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鄉村振興 鄉情是根

鄉村振興 鄉情是根

時間:2024-10-23 11:49:03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空中俯瞰凫城鎮馬頭新村村貌。通過統一規劃,村民的居住環境不僅大大改善,同時還節約出大量土地,可供未來發展使用。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國鄉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活力。

2018年的這個夏天,本刊記者來到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凫城鎮,記錄下鄉村振興戰略在這裡的生動實踐

作為全區最年輕的鎮,凫城鎮本是一個财政底子薄、荒山荒地多的閉塞小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凫城鎮迎頭趕上,立足人文、生态資源優勢和産業禀賦,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營造田園風光與鄉土風情,打造美麗鄉村特色品牌,形成“一鎮多景”“一村一題”的美麗畫面。可耕地資源對于荒山荒地多的凫城鎮來說是十分珍貴。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耕地發揮出更高的經濟效益,是凫城鎮時刻需要思考的問題。攝影王啟蒙凫城鎮位于山亭區最南端,享有“棗莊後花園、城郊休閑地”的美譽,2004年4月由原張莊、付莊、東凫山3個鄉合并而成,總面積113.7平方公裡,總人口3.6萬。2012年9月,撤鄉建鎮完成。近年來,凫城鎮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用美麗鄉村建設統領“三農”工作,着力改善鄉村面貌,提升群衆幸福感和獲得感。

培育特色産業

走進占地17畝的凫城鎮千佛崖葡萄示範種植基地,葡萄架上挂滿了等待采摘的葡萄。種植基地負責人劉祥介紹,這裡有早熟紅巴拉蒂、黑巴拉蒂葡萄各2500株,還交叉種植紅果、大果桑和一些時令蔬菜。“我們園區使用不影響周邊環境的生物菌肥、臭氧滅菌技術,産出實現零藥殘、零重金屬殘留。”

目前該園區已對接“千佛崖精準扶貧動态管理委員會”,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加快了脫貧步伐。凫城鎮堅持因地制宜,優化林果種植結構,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理念,鼓勵引導轄區村莊大力發展脆棗、葡萄、藍莓、樹莓、花椒等特色林果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特色農業規模。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正值盛果期的樹莓采摘園。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傍晚,紅山峪村的一戶人家正在院子裡吃飯。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占地17畝的千佛崖葡萄示範種植基地吸納全村所有貧困戶入股,通過壯大農業集體經濟破解全村46戶112個貧困人口的脫貧難題。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空中俯瞰村貌。凫城鎮從群衆反映最迫切、最直接的人居環境、村莊道路等配套設施入手,使鄉村煥發新貌。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千佛崖葡萄示範種植基地隻是凫城鎮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途徑,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凫城鎮荒山荒坡多,針對如何提高低效林地經濟價值,鎮村兩級先後外出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因地制宜,優化林果種植結構,以“青龍山綠道休閑農業長廊”為軸線,按照“一村一品”鼓勵引導村莊發展草莓、葡萄、脆棗、香瓜、花椒等特色林果業,沿線村莊已發展優質林果種植面積達700畝。

樹莓合作社負責人張繼華說:“我們邀請農業、農技專家開展培訓活動,有效解決農民新技術、新經驗不足的難題,經過改良土壤、科學規劃種植等措施,今年的樹莓獲得豐收。”目前,凫城鎮合作社、家庭農場總數達115家,規模經營土地面積3.6萬畝,争創省、市級示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共12家。

全鎮因地制宜,激發農旅産業新活力,發展集紅色教育、民俗體驗、生态觀光、休閑采摘于一體的鄉村旅遊。同時,還打造一批有競争力強的特色農業品牌,發展電子商務、農村淘寶等新興服務業,帶動服務業發展整體提速。

近年來,凫城鎮還通過招商引資,招引了一批包括光伏、風力發電等節能環保項目并投産運營。其中坐落在凫城鎮白莊村的乾山光伏項目已于2017年并網發電,年均發電量達3635萬千瓦時,每年可提供240萬元扶貧資金,覆蓋800餘名貧困戶,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凫城鎮通過積極壯大綠色動能産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逐步打造成為棗莊市最大的新能源産業鎮。

山口村民居。凫城鎮按照“因村施策、分類提升”的原則,深入挖掘曆史遺迹、風土人情等人文元素,杜絕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護好鄉村曆史文脈和自然景觀。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紅山峪村村民仍保留着使用石碾這樣傳統農具進行糧食加工的習慣。攝影陳建/人民畫報提升鄉村品味

