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最後的明故宮

最後的明故宮

時間:2024-10-20 09:35:02

這些殘缺的城阙牆垣,書寫着和南京有關的“明朝那些事兒”上世紀40年代的明故宮石刻(于鋒供圖)如今在南京,沿着建于民國時期的中山東路一路向東,路兩側的繁華鬧市内,次第出現的西安門、西華門遺址、午門、奉天門遺址、三大殿遺址、東華門等,都是明故宮的重要遺迹。

皇城和宮城,合起來就是明代初年的皇宮,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三代皇帝主宰大明王朝時的居所,也是明代前53年帝國的政治中樞所在。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後,這座宏偉的宮殿群不再有君王居住,乃稱“明故宮”。

600年風雨滄桑,無數次戰火洗禮後,這些殘缺的城阙牆垣,用數不清的城磚、石塊,書寫着和南京有關的“明朝那些事兒”。

劉伯溫為新皇宮選定地址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紅巾軍攻克集慶路,朱元璋率大軍入城,成為這座城市的新主人。

至正二十六年(1366),羽翼漸豐的朱元璋有了稱帝之心,他命令謀士劉基規劃新宮。最終定下的地址位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裡許”。

劉基精通風水堪輿之術,他選定的皇宮地址,其中一部分區域竟位于一口名為燕雀湖的湖泊之中。後世學者一般認為,劉基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新宮”所在的區域風水極好,地處鐘山“龍脈”之前,背山面水,形勝天成。

南京城牆專家楊國慶認為,明代南京城牆是按照傳統堪輿術、用“象天法地”等手段,将京城設計成“南鬥與北鬥聚合形”布局,皇宮的位置正好落在北鬥“鬥勺”的中央,風水最佳,是“天地彙合、四季融合,風調雨順,陰陽交泰之處”,也是皇帝“屹立于天下中心,安撫四海萬民”的所在。也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在新宮開始建設後,不惜從前線抽調數萬兵丁,填平燕雀湖,建造新皇宮。

南京民間至今還有“挖三山填燕雀湖”的傳說。相傳南京城南原有三座小土山,建皇宮時,朱元璋命人将土山挖平,填平了皇宮規劃範圍内的燕雀湖,三座小山所在地後來叫做“三山街”,至今還是南京城南最為熱鬧繁華的商業街。

填湖平地建起大明皇宮

南京的明代皇宮,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竣工于洪武十年(1377),分為皇城、宮城兩重城垣,其外均有護城河圍繞。

宮城,又稱大内、内宮、紫禁城,是朱元璋及其後宮居住的地方,被後來建成的皇城所包裹。宮城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寬0.75公裡。南北長0.95公裡,開辟六座城門:南為左掖門、午門、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東華門、午門至今保存完好。

宮城建造年代最早,且原址正是紫金山南麓的燕雀湖,系填湖平地而建成,宮城因此地勢低窪,呈南高北低的姿态。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曾經在午門右邊的地基下挖出1700餘根木樁,證實了此地的确曾為松軟的湖底,建設之時用木樁密布夯築,以減少沉降。

皇城,建成年代稍晚于宮城,坐北朝南,最初東西寬2.5公裡,南北長2.5公裡,平面呈倒“凸”字形,是中央行政機構和國家宗廟所在地,也是中國封建統治中樞的象征。

皇城上共開辟六座城門,南為長安左門、洪武門、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皇城城垣今已不存,隻有西安門依然保存完好。北安門外的區域,是如今被稱為“後宰門”地區。史載,明代很多在北京宮中服務的宦官年老體弱後,被安置在南京明故宮北安門内閑住。北京也有北安門(清代改為地安門),太監們俗稱為“後宰門”,所以他們也習慣地管南京的北安門叫“後宰門”,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永樂三年,朱棣下旨拓展皇城西牆,将城牆直接向西拓展到楊吳城壕邊,并重建西安門,從而改變皇城原先正方形的形狀,使宮城原先位于皇城正中的格局變為略偏于皇城之東的格局。

南京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

在功能上,皇城和宮城有嚴格的區分。宮城分為前廷和後宮兩部分。前廷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場所,一條中軸線貫穿宮城,依次排列午門、内五龍橋、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等建築。奉天門是明代皇帝接見外邦使臣、接受進貢禮物的地方。

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合稱“三大殿”。奉天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即民間俗稱的“金銮寶殿”;華蓋殿是皇帝前往奉天殿之前暫時休息的地方;謹身殿,則是皇帝上朝更換朝服,冊立皇後、皇太子之處。“謹身”包含帝王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之意。

宮城後半部分即後宮,又稱後寝、内廷,是皇帝、皇後、嫔妃日常生活的場所。後宮部分,中軸線上依次是乾清門、乾清宮、省躬殿、坤甯宮。東側有東六宮、柔儀殿、奉先殿;西側有西六宮、春和殿。乾清宮是皇帝的居所,坤甯宮是皇後的居所。

皇城内外,則分布着中央官署及壇廟建築。皇城的中軸線與宮城中軸線相連接,從最南面的洪武門開始,依次是外五龍橋、承天門、端門、午門。端門和午門之間的中軸線兩側分布着社稷壇和太廟。

洪武門與承天門之間,是一“凸”字形廣場,兩側為千步廊,其東是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翰林院、詹事府、太醫院、東城兵馬司;其西是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旗手衛、欽天監等機構。皇城内外,還有羽林右衛、羽林左衛、内府諸庫、内宮諸監、行人司、鴻胪寺、銮駕庫等部門。

