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伊朗再掀“無間道”風波

伊朗再掀“無間道”風波

時間:2024-10-21 12:41:55

自今年八月以來,美伊兩國之間輪番上演“間諜門”事件。當地時間8月28日,伊朗情報部長表示,伊朗安全部隊已經查明并逮捕了在政府機構工作的數十名間諜。此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内伊曾表示,已經有西方間諜“滲透”到伊朗的決策機構中。

就在伊朗情報部長發表公開聲明前一周,來自英國路透社8月21日的報道顯示,美國司法部宣稱兩名伊朗男子20日被控在美國為伊朗政府從事間諜活動,内容包括監視一處猶太人活動中心,以及收集伊朗激進反對派組織“人民聖戰者組織”支持者的有關信息。

美國司法部在聲明中稱,38歲持美伊雙重國籍的艾哈邁德雷紮·穆罕默德·杜斯特達爾和59歲現居加州的伊朗公民馬吉德·戈爾巴尼均被控以代表伊朗在美國進行監視活動的罪名,兩人于8月9日被捕。

無獨有偶,今年2月,伊朗當局曾在南部的霍爾木茲甘省逮捕3名環境活動人士,指控他們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以色列摩薩德進行間諜活動。

你來我往的間諜門事件背後,美伊間的對抗從未間斷。事實上,自美國5月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之後不久,便祭出了對伊制裁大棒,伊朗貨币随即出現大幅貶值,進而導緻國内民生受到大幅影響。

“伊朗新戰略”重定美伊關系基調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張帆對本刊記者表示,早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唐納德·特朗普就以總統候選人身份對奧巴馬政府的伊朗政策提出諸多質疑和批評。入主白宮後,特朗普總統持續批評前任的伊朗政策,公開聲稱美國近年來針對伊朗的舉措“偏軟”,尤其是奧巴馬政府以戰略收縮為由,輕易放棄與伊朗的對抗,容忍伊朗在中東的“擴張”,嚴重損害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特朗普政府并未質疑其前任在中東實施收縮這一基本戰略态勢,但堅持認為,在保持強有力地區軍事存在前提下,美國在中東仍存有較大活動空間,完全能夠以更積極、高調的态勢,應對“伊朗挑戰”,奧巴馬政府中東戰略态勢過于低調、保守,其伊朗政策過于強調接觸,閑置、浪費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戰略資産——地區軍事存在,同時向地區盟友和伊朗發出錯誤信号,不僅助長伊朗的“地區擴張态勢”,且疏遠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盟友,緻使美國在中東的另一項重要戰略資産——盟友和夥伴關系——嚴重貶值。

與此同時,特朗普下令全面重審美國的伊朗戰略。經過近9個月的評估,在與美國國家安全界、國會相關委員會和中東盟友充分交流協商後,美國政府于2017年10月13日發布《伊朗新戰略》,該戰略将美國置于與伊朗全面對抗的态勢,不僅為此次間諜風波埋下了伏筆,也是預示伊朗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美國的經濟制裁的信号。

伊朗新戰略将美國置于與伊朗全面對抗的态勢。美國國内外輿論普遍認為,伊朗新戰略會使美國與伊朗的競争和對抗更趨激烈,使本已戰亂頻發的中東更加動蕩,或将為曆來複雜多變的中東地緣戰略環境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美伊“灰色區域”鬥争升級

特朗普政府就任之時,美國戰略界已形成了有關伊朗威脅美國利益的手段及應對之道較為一緻的見解,即伊朗主要是通過低于戰争門檻的強制手段,漸進式地擴張其在中東的地區影響力。

張帆表示,美國戰略界将此類手段歸納為“灰色區域”手段,把運用灰色區域手段蠶食美國利益的行為稱為“灰色區域挑戰或沖突”,并進一步主張,為抵制或擊退伊朗的灰色區域挑戰,美國同樣需要借助灰色區域手段,與伊朗展開競争。

張帆認為,特朗普政府在全面評估“伊朗威脅”的基礎上,發起并實施伊朗新戰略,旨在全面抵制和擊退伊朗對美國利益的“挑戰”。

從戰略工具及其選用看,美國的伊朗新戰略具有灰色區域戰略的特征。迄今為止,美國的伊朗新戰略以非戰争強制手段為戰略工具,包括精準制裁、外交壓力、信息戰、政治戰和代理人戰争。通過選擇己方最擅長的手段,在競争對手政治、經濟、外交或軍事等領域的薄弱環節施加壓力,發現對手弱點,并以己方優勢對之施壓,避實就虛。在選定主要施壓手段後,輔之以政治、經濟、軍事或外交等領域的諸種手段,綜合運用,通過最大限度施壓,達緻預期目标。

這些戰略工具的選擇和運用以非對稱原則、低于戰争門檻原則和綜合運用原則為指導,在充分發揮美國相對優勢的基礎上,以不觸發與伊朗的大規模直接軍事沖突為前提,最大限度地施壓伊朗,迫使其改變對外行為。

張帆指出,為揭示“伊朗挑戰”對美國利益的“威脅”,特朗普政府發起信息戰,動員國内外輿論,争取影響力。具體表現為,特朗普當局配合國會、親以色列和親阿拉伯國家的智庫,利用各種外交場合、國會聽證會以及研究報告,向國内外受衆講述一個對内壓榨伊朗人民,對外欺騙國際輿論、支持恐怖主義、緻力于地區擴張的伊朗政府,有時甚至以戰略或政策評估為名,行“妖魔化”伊朗政府之實。特朗普總統本人更是開美國總統利用“推特”傾述個人政策偏好之先例,不遺餘力地以“推特”發文,講述伊朗政府的所謂“惡行”,引導輿論。

在國際上,美國則以伊核問題、伊朗導彈問題、伊朗國内人權狀況以及伊朗地區擴張為切入點,試圖通過多邊外交,孤立伊朗。

張帆分析,特朗普政府以灰色區域戰略應對“伊朗挑戰”,并非某種暫時或偶然現象。從曆史上看,尤其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政府就曾試圖利用該工具,通過所謂“促進民主”、扶植反對派勢力以及情報滲透,破壞伊朗國内穩定、诋毀伊朗政府合法性甚至促成政權更替,以期避免地區強國崛起之後影響美國自身利益。

拓展閱讀

間諜史上最早的“007”

在國際上,一般把以刺探、竊取情報做為主要任務的人,統稱為間諜。其中既包括外國人、無國籍人為外國諜報機關刺探、竊取情報,也包括本國人參加外國間諜組織,或者雖未參加間諜組織,但為敵人刺探、竊取、提供情報。無論行為主體是本國人、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如果主職或專職是做情報工作,即可稱之為間諜。

在西方國家的間諜教材裡,生活于公元前10世紀的娣萊拉被稱作是“地球上第一個間諜”,曆數古今中外各類間諜的突出特點就是搜集情報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具體體現為:為完成某種任務收集某類情報,“孤軍”作戰,單線聯系等。

早期間諜活動都以個人或小團體活動為主,當代則常涉及采用高科技方法的大間諜網。

盡管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認為間諜活動是最高層次的叛國,但這種現象卻在全世界範圍内普遍存在。它不僅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而且可提供重要的政治、經濟信息。

随着時代的變遷,間諜也相應地發展出了新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任務非常模糊,間諜工作向長期“潛伏”方向發展,收集情報的目标向不同領域擴展,如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