新,“感覺像是遇到了一位良師益友。”李晨走訪一家“庭院經濟”農戶。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72歲的郭效平是凫城鎮廟南峪村村民,她正在手工縫繡當地傳統服裝。郭效平自16歲起跟随母親學習縫繡虎頭鞋、帽,至今縫繡的成品不下千件。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兩個性格爽利的人很快成為忘年交,一起為千佛崖村的民生工程和精準脫貧做了諸多探索:借助行業部門資金70萬元,硬化村内道路3.1公裡;啟動農村“一事一議”項目,借助财政資金40萬元,完成戶戶通硬化道路;争取交通部門支持,投資12.5萬元興建兩座出村橋,改寫了廟南峪村自古一條道進出的曆史;投資30萬元完成人飲工程,讓群衆吃上放心水;投資7萬元修建了攔河壩,治理了穿村河道水域環境;投資10萬元,完成了電網升級改造;此外,還對接了通訊、網絡等部門,完成了村莊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改造。

在基礎設施之外,李晨也積極摸索創新模式,在千佛崖村成立棗莊市首家村級光伏合作社。按照“合作社+貧困戶+公司”的模式,建設了貧困戶屋頂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利用60萬元的産業扶貧資金投資建設了30戶、90千瓦的光伏電站,并以“精準扶貧動态管理委員會”的模式,解決了村集體收入和貧困戶收入的問題。如今許多村民屋頂都建有分布式光伏電站,多餘的電并入國家電網,每年能多收益4000多元。

以草莓大棚帶頭,目前,千佛崖村先後扶持成立3家種植專業合作社、1個家庭農場,流轉土地200餘畝,推廣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還引資200萬元建立了4個農業示範産業園,引進葡萄苗、果桑苗,并發展花卉種植,采用和推廣生物菌肥、臭氧殺菌種植技術,為實現傳統農業向高效林果業轉型,引領傳統農業向設施農業、精品農業、休閑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2016年,千佛崖村還成立了旅遊合作社,投資建設廟南裕民俗旅遊村,開設了民宿、農家樂和垂釣中心。鼓勵村民發展美麗庭院,旮旯經濟,建成采摘園3處,實現年人均增收800餘元。

提起她倡導的“旮旯經濟”,李晨說是因為一次開會和省裡的農業專家聊天聊出來的。她給記者算了一筆精細賬:每戶自願以10元一株的價格購買3株葡萄或猕猴桃果苗種在自家的屋前屋後。以猕猴桃為例,這種果樹喜大水大肥,幾乎無病蟲害,維護成本很低;而且栽活2年後見果,5年即可達盛果期,一株可以收70到80斤猕猴桃,投入時間短,經濟見效快;此外一株猕猴桃還可以綠化25平方米的庭院,既有經濟效益,又美化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很多人可能會忽視身邊這些犄角旮旯的細微之處。我沒事兒的時候就喜歡在村子裡轉轉,和村民們聊聊,這一轉一聊可能就發現了新問題。裝着這些問題,說不定哪天就碰到專家或是高人就給支招了。”凫城鎮千佛崖村河口小學新教學樓。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凫城鎮廟南峪村藥老爺山泉。山泉從石縫中溢出,泉水清澈,口感甘甜,常年不幹。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凫城鎮定盤山口村整潔的村貌。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把千佛崖村推介出去

2017年10月,李晨作為山東省代表團的一員,成為黨的十九大代表。“黨的十九大報告将‘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标。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重新審視千佛崖村,李晨看到新的方向。