凫城鎮生态環境好、文化底蘊深:這裡有孔子聽“孺子歌”的滄浪淵,有羅榮桓建立的魯南地區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王家灣—峄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有酷似九寨溝景色的龍門觀,齊魯民俗第一村紅山峪,千年古遺址梁王洞……

騎行在凫城鎮的青龍山綠道上,目之所至綠意盎然。遠處的山、山後的雲、山前的田、田裡農忙的人,層層疊疊,嵌套成獨特的景色。步入村居民宿,溪潺有石,石鳴有聲,呈現出生态宜居的風貌。

王家灣村位于山亭區凫城鎮東部,與國家級地質公園熊耳山一山之隔,植被覆蓋率達63%以上。這裡開始對峄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修複時,同時搭配王家灣村美麗鄉村建設。“過去俺村可不是這樣的!”86歲的村民陳繼英老人說,“原來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路邊到處是堆放的柴火和土堆,騎個車子都躲不開。”王家灣美麗鄉村的建設讓這裡的路平了,垃圾和雜草沒了。來到這裡,遊人會看到村頭魯南“紅色燈塔”标志性建築、遊客接待中心和村裡潔淨的石闆小巷、汩汩流淌的滄龍泉、栩栩如生的牆體闆畫……深厚的文化氣息與濃郁的鄉土氣息在這裡交相呼應。

近年來,凫城鎮先後實施西凫山、焦山頭、雙山、崔莊等10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生态資源和産業優勢,挖掘曆史遺迹、風土人情等人文元素,杜絕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護好鄉村曆史文脈和自然景觀。實現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張莊村黨支部的黨建“紅馬甲”志願服務,為鄉鄰樹立模範榜樣,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一位村民獲得村裡頒發的“好婆婆”稱号。千佛崖村“兩委”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把建設精神文明新村的工作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為了保護和發掘山東省級文保單位—峄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舊址,山亭區委區政府将王家灣—峄縣民主政府舊址及所在村進行搶修和規劃建設列入了區委區政府2016年重點項目。王家灣村優美的自然資源,深厚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曆史景觀得到大力發掘。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口袋鼓更要“腦袋富”

如今,随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凫城鎮不少農民變成可在家門口就業的“産業工人”,有的還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錢袋子”逐漸鼓起來。但凫城鎮不隻關注農民物質上的增收,更關注農民精神上的富裕。

2017年3月31日,大山裡的河口小學的孩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音樂課。孩子們通過遠程視頻直播與濟南的音樂老師互動,課堂氣氛十分熱烈。這是山東廣播音樂台為河口小學的孩子們特别設置的遠程音樂教室。

河口小學的教學樓新建不久,教室内嶄新的課桌椅、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讓山裡娃子也和城裡孩子們一樣享受到了現代教育教學的優越環境。

河口小學的重建工作,隻是凫城鎮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開端。而以“德孝、誠信、勤勞、互助”為核心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社會的凝合劑,也是培育“鄉風文明”的有效載體。

凫城鎮千佛崖村就成立了道德評議工作小組、紅白理事會、孝善養老理事會和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完善村規民約,設立“孝、誠、愛、仁”四德榜。在村裡,每年都評選好幹部、好黨員、好媳婦、好婆婆。

凫城鎮還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挖掘保護。對老一輩傳統技藝、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十分重視。鎮裡成立了山東快書藝術教學班,組建村民舞龍、舞獅劇團;魯南特色的虎頭鞋、虎頭帽和虎頭枕更是受到遊客的青睐……

凫城鎮的努力正是中國廣大鄉村探索一條适合自己“鄉情”發展之路的縮影。今天的凫城,青山綠水已經變成了金山銀山,紅色旅遊為主,文化旅遊、生态旅遊、休閑旅遊相輔,“美麗鄉村”在凫城處處可見。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凫城鎮政府提供)

凫城鎮紅山峪村老人向孩子們講述虎頭鞋、虎頭帽的民俗故事。

凫城鎮文王峪的孩子們在學習當地有名的“韓式皮影戲”。

凫城鎮文王峪小學老師在給學生們教授當地傳統泥塑的制作。攝影王啟蒙

凫城鎮馬頭村簽約家庭醫生在為村民免費體檢。攝影王啟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