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應當怎樣正确認識人性中的欲望

我們應當怎樣正确認識人性中的欲望

時間:2024-10-22 07:47:29

人性因素中,欲望是最原始、最關鍵、最具潛力的部分。

人類欲望的原始意義就如中國古人造字時會意到的那樣,指人對自己看重的東西很想得到,就像饑餓時面對着“谷”一樣;對自己已經獲得的東西還覺得不夠多,總感到“欠缺”。這樣的感覺反映在心理上,就顯示出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态——“欲望”。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欲望的解釋是:指人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欲望是個大範圍、多層面的問題。欲望的發展曆程是怎樣的?欲望是怎樣産生的?我們應當怎樣正确認識欲望?探讨這些問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欲望的演進與社會的發展

人是萬物之靈。這靈,首先就靈在欲望的産生和發展能超出地球上其他所有的動物,而且還能在不斷征服異類動物欲望的同時,逐步豐富自己的欲望内容,不斷改進滿足欲望的方法,連續創造出有利于欲望實施的條件。

因為人類從一開始就是為欲望而勞動的,所以大家都信服恩格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論斷的科學性。勞動中的欲望和欲望中的勞動,促進了人類發展的三大飛躍——制造工具、學會了使用火、制定了分節語言。其中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類實施并滿足了一種支配自然力的欲望,從而把人從動物界分離出來。沒有欲望,便沒有人類的活力和發展,這是個永恒的真理。

原始人群欲望上最主要的特征是單純粗樸、群體生存意識強,大家欲而互動、望而不争,在順其自然的同時也挑戰環境、不斷創新。

在以維持生命存在和種族延續為主要生活意義的氏族社會中,當勞動創造了剩餘産品的時候,人類的欲望便開始産生自私。久而久之,就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私有财富在氏族制度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于是,人類便開始進入階級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一般要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産主義社會這樣幾個主要階段。其中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性十分明顯。

階級社會中,人與人的欲望存在着多方面的差異,尤其是欲望上的滿足很不平等。而為了欲望的滿足,正常人都會把擁有相關的資源或條件看成是頭等大事。

一開始進入階級社會,生産力還很不發達,人類的生活資料主要靠人力去獲取。因此,人類社會便分化為以霸占人力為手段來滿足自我欲望的奴隸主和被奴隸主支配并壓榨勞動力乃至控制整個人身自由的奴隸這樣兩個對立的階級。

奴隸為活命或回避痛苦而勞作,奴隸主為無休止的享樂和攀比而占有。這便是奴隸社會兩種最主要的欲望實施模式。随着生産力的漸漸發展,奴隸主多方面放縱的欲望與奴隸們強力追求生存和自由的欲望,形成了越來越強烈的對抗。最終,奴隸制被推翻了。

恩格斯說:“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産和再生産。”在奴隸的勞動力獲得了解放之後,土地的所有權成了統治階級滿足自我欲望的新載體;沒有赢得土地所有權的人隻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維持生計,隻不過在人身自由上他們比過去的奴隸稍好些。這就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欲望實施的概況。

封建社會中,帝王将相皆為土地的所有權而熙攘,才子佳人都随土地的利益走向而表現,普通百姓隻能為土地上的收獲而勞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因為都想從土地上得到盡可能多的實惠而産生隔閡、形成對立。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毛澤東的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之所以頻繁更換統治者的根本原因。換來換去,最終瓦解封建制度的是以手工業和商業的壯大為誘導的生産力的發展。這種發展讓資本成了人們滿足欲望的新媒介、新載體。

資本是指用來生産或經營以求牟利的生産資料和貨币。相對于欲望而言,它是牟取利益的憑借。在迷信和追求資本的過程中,強勢者尤其是狂妄者,總給被他們征服着的人和所利用着的資源、環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與破壞;弱勢者特别是殖民地的苦難民衆,卻常常因受壓迫和剝削而隻能壓抑自己的正當欲望。殘酷的現實面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産黨宣言》就像神聖的火炬,點燃了人類正義的火海。資産階級衆多的邪欲惡念被火海所焚毀,廣大勞動者開辟欲望新前景的熱情在火海中煥發,社會上理性的光芒也因火海的映襯而更加魅力無窮。

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産階級欲望的上瘾與發狂給全社會造成了多方面的災難和恐怖,而廣大勞動者在保護自己、抗擊邪惡的奮起中所閃現出來的智慧與勇敢卻為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類的物質文明創造了衆多的奇迹。社會物質文明所呼喚并孕育出來的精神力量,令資産階級狂妄、貪婪等方面的欲望要麼被迫收斂,要麼自取滅亡。

高度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能淡化人們對資本的迷戀欲,更會制服人們對資本的貪婪、擴張、壟斷欲。代替資本而作為人們欲望載體和實施媒介的,是全社會對人性祥和的追求以及對整個生存環境的熱愛。這種追求與熱愛所派生出來的,是社會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實施效果的日益見好。

“分粥效應”告訴我們,在物質條件可以讓人們對滿足自我欲望的方法進行選擇的時候,其行為的公正和關系的和諧取決于管理制度的合情合理。

制度的合情合理,特别是其實施效果的令人滿意,是讓社會達成和諧的前提。這方面情況的開始,便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到來。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性的文明化境界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社會為公民的欲望而欲望,公民因社會的理性而理性,全社會的情感都因為制度的切實與美好而清如甘泉、和若春風。