千佛崖村素以“千佛、百泉、石(十)橋、兩寨、一洞”著稱。這裡有始建于隋朝的靈泉觀、南北朝時梁武帝開鑿的梁王洞,去年底千佛崖村還發現一顆鹿牙化石。

擁有如此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怎樣将千佛崖推介出去則是李晨的下一步目标。

目前,凫城鎮計劃投資800萬元對自然和旅遊資源集中的廟南峪進行開發,實施民俗旅遊村項目建設,包括農副産品加工養殖、高效設施農業、休閑旅遊與生态運動、休閑旅遊采摘、垂釣、有機休閑農業、農家樂與民宿以及綜合服務中心等八大功能區。同時對梁王洞、梁王寨、跑馬嶺等雲谷山景區綜合開發和鄉村旅遊配套工程提升。

這相當于栽下了一棵梧桐樹。李晨現在信心滿滿。她剛剛去看過世界,然後發現,也可以把世界帶到山裡來。

田傳江一本書和一個村

凫城鎮紅山峪民俗文化傳承人田傳江在他的民俗博物館前。攝影陳建/人民畫報紅山峪村,位于山亭區凫城鎮東北部,是白莊村5個自然村之一,152戶、560多人,耕地500餘畝,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但卻保留着典型的魯南鄉村風格。2000年,有着濃郁的民俗風情的紅山峪村被山東省民俗學會選定為民俗文化村;2002年,日本神戶大學于也博士來考察紅山峪飲食民俗,給予高度評價。之後的幾年裡,每年都有近百名國内外學者、專家前來參觀考察,這個很不起眼的普通小山村名聲遠揚。而這一切,緣起于本村田傳江撰寫的《紅山峪村民俗志》一書。

田傳江自幼生長在紅山峪村,父親是通曉古今、知書達理的鄉間“知名人士”,母親則是“民間故事大王”,可以說淳樸的民俗風情給了他豐富的滋養。高中畢業後,他癡迷于民俗文化的搜集與整理,十幾年時間裡,收集了上千條諺語、民歌、民間故事。199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到山東省民俗學會的信函,于是報名參加了學習班。從此,僅有高中文化的他開始了民俗文化的研究。他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生活50多年的紅山峪村。

1993年,他開始走村串戶調研民俗,尋找實物與素材。1999年,這部曆時6載、訪問上千人、5次修改手稿的村莊民俗專著—《紅山峪村民俗志》問世。這本書以44萬多字記載了紅山峪村農業、貿易、紡織、飲食、居住、交通、婚嫁、喪葬、遊戲等千餘個民俗傳統。此書也引起98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敬文的注意,他邀請田傳江走上北師大講台講述紅山峪民俗文化,而紅山峪民俗村也成了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研究調查民俗基地。

在收集整理民俗文化遺産中,田傳江還大量收集實物、圖片。同時,他與助手全面考察周邊200餘公裡内的六千多個村落,收集民間工藝品、各種傳統農具、還整理民間諺語,其中有十多件彩繡作品被中國民俗博物館永久收藏。

随着田傳江收集的物品逐漸增多,建設一個民俗博物館的強烈念頭時常出現在他的腦海。有一次,他到一個本家族兄弟家串門,在一間偏房裡看到兩個懸挂在頂棚裡的葫蘆,一問才知,這是祖傳的用來盛種子的物件,傳了好幾代人,現在還用着。這一下,更加激發了田傳江辦民俗博物館的決心。經過不懈努力,2003年11月,投資近8萬元的“紅山峪民俗文化館”落成,陳列的文物、作品達900多件。

十幾年來,田傳江和他的“紅山峪民俗文化”研究受到衆多專家、學者的好評,先後多次受邀參加了全國、省、市各級組織的民俗學術會議。在山東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省民俗學會、省企業信用與社會責任協會、齊魯晚報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首屆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評選活動中,田傳江榮獲“全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稱号。

田傳江的第二本民俗學專著《紅山峪村的傳統農具》也已出版,該書有20多萬字、100多幅圖片,以農具的發展,折射中國農耕社會發展脈絡。

“我這麼做,是希望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還記得住滋養着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這是祖宗留給我們的财富,也是傳統文化的‘魂’。”田傳江說。

田傳江撰寫的著作。攝影王啟蒙

田傳江夫婦繡制的虎頭鞋。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田傳江收藏的傳統農具。攝影王啟蒙

