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鄒麗萍:以花開記流年

鄒麗萍:以花開記流年

時間:2024-10-21 07:29:13

以花開記流年——那些生命和我共同走過的時光,一個40年兒科醫生的心聲。

圖/鄒麗萍出診一、患兒成就了生命底色

5月的一個星期四,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十層兒科診室内,兒科醫生鄒麗萍在觀看一個患者家屬提供的手機視頻時不太順利,來自山東的段先生(化名)展示着自己5歲男孩清晨癫痫發作的視頻,沒開燈的室内隐約聽到孩子的呻吟聲,光線太暗,患者牙關咬緊、渾身僵硬,抽動的症狀看得不很清晰。

這是鄒麗萍每日的工作日常。

這位中國小兒癫痫界的專家,十年前從兒童醫院離開,加入301醫院,帶動301醫院成為全軍兒科醫學中心和北京市兒科醫生住院醫師培訓基地,伴随她在世界小兒癫痫界的影響不斷擴大,來自中國各地的兒童疑難雜症的患者家屬越來越多。

年近60,一頭利落的短發、眼鏡後面的眼睛略帶笑意,裹着白大褂坐在桌前,手裡習慣拿着一支筆,一邊與患者交流,一邊飛快記錄。桌子下面一溜的玩具和糖果,時而溫和地與孩子們互動,看起來更像個幼兒園園長。

與其他兒科診室有些不同:來這裡看病的孩子,不哭不鬧,六七歲的兒童大多坐在嬰兒車裡被推進診室,三四歲的孩子有的口角抽動、頭向後仰,不能正常行走、反應遲緩……更多的是成人,他們來自北京之外的全國各地,無法帶孩子來,大多帶來了各類CT圖、腦電圖、孩子病發時的視頻錄像,視頻中的患者兩眼緊閉或半睜,牙關緊閉、口角抽動,持續十幾秒鐘到數分鐘……更嚴重的休克病人,需要家長撬開嘴巴,防止嘴裡的垢污堵塞喉管——這裡是兒科中的兒科。

《以花開記流年——那些生命和我共同走過的時光》,在2017出版的鄒麗萍2016年治療彙總的《嬰兒癫痫症性痙攣》一書中,鄒麗萍記錄着那些花一樣的孩子,她經曆着他們生病,然後康複,然後綻放——這些構成了鄒麗萍自己的成長。

37歲的患者家屬軍人魯先生形容,孩子月月(化名)的成長,如果沒有遇到鄒麗萍,恐怕要改寫。

2014年正月初八,這一天成了魯先生全家的記憶,在經曆了一天27次抽風發作近一個月後,月月的病情在這一天達到高峰,4歲的孩子24小時内三次進出ICU,徘徊在死亡邊緣,魯先生和父母在醫院的走廊裡沉默,已經沒有任何語言表達那種無助,甚至想到了放棄。

鄒麗萍的一個學生在走廊遇到他們,說這病得找鄒麗萍主任看。當時對這個名字沒有任何印象的魯先生挂了鄒麗萍的号,“奇迹,絕對是奇迹”,4年後的今天回憶起來,魯先生還是很歎服,住了20天醫院的月月,癫痫僅僅發作了2次,至今再沒有發作,現在孩子上二年級了,隔一段時間就要來看看“眼鏡奶奶”。

中國兒科醫生的譜系裡,近40年臨床的鄒麗萍成長頗為傳奇:78級兒科系專業畢業,成長在中國最頂級兒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25年後在最輝煌的時刻,選擇離開走入解放軍總醫院,背後的原因竟然是為忠孝兩全;在培養了數千名醫學博士、臨床醫生時,她更認可,醫術可以學習,溫度需要培養;她是患兒眼中慈祥的“眼鏡奶奶”,也是中國小兒癫痫醫學史上,最年輕的記錄者;遇到她的病患,來時有底,走時有方向。

中午12點結束看診,半小時匆匆吃完飯,她的博士生劉麗英已經在門口等候,鄒麗萍有半個小時可以給她指導周五即将進行的博士答辯,後者之前師從鄒麗萍讀研究生,為了繼續讀鄒麗萍的博士,辭去了在兒童醫院的高薪工作。

“老師是工作超人,有很多社會兼職,但她最喜歡的還是看病人。”劉麗英印象中,鄒麗萍總是說累了一天,看到一個病人比以前有進步,一下子就高興了,立馬就有精神頭了。一開始工作就遇到這樣熱愛臨床的老師,劉麗英稱自己什麼難受不舒服,一上班立馬感覺不出來了。她跟鄒麗萍紮紮實實地學習了五年臨床。

在民間較推崇的好大夫網站,“2017年度好大夫”綜合獎揭曉,鄒麗萍再度榮獲兒科排行第一名,給這位40年臨床經驗的老大夫帶來的鼓勵,遠遠超出學術界的評比,推薦熱度5.0的鄒麗萍個人網站,療效和态度指數分别為99%和100%,電話咨詢滾動屏幕顯示,幾乎每小時都會有新的病情問詢閃爍。圖/鄒麗萍給研究生講解兒童發育進程二、我是兒童醫院的孩子

如果說,患兒成就了鄒麗萍生命的底色,那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在鄒麗萍的成長譜系裡,是家園,是燈塔:鄒麗萍18歲的青春在這裡花開,她是兒童醫院的孩子。一個18歲女孩的價值觀在這裡生根發芽,老一輩的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内科創始人吳滬生教授就是她的榜樣。

