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國家“口頭禅”:新中國流行語的變遷軌迹

國家“口頭禅”:新中國流行語的變遷軌迹

時間:2024-10-22 09:02:38

流行語,一個國家的“口頭禅”。它們在大衆中口口相傳,承載着各個時代群體的集體記憶。它們像社會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經,潛入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肌理之中。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流行語經曆了哪些變化?其中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何在?弄清這些問題,對于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政治價值主導社會流行語

2016年國慶節期間,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駱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歲的姑媽。讓她驚訝的是,雖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詞,譬如“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而對“共産主義”的理解就說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一大二公”,對“個人修養”的看法就是要“狠鬥私字一閃念”等等這些“流行語”,老人更是記憶猶新。

如果給新中國60多年來的流行語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會發現這樣一個明顯的特點:以1979年為界,在此以前,社會流行語一般與政治相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有了自己的社會文化理想——共産主義,充滿了建設激情;但人們對共産主義的理解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駱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鼓足幹勁”“力争上遊”“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産主義”等流行語,都是當時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實反映。

當政治價值成為社會認可的本位價值後,其另一種表現形式——強調階級和階級鬥争的流行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蔓延。最明顯的表現是“階級鬥争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這樣的話成為人們的口頭禅。

身為60後的駱峰将這一時期的流行語特征歸納為:一緻的精神認同、口号式的統一的表述口徑和整齊劃一的話語格局。像強調社會的整體秩序和利益的“一切聽從黨召喚”“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強調社會主義道路的“甯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強調勤儉節約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些流行語都體現了當時的主導價值觀。

“持續不斷的運動帶來了政治詞語的爆炸式增加,讓這一時期的社會流行語充斥着某種鬥争性和反智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對記者表示,這些詞句基本來自最高領導層的政令和宣傳,它們被制作和傳播的目的,就是要成為流行語,具有清楚鮮明的目的性和與黨中央決策的高度一緻性。另外,這些流行語語義鮮明、表達清晰,具有高度的語義透明性,直接指稱那個特定時代的重要主題、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同時,從表達層面來看,沒有也不可能有诙諧戲谑的色彩。這些都是後來的流行語所不具備的特點。

改革開放至今:社會轉型迸發多元詞彙

1979年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僅帶來一場巨大的經濟體制變革,更帶來了人們思想和社會價值觀的巨大變化,流行語開始變得豐富。

“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報紙、廣播,都會講‘脫貧緻富’這4個字。”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對于上世紀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們對緻富重燃希望。“我的老家在江西農村,村裡要是出個萬元戶,那整個村都會感到光榮。”在那個時期,“萬元戶”不僅成為了衡量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标,更代表着當時人們的幸福指數。

這一時期,語言系統中的熱詞開始集中反映社會各領域新事物新觀念。像經濟領域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勤勞緻富”“萬元戶”“下海”“市場經濟”“下崗”;文化領域的“迪斯科”“搖滾”“春晚”“炒作”;教育領域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留學”“托福”;通信領域的“大哥大”“BP機”“電腦”“軟件”;金融領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美堂表示,這顯示人們關于利益、财富等方面的觀念開始變化,人們終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為榮,而且這是與國家整體的經濟體制改革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此外,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衆文化全面興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語開始借助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優勢上升為全國流行語。像北京流行語中的“大款兒”“大腕兒”“托兒”“沒戲”,港台流行語中的“老公”“老爸”“打工”“埋單”“炒鱿魚”“哇噻”等詞語廣為流傳。

進入21世紀後,互聯網的發展讓網絡流行語在中國的疊代速度日益加快。

“在我開始接觸網絡的聊天室時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輕舞飛揚’或是‘痞子蔡’。但是現在,你看誰還用‘MM’‘恐龍’這些當年的流行詞?”80後小夥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網絡公司任職。在他看來,網絡聊天室的興起可謂是網絡流行語的發端,“‘MM’‘886’‘大蝦’這些詞都是在網聊的時候産生的。”

随後,模仿成為網絡新詞的主要形成方式。“範跑跑”“躲貓貓”等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三字詞,“男默女淚”“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四字縮略詞逐漸流行,風靡至今。

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們城裡人真會玩”“主要看氣質”等,成為2015年度網絡流行用語。這已是中國連續第11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年與2017年的年底年初,更多的媒體和機構都在盤點和評選此類“流行語”,“供給側”“洪荒之力”“小目标”“葛優躺”等都有當選。

“全民造詞現象的确是新世紀以後流行語的一大轉型。”在唐正大看來,這些流行詞的出現充分體現和發揮了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特别是年輕人在語言文字創造過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種具有個體自我參照性的集體情緒。

流行語的“鏡子”作用:健全社會心态疏導系統

“流行語是社會發展的鏡子。”唐正大表示,從總的趨勢來看,流行語的逐漸豐富,是國力日漸強盛、改革開放紅利逐漸出現等因素在語言文字中的體現。換句話說,改革開放不隻是解放了生産力,還使人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創造力獲得空前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社會學家已經意識到流行語對于社會心态的折射作用。例如,“點贊”“給力”“正能量”反映公衆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狀态;“躲貓貓”代表公衆對獲知事件真相的迫切;“拼爹”反映大衆對社會不良現象的不滿;“人生是一張茶幾,上面放滿了杯具”則說出了一些新生代對人生的悲觀主義看法。

一些流行語所代表的負面心态也反映了人們參與公共讨論的能力不足和目前公共讨論的渠道不暢。有學者認為,流行語作為一定時期内大家共享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共同态度,應納入到社會心态的測量指标當中,以便及時了解人們對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熱點事件等的認知和态度。

同時,應當通過培養人們參與公共讨論的能力,開辟更多更暢通的參政議政渠道,讓人們的正式言說能夠發表出來,提升解決社會問題的效率和效果,這将有利于疏導目前一些人焦慮、不滿的負面社會心态,也就自然減少反映負面情緒的流行語。

流行語對漢語的意義何在呢?唐正大表示,流行語的産出量、新詞構詞方式、詞語内涵、所涉及的方面等包羅萬象。對于這些新詞新語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反思漢語更深層次的語音、詞彙、語法特點,更好地發揮漢語創造新文化的作用。

不過,駱峰同時提醒,一些粗鄙化、低俗化、反文化傾向的流行語,應受到嚴肅的文化批判。“這需要媒體應用的規範、教育領域的節制、出版行業的謹慎。隻有這樣才能避免這些流行語污染社會文化,保持漢語基本的規範與社會心态的健康。”駱峰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