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雪域新家園

雪域新家園

時間:2024-10-22 10:44:50

張小良一家三口與夫妻雙方父母的合影這個多民族家庭的主角,是90後的藏族青年張小良。

2017年冬天,張小良大學畢業,從首都北京來到了數千裡之外的西藏那曲市古露鎮,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大學期間曾服兵役兩年的張小良原本要留在大都市工作,最終還是選擇雪域高原。因為想念已經在日喀則參加工作的妻子,更因為對藏區那份深沉的愛戀。

古露鎮距離那曲市色尼區約90公裡,海拔4700米。在古露,最美的風景是校園。古露鎮完小校園内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教學樓、操場亮麗如新,環境整潔衛生。此時,學生們已經結束蟲草假期返校,見到老師和外來的客人,都熱情主動地問好。

這幾天,學校正在迎接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比驗收,老師們也格外忙碌。校長達紮旺堆介紹說,學校共有473名學生,全部是藏族。自治區對民族教育曆來高度重視,學校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舒适的學習生活環境,教學内容也越來越豐富——教材全部改為統編教材,并開辦了舞蹈、美術、籃球、足球、科技、書法、國學等興趣班。

張小良是學校為數不多的年輕教師,達紮旺堆對他十分欣賞。“張小良是個好老師,他性格淳樸、責任心強、普通話好,還懂計算機,正是我們學校所需要的教學人才。”

張小良的老家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父親是憨厚樸實的漢族農民,母親是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而張小良的侗族妻子覃亞,則來自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的一個侗族和苗族人相結合的家庭。懷着對西藏的向往,覃亞報考大學時選擇了西藏定向生。2010年,張小良和覃亞同在中央民族大學學習,專業分别是環境科學和生物技術。2015年,覃亞畢業後到日喀則農科所工作。第二年11月,兩位年輕人在雙方家鄉都舉辦了婚禮。

“她剛到日喀則時,工作生活肯定有些不适應。除了生活上的不習慣之外,看到同她一起來西藏的同學有的又返回内地,她内心也曾有過波動。”張小良到日喀則看望妻子時,見到藏區農牧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就鼓勵妻子堅守奮鬥初心,為藏區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覃亞正安心地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當地進行土豆種植研究。

去年,張小良通過參加統一考試,被分配到古露鎮完小工作。兩位新人生活工作的地方雖然不太近,但心卻貼得更近了。來到高海拔的地方,張小良的身體也曾出現過不适,但通過慢慢調節和克服,如今早已适應了高海拔下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身為藏族,每當吃起糌粑,喝起酥油茶,張小良更能感受到一份屬于家的味道。

如今,張小良擔任學校三年級漢語教學和實驗室、圖書室的管理工作。“這裡硬件設施很好,孩子們動腦、動手能力也較強,主要是缺乏對外面世界的了解。”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他對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有了一些初步體會。上漢語課時,他經常給學生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新鮮事。科學實驗更是他在大學時的專業所長,課堂上總能喚起孩子們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拓展。

由于漢語功底好、電腦使用熟練,張小良還經常幫助其他老師解決一些教學上的難題。學校教職工宿舍緊張,達紮旺堆校長就把張小良接到家裡住,一個80後、一個90後,為了藏區民族教育的發展,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誼。

1991年出生的張小良,說話做事顯得很沉穩。受父母勤儉持家的影響,他從小就懂得愛惜和節約,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工作機會。在他的鼓勵下,妹妹也考上了大學,并在今年考取了蘭州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弟弟則在外地打工。“正是國家的好政策為我們的求學工作提供了保障,如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國家助學貸款等。”張小良充滿感激地說。

張小良和覃亞,一個天南、一個地北,正是基于愛,讓他們組成了一個漢、藏、侗、苗等4個民族的大家庭。

語言交流是居家過日子必須過的一關。張小良和覃亞去對方老家時,雙方父母都不會說普通話,隻能以當地方言交流。這時,雙方父母都會放慢語速,并加以手勢來輔助。盡管說的語句很普通,手勢也很簡單,但簡簡單單的話語,表達着父輩對兒女深深的愛。

其次是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覃亞習慣以米飯為主食,而張小良則以面食為主。考慮到兒媳婦的飲食習慣,張小良的母親在做飯時總是多做米飯,偶爾才做一次面食,這讓這位南方姑娘感受到家的溫暖。

兩位新人到西藏工作後,雙方的父母也都給予了支持和鼓勵。愛的語言、愛的行動、愛的溫暖,共同築起這個幸福家庭。

盡管相距遙遠,全家人不能時常團聚,但大家經常會在微信群裡通過照片、語音、視頻等來互相交流、問候,并分享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趣事。

“現在國家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在内地時似乎感受不那麼深刻,但是到西藏之後感受就非常強烈。我們慶幸趕上了這個美好的新時代!”如今,張小良和覃亞對未來在藏區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了信心。(責編:劉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