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供求錯位 結構失衡

供求錯位 結構失衡

時間:2024-10-21 09:24:59

數據好看,輿論卻連年呼喊“史上最難就業季”,年年就業年年難。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哪裡?

讓大學生精準就業

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時說,2017年,将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态的支持。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曆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

精準就業就是要引入成熟的專業測評技術,對求職畢業生進行職業能力測評,建設“畢業生測評簡曆庫”,通過大數據智能匹配系統,為供求雙方精準推送人崗匹配度高達70%以上的崗位(簡曆)信息,促進線上智能匹配對接和線下精準高效就業。

“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曆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起大學生就業這個話題。政府工作報告回顧2016年工作時提及,“就業增長超出預期。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再創新高”。

日前,麥可思研究院所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表明,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7%,與2014屆的92.1%和2013屆的91.4%基本持平。

數據好看,輿論卻連年呼喊“史上最難就業季”,年年就業年年難。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哪裡?

結構性矛盾導緻供求錯位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何文明認為,大學畢業生要謀一份職業并不難,難就難在是不是自己中意的職業。他說,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還是結構性難。

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主要是由于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大學本科四年、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三年的教育周期,導緻學校專業設置決定專業人才的産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産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周期有較大的關聯。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是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舊的職業被淘汰,新生的職業需要補充人才,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培養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後變成了滞銷專業,供求錯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文明說,結構性難還表現在不同專業有差異,譬如有些文科類專業相較工科類專業就業難,原因是對口崗位相對少些。

高校培養模式失衡造成人才結構性過剩

有調查顯示,中小企業選人用人基本是缺什麼人找什麼人,通過這種救火的方式來進行短期發展。這種現象反過來又造成了各大院校的培養模式變成了企業缺什麼人就培養什麼人,從而造成了同一個崗位人才過多,導緻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

何文明認為,現在大學專業設置總體是好的,但也有些專業設置确實缺乏需求調研和前膽性,造成人才培養結構性過剩。“此外還有一個人才培養層次的定位問題。比如,按理來說,本來應用型人需求大,但很多本科院校,不論一本、二本還是三本,都按學術型人才要求培養,造成有些學生畢業時既達不到學術型要求,又不具備應用型能力,大學畢業就待業。”他這樣告訴記者。

不過,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等于職業培訓,隻培養一技之長。何文明表示,本科應用型應該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不但知道怎樣做,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此外怎麼做會更好。隻有掌握了一定理論,才能獲得工作能力的遷移。“理論性、實踐性應該是應用型本科的重要特征。隻重理論,就會陷入研究型、學術型培養模式,隻重實踐性就會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翻版。”

中國就業促進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則認為,生産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永遠是最活躍的,高校教育是追不上其腳步的。大學生需要在學校裡獲得的不是某一種已知的知識,而是通過捕捉和獲取迅速發展變革的科學技術,掌握對新事物觀察和學習的方法,獲取一種具有前瞻性的、可遷移的、靈活應變的能力。如何提高掌握新知識、探索新領域的敏銳度,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跟随技術發展進行自我學習和提高,乃至不斷培養提高創新創造能力顯然更重要。

就業難,難在準确自我認知和定位

何文明認為,除了客觀原因,大學畢業生自身也存在問題,大學生就業的心理預期與現實之間有差距,即高不成低不就。

陳宇則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持樂觀态度。“就業難與不難不是絕對的,關鍵是看自己。”他表示,“我們現在對于就業的概念判定還比較簡單,和一個勞動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才算就業。随着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越來越強,社會活動平台和工作平台越來越便利,将來工作的形式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可能就不再以簽約作為就業标準了。”

在陳宇看來,大學畢業生在中國青年就業群體中屬于最強勢的群體,對就業期望值比較高,心理預期與實際的落差是造成一系列就業難題的一個主要因素。

大部分人從小學到大學,一路是從家門進校門,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畢業生對職場中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存在偏差。很多大學生畢業後,理所應當認為工作就該收入高、待遇好。不願意去基層就業,導緻熱門崗位競争激烈,而越需要人的基層崗位越是沒人願意去。

陳宇強調,大學生在進入職場的過程中有兩條要特别注意:第一是要和實際結合,在工作中認識社會、了解職場,放低身段,調整心态,真正走到基層工作崗位,了解職場尺度中的自己;第二,在熟悉了工作情況和所屬專業領域後,一定要高度重視發展變化,敏銳捕捉新信息和新技術,迅速熟悉、掌握新事物。

“工作是雙向選擇,人家觀察你,你也可以觀察人家。”他建議不妨先就業後擇業,先到職場上“混”一下,多經曆多看看,逐步找到最理想的工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