雖然人類社會的發展史遠遠不就是一部簡單的欲望發展史,但人類欲望的實施過程卻确實吻合着整個人類曆史演進的軌迹。因此,我們對人性中的欲望進行了解是很有意義的。

人為什麼會有欲望

人人都有欲望,這是個鐵的事實。之所以這樣,那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決定的。

首先,欲望的存在是人類最突出的生理特征,是生命活力的顯示,也是生命的一種本能。比如,嬰兒一生下來就哭,這種哭就屬于人性中的一種欲望顯示。其道理,一是由于從溫暖熟悉的母胎内一下子來到外面的世界便會感到有多種不适,所以就用哭表達自己的不滿以及實現與新環境的适應。這是生命機體的一種需要。二是由于出生前一直生活在羊水裡,呼吸主要靠母親血液中所含的氧氣,而且那時的嗓子是閉合的;胎兒離開羊水後,必須用肺呼吸,靠“哭”才能打開呼吸道,才能繼續呼吸,心髒才能繼續跳動。這種哭是生命的一種本能性沖動,是欲望的開始。沒有人性中的欲望,就談不上有人的生命活力,更談不上有人的成長和成熟。欲望是生命力的源泉。

其次,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當生命的活動能力開始與記憶産生聯系時,欲望也就針對其“誘因”(主觀意識或客觀實際中的存在)而形成。也就是說,當客觀事物在頭腦中引起反應時,人就會對具體的事物産生需要或不需要的感覺。感覺的深入,就會讓人産生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的确定,也就表示着欲望在生命運動中的完整——有具體的對象或目标。至此,我們可以說,有生命的存在就會有欲望的産生。生命在于運動,而欲望是展開運動的原動力。叔本華說:“人們的全部籌劃與設計都是受肉體享樂和物質福利的欲望而制定的。”此話的用意也是從心理上強調欲望的主觀性。

第三,人之所以有欲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人的社會性具體表現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過去、與當下、與未來等,都有着密切的聯系。大家知道:人總有一種孤獨感,它是人類進化的動力;孤獨感帶來的心理與生理折磨,驅使着人們尋找同伴,形成社會群體;社會結構中的所有分工協作都是這種行為促成的。這進一步證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确實是個真理。我們由此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由孤獨感而引發的社會性,可以讓欲望中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達成某種程度上的統一;社會性方便并助長着人們的欲望産生與實施,令欲望在占有、比較、競争這三種表現形式中活躍不止。因此,社會性是決定人類欲望産生和發展的最主要原因。

由此延伸,我們發現,人類欲望的産生和發展與所有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變化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方面的情況就與人們日常生活中“觀海則情溢于海,看山則情滿于山”的情感生發、更易現象相類似。再說,人類的好奇心與征服感都很強,所以凡是與人類生活有關的東西都會有令人産生欲望的可能。

欲望并不完全是洪水猛獸

人類社會中,欲望曆來就是我有、你有、大家有,或稱此有、彼有、到處有的東西。即使在語言工具書裡,對“欲望”這個詞也沒有賦予其褒貶色彩,很明顯,“欲望”是個中性詞。然而,有點遺憾的是,曆史和現實中,總有人把欲望的含義偏向于男女私情或某種類似洪水猛獸的意思上,這導緻很多人都“不敢”、或總是“糊塗”地面對着人性中的欲望。“不敢”,一是怕妨礙自身利益,二是怕冒犯他人權利;“糊塗”,要麼主觀情感意識太重,要麼客觀理性氛圍欠佳。

今天,我們正處在中國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的新時代,我們中華女兒應該以實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理解人性,尤其是人性中的欲望。這樣,才更有利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利于形成齊心協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良好格局。

其實,古今中外許多有識之士,對人類欲望都做過深入探究,結合對曆史和現實的考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析和總結過欲望的變化規律及本質。這些探究,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人性中的欲望在利與害、優與劣、善與惡、強與弱、大與小等各種矛盾中都是對立統一的:欲望的特點有些像水,但絕不是時時都像那濁浪翻滾、泛濫成災的洪水;欲望的品性有些像獸,但也并不是處處都像那野性十足、窮兇極惡的猛獸;欲望有好也有壞,而且能好也能壞;欲望的質量,有基于人的天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還是取決于人們所在的環境及所受的教育。

馬斯洛指出:“文化上的差異造成欲望結構和實施上的不同。”松下幸之助強調:“欲望是生命力的流露,它可以使人類興旺,也可以毀滅一切。”這些論述都是在提醒大家:人的欲望沒有絕對的優劣善惡,環境、教育、社會管理制度等,都是決定欲望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的偉大,包括他敢于正确面對人性中的欲望實際。透過這個實際,我們或許可以說:人的欲望是好是壞,往往肇基于“飲食男女”方面的意識和态度;而這方面的意識、态度,不就是環境、教育、社會管理制度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嗎?

是的,決定人們欲望品質好壞及其價值高低的是“欲商”。欲商是人的綜合性能力指數。它的主要特點是以理商為靈魂、智商為資源、情商為先導,在解決“人怎樣活着”這個實際問題時,注重将欲望善化為理想,再把理想變為現實。

“上下同欲者勝。”隻要我們對欲望有了正确的認識,追求欲望的正當合理,并将正當合理的欲望打造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崇高理想和高貴情懷,我們就一定能夠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就一定能夠上下同心、和衷共濟,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共同奮鬥!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