田傳江夫婦整理縫制的虎頭帽。近年來,凫城鎮大力發展手工制品,在民俗文化傳承人田傳江夫婦的帶領下,凫城鎮制作的傳統虎頭鞋帽,銷往全國各地。攝影陳建/人民畫報王啟東藍莓熟了凫城鎮張莊村康源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啟東。攝影陳建/人民畫報炎炎夏日,走進凫城鎮張莊村康源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百畝種植大棚,一粒粒藍莓挂在枝頭,惹人喜愛。“俺們這藍莓比往年早成熟了足足一個多月,恁看,現在已大批結出果實了。”合作社負責人王啟東喜笑顔開。

在大棚裡都是前來采摘的遊人。“我是因為看了朋友發的微信朋友圈才過來,暑假帶着孩子與大自然親近,體會采摘。這兒的藍莓天然、無公害,吃起來也放心。”遊客張女士邊采摘藍莓邊說道。

王啟東介紹,合作社2016年注冊了“康源藍莓”商标,從安徽、青島等地引進奧尼爾、布裡吉塔這兩種早、晚熟品種。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經營,康源藍莓産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城市,得到了消費者高度認可和好評。合作社也是全區第一家藍莓種植合作社,更是“市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省級标準化生産基地”,入社農戶106戶,入社土地面積260畝。

2015年之前,村裡沒什麼産業,王啟東也和其他鄉親一樣在外出打工,搞水電裝修。幾年下來,眼界開了,但生意卻越來越不好做。随着國家對“三農”的大力扶持,王啟東決定回家尋求商機。

“俺是在電視裡偶然看到藍莓種植推廣項目的,就想試試看。”王啟東揣着100萬啟動資金,從建廠選址到土地承包,從脫毒株苗的培育選苗到土壤酸堿度改良,在凫城鎮政府和張莊村“兩委”的協調努力下,用了不到半年就把藍莓采摘園搞得初具規模。“村書記很支持俺回鄉創業,從政府那幫俺申請到了10萬元标準化生産基地專項資金,接下來還要幫俺申請惠農小微基金,支持合作社進一步發展。”有了政府的支持,王啟東說他像吃了定心丸一樣,這兩年一直都在追加投資,改進培育技術,僅土壤酸性沙化改良一項,今年王啟東就追加了近70萬的資金投入。

産業興旺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凫城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王光兵說:“我們這裡藍莓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6月中旬采摘園開園,附近市民不斷前來,周末、節假日人更多,城裡好多人到我們這裡進行采摘、觀光旅遊。下一步,我們計劃建設餐飲配套設施和休閑娛樂設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到康源藍莓基地進行休閑采摘觀光,力争把基地建設成為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生産基地。”

王啟東說,自從村裡開始搞鄉村振興,村子越來越漂亮了,鄉親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對他個人來說,既享受到了國家的惠農政策,發展壯大了自己經營的産業,也可以反哺村民,幫助村民增加收入。“我們采摘園每年都會為本村提供50多個采摘、維護、除草等工作崗位,差不多每人每天60元的工資,多勞多得。到了年底,入社參與土地流轉的60多戶村民還有土地流轉租金和股紅可以拿,要比之前人均年收入增加8千到1萬元。老有沒入社的村民跑過來打聽我們什麼時候擴大經營面積,也想盡快參與到我們采摘園的生産經營裡。”王啟東對記者說。

凫城鎮張莊村農民在合作社采摘藍莓。夏季農忙時節,當地農民加緊開展田間生産,實現就近就業。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一顆顆圓潤飽滿的藍莓散發出誘人的果香。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近年來,凫城鎮積極以“農旅融合”、觀光采摘等産業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生産。全區建立大棚果菜、花卉、稀有農産品等特色種植産業達10萬餘畝,實現農民增收、産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攝影陳建/人民畫報孫海俠民宿助力田園好風光凫城鎮廟南峪民宿經營者孫海俠(左)和她的兒子。攝影陳建/人民畫報千佛崖村的青龍山綠道與山澗溪流穿村而過,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92%以上,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原始村落格局完整,曆史、人文、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是養生休閑的好去處。村裡正在實施美麗鄉村及民俗旅遊工程,目前已開發建設了3家民宿和1家農家樂,經營者是孫海俠。

