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王守義:“十三香”的商業帝國

王守義:“十三香”的商業帝國

時間:2024-10-22 08:35:35

“小商品,大品牌”,在中國民族品牌界,老幹媽引領風騷,但它并非唯一。誕生于河南駐馬店的王守義“十三香”,也屬于同類型的企業:32年堅守于一個産業領域,打假零容忍,管理架構扁平化,産品精益求精,不融資、不上市,不貸款、不欠款,家族化運作。同樣,它的“土”,也能媲美老幹媽:土黃色撲克牌盒式包裝,創始人王守義人頭像,手寫體“十三香”字樣,市場售價3元左右……但就是這樣一件微利小商品,被塑造成了一個民族大品牌,成就了王守義十三香集團的企業傳奇。

探源“十三香”

“十三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這一年,祖居河南開封通許縣的王守義迫于生計,根據祖傳秘方,采用20多種純天然中藥材香料,配制出一種新的調味品,并取名為“十三香”。在通許縣附近的幾個集鎮上出售。當時,“十三香”每包售價僅1角錢,本小利薄,卻逐漸獲得老百姓的喜愛。

10年後,農村開始進行所謂的“割資本主義尾巴”,“十三香”的生産一度中斷。直到1984年,随子女到駐馬店定居的王守義在兒子王銀良的勸說下重拾舊業,以100元起家,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開創了未來調味品的新潮流。1999年9月,王守義十三香集團公司申請注冊了“十三香”商标。

從豫南的街道小巷到紅遍大江南北,探索“十三香”的成功軌迹,可歸納為三點:一是定義并開辟了一個新的産品領域;王守義父子申請注冊了“十三香”和“王守義十三香”商标之後,又先後申請了46項外觀專利,大力向市場推廣,完全成了一類産品領域的代名詞。這種做法不僅讓王守義“十三香”将市場上形形色色的“五香粉”“八大味”等産品排除在外,還形成了純天然調味品的發展潮流,其他産品難以與之抗衡。二是抓住廣告宣傳黃金期;在渠道為王的年代,王守義“十三香”以廣告的形式在消費者面前呈現,以此普及“十三香”的産品領域及特點,讓觀衆對其熟知。三是穆斯林教徒式的産品運作。王守義是位虔誠的穆斯林,極其看重産品品質和誠信。這些年,他一直堅持改進産品,融合國内各民族、各地區飲食的風味特色,使“十三香”的配方完成了專業調味的最終定型。在“十三香”的原料裡,其中花椒來自四川,白芷來自浙江,胡椒來自海南,山楂産于河南……一位供貨商透露,“廠家對提供的原料要求很苛刻,對供貨商采取‘分承包方評定制度’,每年考核評審,如不達标,就堅決取消供貨資格。”在集團内部,有一條自主開發的大型純天然調味品加工生産線,在生産中,采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質量管理和生産動态質量監控。

小商品的大賬本

王守義“十三香”一直流傳着一段外界琢磨不透的“神話”。自成立以來,企業從未向外借過一分錢,完全是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2015年,企業投資興建新型現代化廠房和引進設備,所需8億元資金也完全屬于自籌。這種“拽”實在讓人費解,因為從産品上看,1000克“十三香”調料利潤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裝,相當于每盒産生利潤僅為0.08元,它完全是靠着每盒隻有0.08元微利的調料産品在打拼;再從規模上來看,當時王守義“十三香”的總資産不到6億元,員工數量1200多人,占地隻有270多畝。但若了解到王守義“十三香”的銷售額、上繳稅收、利潤等财務指标,就會發現這家以小産品起家的企業,“隐藏”着一個大賬本:1998年集團成立時,注冊資金為8000萬元,銷售額為4億多元;2003年前後,銷售額為5億元;2008年,銷售額為7億元;2011年,銷售額、上繳稅收、利潤則分别達到了10.4億元、8002萬元、6923萬元;2014年,這些指标已增長為15億元、1.7億元和1.2億元,調料産量6萬多噸;2015年,銷售額為16億元,上繳稅收達2.6億元。可以看到,王守義“十三香”的産值或銷售額的年增長率都保持在10%以上,稅收和利潤增長率也達到20%以上。這種爆發式的逆市增長,緣于30餘年的發展。如今的王守義“十三香”已經發展成為以清真配方香辛料調味品生産、銷售為主業,同時兼營彩印、包裝材料等輔業的綜合性調味品企業。從最初專一經營王守義“十三香”這一單一香辛料,到如今涵蓋多種品類的系列調味品,王守義“十三香”正是憑借多品類發力的戰略,成功實現企業全面發展與業績的持續增長。

家族企業困局

“進了‘十三香’的門,就是一家人。”王守義“十三香”作為傳統家族企業,傳承和轉型是永遠都繞不過的難題。王守義管理時代,企業的重大決策靠的是他的威信與能力,不論在家庭還是在企業,王守義都是“大家長”。這種方式同樣延續到了王銀良主政時期,不過,王銀良并非一味傳承,他意識到家族企業裡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落後,先後進行了家族制改革。一個現實的情況是,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崛起的草根企業家們,在今天大多面臨轉型困境,而繼承者們多數無心涉足其中。王守義“十三香”同樣如此,第三代接班人之一王太白,雖仍兼着王守義“十三香”的董事,但幾年前已選擇到上海創業。原本他主張上市、進軍房地産,但二伯王銀良和父親王鐵良的斷然否決,讓他明白這個企業内部的“規矩”,并不容易被打破。當然,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價值傳承,畢竟作為新一代,老一輩的踏實經營與誠信做人值得學習。但事實上,作為少見的單一産業型企業,王守義“十三香”發展至今,王銀良并非未動過多元化發展的念頭。因為在企業發展曆史上,曾經有過一次深刻教訓:2009年,王銀良宣布進軍餐飲業,計劃在全國開500家豆撈店,推動調味品的銷售,實現餐飲和調味品的互動增長。僅僅兩個月時間,新開的豆撈店被迫關門,企業投入的幾百萬元打了水漂。自此後,王銀良就斷了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念頭。王銀良自有一套“處世哲學”。“不亂上項目,不亂上産品,不亂擴張,不要強求賺多少錢。按照企業的模式,一步一個台階。”隻是,随着産能過剩時代的到來,在劇烈的市場競争沖擊下,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互聯網+”變革浪潮的來襲,秉持保守經營原則的王守義“十三香”,能否在這種風暴眼中獨善其身,還将面臨諸多考驗。或許是意識到這一點,近幾年,王守義“十三香”開始呈現規模式擴張、産品高檔化、多樣化等方面都有所動作。總體上,仍然萬變不離其宗。不過,這或許就是它獨特的價值所在。樹動、風動還是心在動?這樣一個帶有禅意的哲學問題,這麼多年用在王守義“十三香”身上,最為合适不過。

王銀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