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侗鄉瓦屋小記

侗鄉瓦屋小記

時間:2024-10-23 01:19:32

□文/楊國勝

瓦屋是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的一個侗族鄉,人口1萬餘人。除了侗族,這裡還有土家、苗、漢族。1987年8月,瓦屋建立侗族鄉。在碧江區沖刺全面小康目标的背景下,筆者先後于去年3月、10月專程探訪瓦屋鄉。

3月的瓦屋,是油菜花的海洋。走進瓦屋,就會被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吸引住。那五千畝油菜花黃得純粹,黃得耀眼,微風吹拂,金浪起伏,清香撲面,蜜蜂飛舞,令人陶醉。

瓦屋的地形像個小盆地,司前大壩就是盆地中的平原,四周崇山峻嶺。大壩呈橢圓形,地勢平坦,五千畝良田素有“黔東第一壩”之稱。常年流水淙淙的瓦屋河由南向北從壩中縱貫而過,澆灌着兩岸的沃土。瓦屋籍的同學給我講了當地流傳的一種說法:曆史上的瓦屋人總是說“銅仁沒有瓦屋大”。史志記載,施溪長官司建于公元1372年,銅仁大小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于公元1413年改為銅仁府。曆史上銅仁的疆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确難以比較它與施溪的大小,但後來它的級别就比施溪高了。銅仁與瓦屋相距雖然隻有30多公裡,但瓦屋人居然不知兩者誰大誰小,可見當時的閉塞落後程度了。

如何走出貧困呢?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基于“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鄉裡争取萬山特區至湖南麻陽縣公路過境,改造擴建通鄉公路,組織群衆修通部分通村、通組公路,全面打破交通“瓶頸”。但由于缺乏支柱産業支撐,交通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明顯。本世紀初,鄉裡把工作重點轉向集鎮建設,改造集鎮街道,興建大型農貿市場,希望通過發展邊貿經濟,促進經濟發展。但種、養殖業未形成規模生産,農産品上市量小,集市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也算不大。近幾年來,通過招商引資、争取項目、流轉土地等方式,瓦屋建立高山葡萄基地、發展特色養殖業。由于受市場等因素影響,這些項目對普通農戶創收産生的效果不大。長期的探索,瓦屋鄉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走出貧困,但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為後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014年初,碧江區委吹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号角,要求各鄉(鎮)都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小康路,與全區同步實現小康。

2014年2月,瓦屋鄉傩戲被當地媒體和央視推出;2015年3月、5月,鄉政府和銅仁網聯合舉辦侗鄉油菜花觀光月、稻草人主題公園活動,共迎來10餘萬遊客。這些活動,讓瓦屋人看到了家鄉曆史文化的厚重、生态資源的珍貴以及司前大壩連片油菜花的魅力,也看到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巨大潛力。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發展思路明确了,當地資源優勢就凸顯出來。施溪土司文化、克蘭寨古村落、侗家傩戲、劉氏宗祠,以及近年興建的近萬畝杉樹、1100畝桃樹、司前大壩省級優質糧油示範園、蘭坪村2000多畝高山葡萄、38家大型養殖場等,一并成為實施農旅一體化發展的寶貴資源。從全鄉角度制訂農旅一體化總體規劃,把可開發的景區景點、可作為産業發展的特産沼田雞、臘肉、蔑制品等都納入具體建設項目。去年8月,發展規劃出台,鄉黨委立即在全鄉掀起以“增進民族團結、沖刺小康目标”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讨論,要求幹部群衆從打破宗族觀念,解放思想,增進民族團結,齊心協力建設小康社會。讨論中,村民得知每個村寨都有具體的開發建設項目時,十分高興。

今年初,司前大壩良田全部規劃為省級優質糧油示範園,群衆按照項目的要求實行全程機械化耕作,圍繞觀光要求統一耕作方式,選擇相同作物品種。高矮田村民組主動争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村民投工投勞,修建了進寨公路,硬化了連戶路,修建了寨門、休閑涼亭、文娛活動場所等……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在瓦屋山鄉鋪展開來。

我第二次到瓦屋采訪時,鄉領導信心十足地說:“三年後看瓦屋!”意思是說在三年後瓦屋的變化将有一個質的飛躍。那時,瓦屋将成為集生态、休閑、觀賞、體驗、運動、美食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目的地:三月觀油菜花,到古寨感受地方民族文化;四五月參觀機械化耕作和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對比中知農時、識農具、體農事、增農知;七八月觀賞希望的田野,尋找農人執着耕耘的真谛;九十月體驗農人的收獲,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冬天品嘗侗家的年味,了解瓦屋的民風民俗。通過這些活動,引導遊客遊村寨,賞文化,品美食,采果蔬。(責編增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