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沒有朋友圈,古代人如何傳謠

沒有朋友圈,古代人如何傳謠

時間:2024-10-21 07:23:56

和當代相比,古代的謠言有着更深刻的意義和目的。那麼,誰在制造10W+?

網絡時代謠言的重災區當屬父母的朋友圈,事實上,那些流傳甚廣的謠言并不是現代人有了網絡才發明出來的。跟網絡造謠、傳謠不同的是,古代謠言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更成熟——最常用的是童謠、谶緯等形式;跟許多無厘頭網絡謠言相比,古代的謠言有着更深刻的意義和目的,其效果和影響超越了現在許多條“朋友圈瘋轉”。

古代的謠言怎樣傳播?

古人把造謠簡稱為“謠”,把傳謠簡稱為“诼”,合在一起叫“謠诼”。通常謠言的傳播有三種做法:

童謠。在古代,街上小孩子們是不能随便傳唱童謠的,因為從執政者到百姓都認為能從童謠裡得出世運或人事的預示。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大都街頭出現了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裡萬裡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三眼和尚”指我們非同尋常的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因為蒙古人自稱馬上民族,所以“瞎馬”自然是指元朝廷快完蛋了。

谶緯。谶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隐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在文學作品中,谶緯通常作為作者在文中埋下的隐線和伏筆,人物的宿命感和悲劇形象更為豐滿。

《三國演義》裡,關二哥年輕時,曾有位老人對他說:“雨水盛,麥子亡”,當關羽水淹七軍與在麥城被謀害後,再回想這句谶緯,仿佛那位老人已經看見了他的命運;“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當魯智深在六和寺裡觀看了如同戰鼓轟鳴般的錢塘江潮信,回想起當年師父給他說的這句話,寫下“今日方知我是我”的頌子,竟然坐化了。

而現實中的谶緯之言,信的人隻有在最終才能明白啥意思,并表示自己被坑了。

風聞。古代的監察禦史等言官有“風聞言事”的特權,其實就是到民間搜集謠言,僅憑謠言就可以對官員進行舉報、彈劾。從某種角度來說,倒是體察民情的一個有效途徑。

宋太宗有天收到一條消息,說都城到處都在轉發一個段子叫“陳三更,董半夜。”是說有一晚,已是宵禁時間,巡邏的兵丁看見一夥人又唱又笑還騎着馬在街道中亂走,立即将其攔住測試酒精濃度,結果全是“酒騎”,士兵馬上要求對方出示證件,誰知其中一人一甩手就給了士兵一鞭子!後來有人認出這幾人帶頭的正是趙昌言(樞密副使)和陳象輿、董俨(鹽鐵副使)這三個好基友,這三人幾乎夜夜都在樞密院開喝酒聊天,下棋射箭聚會。宋太宗很生氣,不久,三人都被降級外放。

誰在制造10W+?

古代的謠言,大多和鬼神之說有關,總體來說,最開始制造謠言的有兩類人:

起義者。公元前209年,秋。當時,陳勝吳廣他們被朝廷派去北方漁陽地區戍邊,才走到大澤鄉就被大雨阻斷被迫滞留。按照法令,他們不在規定日期到達目的地就要被處死。陳勝等人開始籌謀,為自己找條生路。要怎樣說服被吓怕了的普通群衆起來造反呢?于是,他們決定制造一個大家喜聞樂見而且極易傳播的謠言,那就是鬼神之說。

陳勝在一塊布上寫了“陳勝王”三個紅色的字,然後放在一條大魚的肚子裡,讓人假裝從市上把這條魚買回來。衆目睽睽之下,大家都看見了魚肚子中的帛書,果然都被“震驚了”。當天夜裡,吳廣又溜進附近的祠堂,将火放在竹籠内,遠遠看去如同閃爍的磷火。吳廣還秀了一番口技:學狐狸的嚎叫“張楚興,陳勝王”……這裡的“王”字念最後一聲,意思是稱王,意思就是大楚會複興,陳勝會稱王。就這樣,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序幕。

從此後,無論結局如何,但凡是農民起義,群衆的朋友圈就會出現“轉瘋了”的謠言,而且最終都很奏效。

帝王。帝王都喜歡制造跟鬼神有關的謠言。劉邦“腳踏七星衆星拱,九五南面當漢兵”,自稱“赤帝子”;前趙開國皇帝劉淵(304-310)說自己是太陽精之子,号稱劉邦第二;朱元璋還提前讓人發布“塔兒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翁”的謠言。(朱衣人正是指朱元璋,暗指他将稱帝)

千門八将和拉郎配

賭場裡有個術語叫“千門八将”,所謂千門即以騙為生的“老千”。千門就是老千的學校,千門中的老千,分“上八将”與“下八将”。上八将分别是正、提、反、脫、風、火、除、謠,合稱千門八将。其中的“謠将”就是專門散布謠言,引誘他人相信慌言入局的人。而針對“謠将”,自古以來的法律都是嚴懲。在周代,八種比較嚴重的刑罰之中“周禮八刑,造言居一”,“造言”就是造謠,會受到最嚴厲的刑法;秦漢時期,造謠者要被處死。

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謠言可以帶來多大的危害才讓執政者定下如此嚴厲的法律?

西漢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長安城的百姓都在轉發一個謠言:大水即将淹沒京城。結果百姓紛紛逃跑,引起了嚴重的踩踏事件,很多人被踩死,長安城大亂。後來經過認真核查,這起引起長安京城極大恐慌的事件真的是一個謠言。

有一首歪詩說:“夜來明月樓頭望,唯有姮娥不嫁人。”而明朝隆慶戊辰,有人假傳奉旨選宮女,于是浙、直一路,不問良賤富貴,一語成婚。因而好事者改前兩句詩為:“夜來明月樓頭望,吓得姮娥要嫁人。”

後又有謠言,說要選寡婦伴送美女入京。于是,寡婦無論老少,趕緊嫁人,詩曰:“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随飛诏去風流。”

據《紫桃軒雜錄》載,也是聽說朝廷點繡女,“育女者,晝夜倉皇”,有一人家嫁女“頗從容”,居然找了匠人為女縫嫁衣。嫁衣縫好,女婿已為别家搶去婚配。因此,“舉家無措,即呼匠者與結花燭”。如花似玉的女兒就這樣胡亂嫁給了張三李四……

最終事實都證明,這全是謠言……後來許多姑娘發現自己的丈夫比自己大30歲,還有許多被賣入娼門,不知道那些聽風就是雨的父母們得知後,會有何感想?

編輯/餘弘陽

陳勝吳廣制造了一個極易傳播的謠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