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知者歲月”:習近平的“青春之歌”

“知者歲月”:習近平的“青春之歌”

時間:2024-10-22 06:05:20

1969年至197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土高原,度過了7載青春歲月。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自2016年11月起,刊發系列報道《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系列報道以對談訪談的形式,采訪了7名梁家河村民、7名趙家河村民、4名跟習近平一起下鄉的北京知青、當年曾采訪過習近平的中國作協會員谷溪。19名受訪者講述了跟知青習近平相處的故事,還回顧了習近平與作家路遙交往的場景。

這19名受訪者與作家路遙,在黃土高原上陪伴習近平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可以說是習近平青少年時期的20個小夥伴。

“黑子”:“他一有機會就要跟我‘切磋’摔跤”梁家河村人王憲平(小名“黑子”)是當年的返鄉知青,比習近平大三歲,有一次和習近平摔跤,一下就把習近平摔倒在地上。“近平雖然輸了,但他這個人很倔強,就是不服我,還要和我比試。以後我們又較量過多次,他也沒能赢我,但他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一有機會就要跟我‘切磋切磋’。”

2009年11月13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到延安考察,把幾個比較要好的朋友請到了延安,王憲平是其中之一。

王憲平回憶,習近平提到了當年的摔跤經曆:“黑子,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記不記得當年在村裡勞動,咱們在寨子溝裡打壩,我總是和你摔跤,我每次都摔不過你,但就是不服你。那個時候真開心啊。”王憲平說:“近平,這事你都沒有忘,我更忘不了。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但我比你大幾歲,你摔不過我很正常啊。不過,我當年要是知道你現在能當這麼大的官,我就不敢把你摔地上了!”習近平哈哈大笑:“你看你這是啥話!”“随娃”:“他當年搞這些副業,很容易被扣帽子”

1975年10月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後,石春陽(小名“随娃”)接任村黨支部書記。他現任大梁家河黨總支書記。

石春陽回憶,習近平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時,做了很多事情,辦沼氣、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等等。“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國家以糧為綱,一切以糧食生産為中心,近平搞這些副業,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近平對政策方面把握得很嚴謹。”石春陽說,“鐵業社給村裡人打農具、修農具是不盈利的,完全免費。給縣上供貨,是近平親自去跑的。我們梁家河村黨支部與縣農副産品公司公對公,沒有問題。代銷點也是非營利性質的,近平先跟供銷社賒賬,把東西‘批發’回來,原價賣給社員,一分錢都不賺。”

2009年,習近平跟幾名梁家河村民在延安的會面,石春陽也參加了。他準備了稿子,剛念了個開頭“尊敬的習近平副主席……”,就被習近平打斷:“随娃,你咋也這麼稱呼我呢?”石春陽說:“我一看,給近平念一遍稿子,走這形式,确實沒啥意思,就把稿子撂下了。”梁玉明:“為通電、辦學,找過近平幫忙”

習近平插隊時,梁玉明擔任梁家河村支書,是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

梁玉明說,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他曾兩次找習近平幫忙。一次是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時,“老朋友見面特别親切,一點兒都不生分。但是我那次找他,不是為了叙舊,而是因為我們村子裡一直沒有通電,想讓他幫忙找找關系,看能不能給解決了。近平表示,離得這麼遠,可能不好解決。”梁玉明以為事情辦不成了。“沒想到,近平後來立即和我們縣當時的書記聯系上了,給他寫了信,向他反映了這個情況,希望他能重視解決。後來,縣委書記給我們批了20萬元,不僅我們梁家河通了電,一條溝的五個村都通了電。”第二次是習近平在福建省委工作時。“那次是村裡辦學校的事。我說我們想辦學校,沒錢。後來,近平通過朋友關系,多方協調,聯系了一個慈善機構,出資給我們村裡辦了一所學校。”

梁玉明說,他到福建去的那一次,有個職位很高的幹部被判刑了,他問習近平是怎麼回事。“近平說:‘是因為貪污腐敗。’我說:‘近平,你可千萬不敢有這種想法。’近平笑了笑說:‘你放心吧,我可不是那号人,我肯定不是那号人!’”

