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受助者一定都要感恩涕零嗎?

受助者一定都要感恩涕零嗎?

時間:2024-10-21 05:14:48

近日引起大量關注的小鳳雅之死事件,逐漸呈現了比較清晰的脈絡,由一開始的對小鳳雅家長的千夫所指,到現在普遍質疑事件的志願者以及最早在網上傳播此事的始作俑者。

現在複盤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基本上可以看到,其中的公益志願者的角色與做法确實有很多争議之處。尤其是作家陳岚、自媒體“有槽”的舉動和文章,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瀾作用,也對家長造成了二次傷害,從助人、救人最後演化成“傷人”。

這更值得我們進行反思,為什麼雙方本來都是為了孩子治病的善意善心相向而行的,結果卻兩敗俱傷針鋒相對?為什麼事件又發生老套的“反轉”?一些公益志願者為何淪落到被視為“聖母婊”的境地?從公益慈善來看,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銘記的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等等這些古語背後,都蘊涵的很豐富的公益韻味。包括中國現在的一些扶貧做法,在農村地區出現很多問題,其根源就是違背了這些樸素的古老智慧。

前湖北巴東縣委書記、現轉型專職公益事業的陳行甲曾撰文談到很多扶貧幹部“早就想講卻不敢講”的問題:有少數貧困戶帶着“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數貧困戶對來家裡幫扶的幹部很麻木,認為幹部比自己更得急,因為自己不脫貧幹部交不了賬。完全不知道“要自強、要感恩、要知好歹。”

陳行甲反映的這些問題确實是現實,在現在基層扶貧工作中,最後大量的扶助,反而讓貧困戶養成等靠拿的心理。但我們要更深一度的看這個問題是如何造成的?很多社會的愛心、善舉,本質上都是缺乏專業度的行為,沒有從服務對象的角度,調動其主動性和能動性去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在“授人以漁”和“授人以漁”沒有做好後者,這顯然都是服務理念和專業化有待提升的體現。

未來社會做好公益事業,必須是需要專業化的,這種專業化,一個是公衆本身自己,在能力和認知上的提升,另外一個是把善心(物資、善款等)委托交給專業的機構和人士,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捐贈者隻要嚴格監督他們即可。這應該是要成為一個社會的基本共識,否則大家又隻能停留在情緒上的發洩,不斷地在相互說别人不知感恩,人心變壞,停留在道德層面的譴責,各種的情緒發洩,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回到小鳳雅事件來看,人性是複雜的,很多時候難以界定對錯,所以,不要動不動用各種道德審判來指摘身處其中的人。面對那些受助者,可能很多時候換做我們自己在這個位置的話,也不一定會做的比他好,所以要同理心去對待;同時,也不用給提供幫助的一方(尤其是自己)又加上道德的光環,要有平常心去看待。有善心做好事當然值得贊揚,但是好心不一定辦成好事,所以要想着如何把好心辦成好事,才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千萬不要有受助者一定都要感恩涕零的心态。參與過公益慈善行動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往往收獲最大的是自己,尤其是自己内心的豐盈和精神的滿足,我們真的是要感恩他們讓我們有機會走近他們、幫助他們。

編輯/麥婉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