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樂居在綠水青山之中

樂居在綠水青山之中

時間:2024-10-21 12:22:21

圖/天福“美好生活家園”社區景觀效果圖房地産的興起源于工業時代。工業時代,人口湧進城市,住房開始緊張。一個新興的産業——房地産興起。中國長達四十年的房地産熱,說明中國的工業化在加速。然而,近十年,各地不斷爆出房地産業疲軟的信息,雖然信息有真有假,然而,從時代發展的總趨勢來看,疲軟是必然的。原因是:一個新的時代——生态文明時代正在到來。

一、生态文明時代特征

生态文明是怎樣的一種文明。目前,有不少專家對它作出描述,各種不同的描述,反映出專家對它不同的關注與期待。

生态文明正在建設中。雖然實踐成果尚不足以證明一個新的文明已經建成,但至少生态文明觀念已經出現。這種觀念有四個主要内容:

(一)堅定地認為生态平衡、生态公正為宇宙生命的第一法則。

(二)堅定地認為可持續性是人類生産的最高原則。

(三)堅定地認為樸素為人類生活的最高原則。

(四)堅定地認為自然美為至高美。

這四個法則,分别為生命法則、生産法則、生活法則和審美法則。

生态文明時代,人類社會将出現新的變化:

(一)城市解構。

城市從來就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們樂于居住的環境。生态文明時代,它的這種地位會有所變化,它未必是所有的中心,更未必是所有人樂于居住的環境。這樣,城市的部分功能消失,部分資源消失,部分重要性消失。

(二)鄉村升級。

鄉村,相對于城市,從來都是落後的地區,在生态文明時代,由于它的生态較城市優越,另外,新農業所具有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上的優勢,讓它有可能獲得一些新的功能、新的資源、新的重要性。

(三)衆星拱月的生活區變成滿天星鬥的生活區。

由于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活區在待遇上是存在衆多不平等的。最為突出的是等級性。由于行政級别不同,不同級别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待遇存在着明顯的差别。這非常不合适。行政管轄可以分級别,但這種級别不能影響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居民的生活待遇。

生态文明時代,地區的行政級别仍然存在,但這種級别會與生活待遇脫鈎。生活待遇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質量不是規定的,而是居民自己創造的。一個縣級城市雖然行政級别低于地級城市,但生活待遇、生活質量未必低于地級城市。

如果說生态文明時代各生活區的關系依其行政地位呈現為衆星拱月的話,那麼,在生态文明時代,各生活區的關系因為不受行政地位的約束,就成為滿天星鬥式了。

(四)人口自由流動頻繁,永久居民可能會有所減少,而暫居人口也可能會增加。

在這種背景下,房地産該怎樣建立自己的理念,并作出自己的戰略發展規劃呢?

二、确立“生态樂居”理念

樂居是對環境美的最高追求。不同的文明時代,樂居的内涵有所不同。

農業社會的“居”主要為“村居”,這種“村居”為“家”居。“樂”主要在人際關系和諧,人天關系和諧,在豐衣足食。工業社會的“居”主要為“市居”。“市居”不重“家居”,更重“業居”。“樂”主要在人對天的戰勝,人對人的戰勝,在無限貪欲的追求。生态文明社會的“居”主要為“綠居”(生活在山水間),“綠居”為“友居”——人與人為友,人與自然為友。它的“樂”主要在生态和諧,在綠色生活,在健康幸福。

生态文明時代的房地産業,以“生态樂居”為目的。

以生态樂居為目的房地産業在構建住宅區時必須考慮兩個原則:

(一)選址的基本原則,以生态平衡為前置。我們平常講的生态良好,實質是指生态平衡。自然界的生态活動,其實無所謂平衡不平衡,也無所謂利與不利。而于人來說,自然界的生态都是有利與不利之分的。我們一般肯定的是于人有利的自然生态活動,将這種于人有利的自然生态活動稱之為生态平衡,将于人不利的自然生态活動視之為生态不平衡。

趨利避害、趨優讓劣是人類對待一切問題的基本态度。具體到房地産選址,在生态問題考慮上,這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生态安全,安全出于生存保障的需要。第二層次為生态優秀。一般來說,青山綠水可以視為生态優秀的外在标志,但并不都是,一些生态風險也許就潛藏在青山綠水之中。生态優秀是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生态是不是安全,是不是優秀,是科學的問題,都需要專業部門認定。

(二)建設的基本原則,完善人性為本。通常的提法是以人為本,為什麼要突出人性呢?原因是以人為本内容太過寬泛,它适合于一切文明。生态文明時代的以人為本,要突出人性。人性之本是生命性與生态性。生命性一般立足于人,指個人生命和人種生命;生态性立足于全體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物的生命有實有生命與非實有生命兩種狀況。完善人性包括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态的尊重。房地産業以完善人性為本,需要在過去的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更為深入地考慮如何去完善人性,從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兩個方面的建設上體現出來。

具體來說,注意處理好三種關系:

1.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與自然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不隻是物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心理上的距離主要體現為對自然的尊重——尊重自然生長的權利包括審美的權利。對自然的尊重建立在“生态良心”與“生态敬畏”的基礎上。

“良心”本是對人的,現在要發展到對物,發展到物是為“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是一種生态悲憫意識。美國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Singer)指出,“如果一個生命感受到痛苦,道德上便沒有理由拒絕考慮這個痛苦。不論這個生物的天性如何……平等的原則要求把他的痛苦與任何其他生命的相似的平等的加以考慮。”

德國哲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将這種生态悲憫意識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他說:“揚棄我們和其他生命之間的疏遠性……我隻能敬畏所有生命,我隻能與所有生命共同感受:這是所有道德的基礎和開端。”

人與自然關系的另一個方面,則是友好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合一,當然,這種融入或合一更多屬于精神上的。

2.人與人的關系:生态文明時代,人的個性彰顯,人的私密度、空間度、舒适度、自由度受到高度重視。人與人的關系,似是平淡,實則更為自主更為自尊,這種現象并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親和與友善。

3.居民與小區的關系:小區是所有居民共同的家園。濃重的家園情是小區生活的突出特點。在這個小區中,不僅要善待他人,而且要善待一切草木、動物。明代園林學家計成說園林應“好鳥要朋,群麋偕侶”。友善動植物不僅要成為小區居民的生活紀律,而且要成為小區居民的生活習性,提升為生态意識,内化為生态良心。

(本文為2018年6月29日在天福集團承辦的第四屆中國房地産衆籌創智峰會上的發言提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