7位趙家河村民:“他開會講得可有意思了”

1973年3月,延川縣委抽調習近平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駐點。習近平在趙家河工作了8個月。7位受訪村民高小梅、武剛文、聶瑞蘭、趙福有、趙秀全、趙勳功、趙勝利,講述了跟習近平打交道的幾件小事。

習近平來到趙家河的第一頓飯,是在聶瑞蘭家吃的。吃完,習近平掏出糧票和錢,聶瑞蘭不肯要,因為給知青做“派飯”,也能掙工分。習近平離開後她才發現,碗底下壓了一斤二兩糧票和三毛錢。

武剛文曾經當過生産隊長,後來因為不讓開荒,跟縣委書記吵了一架,之後再也不肯當生産隊長。習近平來到趙家河後,很快就找到他,讓他出山。武剛文說,盡管他脾氣倔,習近平卻有的是耐心,“他一次次找我談,讓我多為集體考慮,要用自己的能力給全生産隊的人做貢獻。他還問我:‘你聽不聽黨的話?不聽黨的話,說明你覺悟不夠高,我就給你辦學習班。’前前後後,近平一共找我談了十多次,最後終于把我說動了。”

趙勳功、趙勝利等村民回憶,當年村幹部組織社員開會,大家都不好好聽,底下拉話的拉話,納鞋底的納鞋底,瞌睡的瞌睡。可習近平到趙家河後,一聽說他要開會,大家都趕緊過去。“因為啥?因為他講得可有意思了,特别實在。我們很佩服他,對他說:‘近平,你這個腦瓜子,真是了不得!’”他們至今記得,當年習近平給他們講過“水門事件”,還講過電影《三笑》。“我們聽得聚精會神,如癡如醉。有的社員手裡夾着一支香煙都忘了吸,突然感覺到燙手了才連忙扔掉。”

戴明:“近平和我們一起唱《山楂樹》”

戴明曾是北京市海澱區西頤中學學生,1969年跟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住同一孔窯洞。1970年招工離開梁家河,曾做過教師、科技副縣長、西安地質學院産業處處長,在長安大學公安處副處長任上退休。

戴明回憶,當年生活條件艱苦,洗澡也比較困難,因為不怎麼會挑水,曾經穿着遊泳褲,一起到溝裡的水井旁邊洗澡,“當時村裡人笑話我們,說大小夥子還光腚,以後我們就再不好意思那麼洗了。”

有一次,他們還曾幫助鄰村一個不會唱歌的男知青隊,跟女知青隊“對唱”。“近平平時不怎麼唱歌,但是那天也和我們一起唱,他嗓門也挺大。我們上來就唱了一首《山楂樹》,把對面的女生給鎮住了。她們奇怪,這些男生怎麼突然變厲害了?”

還有一件事令戴明印象深刻。當年,他們6名知青經常吃不飽肚子,晚上躺在炕上就聊吃的,越聊越餓。不過到了春節,生産隊為了慰問他們知青,弄了幾桌好吃的,并且讓全村人都來吃。可正月十五過完了,整個村子裡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我們當時還奇怪,人都哪裡去了?很快,我們就知道了:大部分人都出去要飯了,從這裡走到銅川、西安,沿路乞讨。”“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後,非常震驚,心裡也很不是滋味。梁家河的老鄉,自己肚子都吃不飽,甚至還出去要飯,卻沒有虧待我們知青。”

王燕生:“對那時的近平來說,實在太艱難了”

王燕生當年是北京市人大附中學生,1969年也跟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住同一孔窯洞。當年底他參軍入伍,複員後曾在工廠和科研單位工作。1993年出國留學。2011年退休前在外企任職。

