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隐于市 繁華背後的澳門武林

大隐于市 繁華背後的澳門武林

時間:2024-10-23 09:51:53

晚上九點,羅梁體育總會的少年弟子們在樓頂天台上練習武術基本功。遠處是燈火通明的跨海大橋。(圖/王晨曦)2016年11月,澳門“武林群英會”熱鬧登場。這場為期四天的盛會雲集了中外武術名家,将舉行擂台争霸戰、龍獅争霸、武術龍獅瑞獸巡遊等精彩活動。這是這個以中華武術作為重要文化傳統的城市,近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盛會之一。特區政府于幾天前派發的門票在開票後幾小時即已搶空。

提起澳門,人們想起的往往首先是“大三巴”、旅遊塔、成片的酒店和購物中心。人們也許并不知道,在澳門熙熙攘攘、燈火通明的鬧市之中,還有一群習武之人,堅守并熱愛着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中華武術。

在離入境澳門的關閘邊檢大樓不到一公裡的漁翁街,晚上總能聽到南豐大廈樓頂傳出陣陣鼓點。在十四層高的樓頂天台上,澳門羅梁體育總會的年輕人正在練武。一組在兩三米高的梅花樁上練習舞獅,一組在另外一塊空地上練習舞龍。另有十多個小學生在師父帶領下練習“紮腰馬”。

“這些年輕人白天都有事做,隻有晚上有時間。”在場指導的羅梁體育總會理事長潘敬文解釋道。他看着不遠處生龍活虎的舞龍隊伍,仿佛一個老農看着地裡的莊稼,欣喜而自豪。

羅梁體育總會成立于1938年,算是澳門功夫界的“老店”。日軍侵華後,廣東武術名家羅悅勝和梁國榮為躲避戰亂來到澳門,創建“羅梁兄弟國術團”(後改為現名),以“弘揚國粹、服務社群”為宗旨。潘敬文的父親潘樹森就是羅悅勝的高足,擅長蔡李佛拳和南獅。

澳門因為緊鄰武術傳統氛圍濃厚的廣東,本身擁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加之二十世紀前半葉,很多華南武術名家為躲避戰亂紛紛來到澳門。不少人開宗立派,并以澳門為基礎,把武館開到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

羅梁體育總會隻是澳門衆多武術團體中的一家。澳門武術總會登記在冊的有96個團體,7200多名會員。澳門武術總會長期組織代表參加海内外各類武術比賽,最好成績是世界武術錦标賽第二名。

随着澳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前開在平地上的武館,要麼搬入大樓的單元房,要麼守着祖産慢慢被高樓包圍。在寸土寸金之地,他們的習武空間被大大壓縮,天台成了不少武術團體的“标配”。

從大三巴向東步行10分鐘,就是澳門最早的武館——成立于1921年的柿山結義堂。居民樓包圍下的一棟100平米左右的平房,加上房頂的天台,就是武館的全部。

柿山結義堂的理事長李日洪和潘敬文是老熟人,當年潘敬文曾勸柿山結義堂盡早買樓搬家,結果一直在原地堅持到現在。“周圍的樓越來越高,住戶越來越多,我們練武聲音太大都被投訴。”李日洪無奈地說。

盡管空間狹小,柿山結義堂仍然練得有聲有色。樓頂的天台包上鐵絲圍牆,舞獅舞龍都耍的開。他們的絕活之一是三疊獅,三個人疊羅漢能用獅頭采到六、七米高的青。

“鄰居們不喜歡我們敲鼓,我們就用紙箱代替,一樣練的好。”李日洪随手抓過一個礦泉水紙箱子,随手用雙手食指關節熟練地敲了一組鼓點。

柿山結義堂供奉着一支生滿鐵鏽的三股叉,是開山祖師李五福的兵器。李五福擅長五形洪拳,抗日戰争期間更參加了十九路軍抗日大刀隊并擔任教頭,趁黑夜和敵人貼身肉搏砍殺。

屋裡陳列着滿牆的獅頭、錦旗、獎杯和照片,似乎在用往日的榮光激勵後人。其中一幅鑲在鏡框裡的題字,是為感謝柿山結義堂在1950年慈善募捐活動中的義舉所寫,署名是澳門名人柯麟、何賢、鐘子光。

澳門武術界一直把扶弱鋤奸、自強不息作為行事原則。既有像李五福這樣投軍殺敵的拳師和門人後生,也有人在後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論是戰時支援前線,還是内地遇上洪澇、地震災害,或者扶助澳門本地弱勢群體,各個武術團體都會以義演和募捐等形式出一份力。

如何讓年輕人繼承武術傳統,是老一輩習武之人普遍擔憂的問題。而在澳門,武術團體成員卻不乏年輕人。澳門70多所中小學裡,有22所開設武術課餘活動。每年寒暑假,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和澳門武術總會都會合辦假期武術興趣班,傳授長拳、南拳、龍獅等入門基礎。

“我不擔心後繼無人,你看那些舞獅舞龍的孩子們,他們多開心多快樂!”潘敬文說,他的徒子徒孫大多是老會員們的後代或者鄰裡,不少是父母帶着兒子來入會。多年的感情,讓武館與會員之間,師父與徒弟、師兄師弟與師姐師妹之間,形成了厚重的紐帶。

“你看那邊在紮腰馬的小學生,他們的父母坐在邊上陪着,和這些舞龍舞獅的年輕人當年一模一樣。”潘敬文指着不遠處練功的孩子們說道。

從孩子們練功的天台遠眺,遠處一座跨海大橋被燈光照得如發光的巨龍一般,更遠處則是成片酒店連成的燈海。澳門的武林雖然不顯山露水,卻頑強地堅守在這一片繁華背後。(來源/新華網)

11日,雲集武術名家的澳門“武林群英會”拉開帷幕。圖為參加開幕式的武術團體代表在表演醒獅。(圖/張金加)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柿山結義堂的弟子表演武術器械。柿山結義堂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