1983年,鄒麗萍從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畢業。

上世紀80年代的兒童醫院與現在不同,住院病人的吃喝拉撒都由醫院負責,沒有陪床制度、沒有護工,18歲的鄒麗萍實習期間,第一課就是學着抱嬰兒,這一抱,就是40年。

時任兒童醫院内科的主任醫師、現年80歲的鄧文碧,當年主管急診室,對這位實習生的表現,印象深刻。在鄧文碧主管的病房實習了2周,鄒麗萍表現出來的活學活用令其驚訝,當時一個腎病合并急性腹瀉的病人,來就診時腹瀉并不嚴重,病情發展很快,當班大夫積極搶救未能挽救孩子生命。鄧文碧後來找到一篇腎病合并低血容量休克的文獻,及時找來組織大家學習,不幾天在鄒麗萍值大夜班的時候來了一個同樣腎病合并腹瀉的病人,比第一個病人重,但鄒麗萍及時正确的處理病人很快轉危為安。

奉獻精神,是後來鄒麗萍對自己學生基本要求之一。上世紀80年代的兒童醫院兒科大夫根本不計較時間報酬,自己主管的病人都親自喂飯喂奶,檢查病人時都會同時給病兒換上棉布尿墊,孩子的大便也是醫生處理,病房冷了給孩子配暖水袋,用搪瓷缸子做的奶水控溫杯……雖然現在看來那麼簡陋的器物,流露着醫生對患兒的濃濃關愛之情。

1996年,兒童醫院公派鄒麗萍去瑞典留學,她選擇了從體育醫學專業改成神經内科專業,這意味着她将拿不到一分錢經費。一位華僑提供了住宿,鄒麗萍在客廳地闆上睡了三個月,這三個月,鄒麗萍沉浸在閱讀相關的文獻,奔走動物房和實驗室,用最短的時間寫出了第一篇論文。她用三年半時間,完成了别人五六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

2007年年底,鄒麗萍選擇了離開工作25年的兒童醫院。

今天的兒童醫院,很多人依然記得,當年,唯一沒有副職經曆直接跳任正職的科室主任,身兼神經内科與康複中心和心理科三科室主任的鄒麗萍,在所有人看來,她在最輝煌的時期,選擇離開。

“兒科醫院是娘家,301醫院是我的婆家,”十年後,說起當時的初衷,鄒麗萍毫無隐瞞,坦言自己到301醫院來是有私心的,“我希望忠孝兩全,能夠多照顧父母”。鄒麗萍出生在一個軍人之家,多年的工作沒時間陪父母,一直希望能兼顧照顧父母。剛好這一年,301醫院首次向全國招聘11個科室主任,父親快90歲了,選擇301醫院,至少讓父母在看病時能看到自己的女兒,更安心。

從1978年跨入醫科大學至今40年,那些陪着鄒麗萍一路走來的兒童們,見證了鄒麗萍的溫暖。很多患者已經結婚生子,人生的軌迹,無數次地更新,然而,這位“神仙奶奶”,依然獨守三尺診桌,伴随一個個生命的綻放。

三、他們讓我的愛延續

在北京鬧市區的301醫院,溫馨而淡雅的暖色調構成了兒科内科病區的空間,與整個醫院病區不同,一進門的兒童滑梯,病房内、走廊牆壁随處可見的卡通貼畫,這是一個小小的童話家園。

“讓醫院有家的感覺。”門診的裝飾畫設計全部出自鄒麗萍之手,這位有着溫暖家庭的女人,試圖将自身感受到的溫暖傳遞給每個到來的病患。

主任醫師鄒麗萍在一個1歲男孩的病房停留了很久,男孩是少有的XYY染色體患者,抽風很厲害。鄒麗萍更多的工作是安慰母親,面對現實振作起來,因為孩子還需要喝奶,媽媽自己要健康愉快起來,和醫生一起努力。

在兒科醫生告急的今天,這個78級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高材生,40年來一直留戀這一崗位的溫度,以自己的堅守,诠釋着一代人對兒科的熱愛。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八點,鄒麗萍會準時收到多年前搶救會診的一位患者母親的問候短信,現在,更多的是上百條微信的問候,這讓鄒麗萍很感動,也感覺時刻與患者距離很近。

鄒麗萍不太關注患者的評價,她非常介意和患者的距離,這種介意,讓她走向互聯網,“‘好大夫’就特别好,我隻要打開網絡,24小時都可以關注病人,這就是離不開。”。

2015年底第一次在好大夫網站“試水”,兩周後她在網上發布了給患者家屬的第一封信《新年祝福獻給信任我的家長們》:我知道你們熬了幾天大半夜來挂上号,或者輾轉從号販子手中高價買号……;更知道我門診外帶着有病的孩子等一天的困難……老病人複診提前1~2周告訴我,我為你們留号。如果号滿我會安排其他時間。新病人請先電話咨詢,我确定可以幫助您的孩子時,您再起身到北京,我會為您留号。

她在網上預約治療過一個疑似癫痫的孩子,母親的前兩個孩子都查不出病因,“眼睜睜絕望地看着孩子離去,第三個孩子被鄒麗萍診斷為B6缺乏症。用藥一個星期就有明顯好轉,現在孩子很健康”;在網上她預約一位癫痫發作很久的男孩,經過一年吃藥,再也沒有發作,孩子父親經常上好大夫網站來看看,“不為别的,就是為了感謝鄒麗萍”;更多的網上疑似癫痫患者,鄒麗萍給出建議方案,為他們推薦醫院醫生。

門診并不是鄒麗萍工作的全部還有很多科室的工作,大量的審稿、評審、會議講座等工作。經常周末做空中飛人的鄒麗萍,說起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令人驚訝。這位對生命的感受最多的醫生,孩子一般地描述自己最想做的人文醫學畫面,拿着麥克進入臨終病房,傾聽每一個臨終患者的心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