史籍明确記載,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的北京城池,“凡宮殿、門阙、廟社、壇場、郊祀等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宏麗過之”。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明故宮的建築藍本,兩者在建築規模、形制、結構等方面有太多相似之處。兩座明代皇宮的城門、宮殿也能一一對應,如南京皇城的洪武門相當于明代北京故宮的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門,則對應着南京明故宮的午門;南京故宮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相當于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殿。

明故宮遺址上的螭首(于鋒/攝)“眼見他宴賓客”

正所謂“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600多年的明故宮,見證太多滄桑變遷。

朱元璋在這裡決策洪武朝對内對外的大政方針,興起了文字獄、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胡惟庸案等大案,許多血雨腥風的策源地,正是這森嚴的深宮大院。

建文皇帝即位後,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堅決削藩,激起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建文四年(1402),燕王靖難大軍殺入京師,“宮中火起”,明故宮成為一片火海,連最大的奉天殿也被燒毀。“帝不知所蹤”,建文皇帝竟神秘消失,成為千古謎團。

朱棣成為明故宮新的主人後,使用最為嚴酷的手段,虐殺建文帝的忠臣。他命人将建文皇帝的老師方孝孺召入宮内,令他為自己起草即位诏書。方孝孺擲筆于地道:“死則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暴怒,命人用刀将方孝孺臉部的皮肉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鮮血濺在明故宮的大石塊上,滲入其中,形成殷殷血迹。至今,明故宮午朝門遺址公園内,還保留着當年的“方孝孺血迹石”。

當然,“方孝孺血迹石”隻是一個傳說,皇帝是斷乎不會在皇宮内殺人的,所謂“拖出午門斬首”,隻是小說家言,并無可信度。午門外其實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的地方。

史載,朱元璋時代,常在午門外打大臣的屁股,但方式還算文明,受罰者不必脫去衣褲。永樂遷都後,明故宮午門外依然是處罰官員的地方。明成化年間,明憲宗朱見深就因為留都官員李珊等人上奏疏文中有錯别字,命錦衣衛到南京,在午門外将李珊等20多名官員廷杖二十大闆。

明成祖即位後,明故宮同樣是帝國的政治中心,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冊封藏傳佛教首領、興建大報恩寺等重大曆史決策,均從明故宮内發出。

永樂遷都後,南京政治地位下降,成為次于京師(北京)的留都,又稱“南都”,明故宮也不再是皇帝的居所,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建制,由皇族和重臣駐守。

如何變成“一片瓦礫場”

随着時間的推移,對明故宮的管理和維護日漸松懈。明英宗正統年間、明憲宗成化年間,明世宗嘉靖年間,先後發生了三大殿被雷擊、太廟樹被刮倒等事件,讓皇帝顔面盡失,也不知朱元璋如泉下有知,将作何感想。

清代,明故宮淪為清軍的駐防城,隻允許八旗武裝駐守,民間俗稱“滿城”。恢弘壯麗的明故宮建築群遭到了嚴重破壞,到處可見斷壁頹垣。

康熙皇帝在《再過明故宮》記錄了這一悲慘景象:“樓台金粉已沉銷,不獨詩人說六朝。月落宮垣春寂寂,經過惟歎草蕭蕭”。感歎歸感歎,康熙本人并沒有下旨保護明故宮,相反,他曾下令将明故宮的12萬張琉璃瓦和其他建築構件,賜給浙江普陀法雨禅寺。至今,該寺一張巧奪天工的九龍藻井,就是來自南京明故宮。

1853年,太平軍攻打南京,清軍死守滿城,戰鬥持續了數天,作為戰場的明故宮遺址再遭劫難。太平軍統治南京期間,為了建造天王府,大量拆毀明故宮石料和磚瓦,殘存建築再遭毀壞。

民國年間,明故宮的厄運并沒有結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各政府部門紛紛要求拆明城牆、明故宮建房,徐悲鴻先生出面大聲疾呼,痛斥拆城是“續貂之舉”,才使得明城牆和明故宮逃過一劫。

不過,民國期間,明故宮遺址被劃為明故宮機場,國民政府在明故宮遺址上大興土木建勵志社、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醫院等建築,對明故宮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

1937年12月,日軍進攻南京,中山門及附近的明故宮成為血火戰場,也使得這一昔日的明代宮苑禁地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散文中所寫,民國時期的“明故宮隻是一片瓦礫場,在斜陽裡看,隻感到李太白《憶秦娥》中‘西風殘照,漢家陵阙’的妙。”

現存遺址的有效保護

明故宮遺址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據考證,明故宮遺址四至範圍較為清楚;東至中山門,西至龍蟠中路,南至大光路,北至後宰門街一線,現存西安門、玄津橋、西華門遺址、午門、奉天門遺址、内五龍橋、外五龍橋、三大殿遺址、東華門、馬娘娘梳妝台(實為禦花園假山構件)、午門石刻、明有司官赴任儀注碑、明萬曆疏通溝渠碑等遺迹。這一區域的地下還埋藏着難以計數的瓦當、滴水、正脊、垂獸、正吻等琉璃構件和石柱礎。

在明故宮遺址上,南京市已經建成明故宮遺址公園、午朝門遺址公園、西安門遺址公園、東華門遺址公園,對幸存至今的明故宮遺迹進行有效保護。

另據了解,《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2-2032)》已經編制完成。這個保護規劃時間跨度為20年,将逐步推進明故宮遺址保護與展示、考古成果展示、地下遺迹标識等一系列工作。

西安門(上);奉天門遺址(于鋒/攝)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