王燕生稱,1970年召開九屆二中全會期間,幾個知青都在窯洞裡聽收音機,當廣播裡宣讀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名單的時候,“近平在特别認真地聽,結果名單裡面沒有出現他的父親習仲勳的名字。當時,近平雖然沒說什麼,但我能感覺到他的情緒是比較失落的。”

“他這個人比較堅強,不會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或者傾訴自己的苦悶,但是我們能理解他的心情:敬愛的父親已經受到了九年的迫害,至今仍命運未蔔;母親也過着受審查、挨批鬥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們的頭上還戴着‘黑幫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個家庭四分五裂……這些,對于他,一個17歲的男孩造成多麼沉重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1969年至1971年,同來的知青相繼返城,可習仲勳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解決,“他的家庭受到的沖擊太大了。要尋找一條從梁家河走出去的路,對那時的近平來說,實在是太艱難了。”

曹谷溪:“獎勵一輛摩托車,隻有近平不高興”

曹谷溪筆名谷溪,中國作協會員,曾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山花》文學報和《延安文學》主編、路遙文學院院長。1975年曾采訪習近平,寫成延川縣大辦沼氣的通訊《取火記》。

曹谷溪回憶,剛插隊時,由于受其父親“問題”的牽連,習近平的工作熱情最初并未得到支持和肯定,甚至還受到漠視和懷疑。一次他到下驿村去看一個朋友,有人給知青組長石煥南反映:他是不是來搞什麼“串聯”?

“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别人做事從‘零’開始,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曹谷溪說,盡管如此,習近平仍舊幹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記得,當年,北京曾給延川縣一輛130工具車,一台三輪摩托車。縣上決定把摩托車獎給時任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習近平。“消息傳來,大家都很高興,唯有習近平不高興。他說:‘這個摩托車對咱有啥用!拉不了多少東西,又不能下地幹農活,難道我天天開着它去兜風嗎?’他當即就委托梁家河的老支書梁玉明,到延安農機公司把這輛三輪摩托換成手扶拖拉機等農機具。”

路遙:“他比我小四歲,知識面比我廣得多”

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與上海代表曹可凡聊起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全國熱播時說:“我和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路遙和谷溪辦《山花》的時候,還隻寫詩歌,不寫小說。”

曹谷溪講述了當年習近平與路遙交往的故事。當年,路遙是“農村通訊員學習班”的學員,長期脫産學習,和曹谷溪一起寫通訊,辦《山花》。《山花》當時有一個骨幹作者——陶海粟,原是清華附中的高材生,和習近平是來往很多的朋友。習近平每每進城辦事,必然到陶海粟那兒落腳。

曹谷溪說,土生土長的路遙,一直渴望走向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以實現自己幹一番大事業的理想,着魔似的讓京都文化與鄉土文化在自己的心中融彙與碰撞。因此,隻要習近平一來,他總是主動去找他交談,有時竟徹夜長談。兩人交談的範圍很廣,談農村,談城市,談社會,談時政……他倆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談。路遙驚歎:“他年齡比我小四歲,知識面比我廣得多,志氣比我高得多。”

其他幾位小夥伴

其他小夥伴還有梁家河村民武晖、張衛龐、劉金蓮、呂侯生,一起下鄉的北京知青趙華安、張春富。

武晖至今記得,習近平跟他聊過當時的想法:“我為什麼就不能在梁家河紮根呢?我為什麼就不能留在這裡為老百姓幹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這次談話後,村裡有一些招工的名額,習近平都沒有報名。

趙華安回憶,在窯洞裡,習近平在炕桌上、炕沿上寫字。天氣暖和了,就搬一塊石頭,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他寫字的姿勢挺有意思,把紙斜着放,手也順着紙的角度,斜着寫字。後來我也試過一次那樣寫字,感覺是比較順手。近平寫字很規矩,一筆一畫地寫,每一個字都整整齊齊,清清楚楚。”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