回家

随着電視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的熱播,一股“民宿田園”風席卷全國。這一批“民宿人”的畫像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事業上小所成就,向往田園生活。

十年前,孫海俠跟随丈夫張賓到上海打拼。張賓從事城市雕塑,是“全能型”人才—從平面設計到宣傳文案,從招投标企劃到後期跟蹤服務,有關城市雕塑的全産業鍊流程,他可以一個人從頭跟到尾。而孫海俠也幹過很多職業,餐廳服務員、服裝銷售、酒店大堂經理……就這樣,小兩口起早貪黑,忙忙碌碌,直到迎來家裡的新生命時,倆人才打算停一停,好好盤算以後的生活。

“那時候給家裡打電話,聽說村裡開始搞美麗鄉村建設。村子半山腰有幾處廢棄的村舍,村裡正愁該怎麼處理。誰也沒想到這個電話點醒了我。”孫海俠笑着說。

有酒店工作經驗的孫海俠馬上和張賓合計。“你會設計,我懂酒店客房管理。村裡壞境城裡人喜歡,為啥不回去開個民宿呢?”于是,小兩口辭掉工作,帶着十幾萬元積蓄回鄉創業。

做有特色的民宿

質樸而有設計感的裝修是民宿的制勝法寶。孫海俠的民宿裝修就一個特點——就地取材,能感受到當地的自然氣息。

将農房改造為民宿時,就使用了當地“幹打石牆”的工藝。“當地已經沒有多少老工匠會這個手藝了,通過民宿改造,我們甚至讓這項技藝實現了原地重生。”孫海俠介紹道。

“我們把自然保護放在第一位,建築上盡最大努力保持原生地貌,防止大拆大建,使民宿既不破壞環境又富有生态特色。”孫海俠說。同時,她還堅持走生态文明發展的路子,比如安裝屋頂式太陽能發電設備,污水生态降解處理,進行垃圾分類堆肥試點等。

在對外宣傳上,他們也不強調設施,而是宣揚悠閑的生活方式。這種營銷策略正中都市人的下懷。“我們現在采用口碑營銷,基本上都是回頭客幫我們在微信朋友圈裡宣傳。”

對于民宿,千佛崖村黨支部書記李晨說:“利用閑置的石牆房以租賃的形式打造了民宿、農家樂。如果要發展,不能隻作為一個參觀點,更要做增長點。”為此,村裡把原有的面貌亮出來了,通過半年多的河道清淤、清垃圾、清“三堆五垛”,恢複村落自然面貌。然後,建攔水壩,把山泉水儲蓄起來,有了水就有了靈氣。就這樣,在村裡的整體規劃下,孫海俠民宿周圍環境越來越好。

千佛崖村的“古村活化”做得越好,民宿的預定率就越高。“古村活化”就是讓有價值的古屋宅院以民宿的方式有了“人氣”,不僅盤活了農村的老房子,讓它們煥發了生機,而且帶來了社會對傳統村落的關注,通過關注、了解、走進古村落才能為村落帶來經濟效益。

此外,千佛崖村周邊風光秀美,山中還有禅院,把這些精心打造為遊覽路線,就可以增加客人在民宿住宿的時間。孫海俠說:“現在好多攀岩、寫生、攝影的人來千佛崖村,大多選擇住民宿。今年我們還要再升級改造3處老房子,增加接待能力。”廟南峪村民宿在設計上保持“原生态”,深受遊客喜愛。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民宿内為遊客建起了書畫室。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