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小心“熟人來電”

小心“熟人來電”

時間:2024-10-20 05:37:42

“我打電話過去一直沒人接,對方稱自己在開會。于是我給朋友原來的手機号打電話,才知道被騙了”

一名上海高校教師近日報案稱遭到電信網絡詐騙,公安機關根據線索順藤摸瓜,在廣西發現涉案的電信網絡詐騙窩點。

本刊記者采訪發現,随着詐騙手段不斷翻新,電信網絡詐騙被害人群不斷擴大,其中不乏大學教師、海歸博士等一些高學曆人群。

“老朋友”發短信求助

2016年3月13日下午,上海某高校教師沈某某收到朋友“陳某”用陌生手機号發來的短消息,稱自己更換了手機号碼。于是,沈某某就把陌生号碼保存了起來。

第二天,“陳某”發短消息讓沈某某幫忙轉錢,“要給别人好處費,自己轉不好。”沈某某回憶說,“因為他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同意幫他轉錢。我把我的銀行卡号給了他,讓他打錢給我,我再幫他轉出去。”

随後,沈某某收到一張銀行轉賬憑證截圖,“陳某”表示已經把10萬元轉賬到沈某某的銀行卡上。“我的銀行賬号一直沒有入賬信息,而對方說他的銀行卡已經被扣款,是銀行系統在升級導緻延時到賬。然後,對方多次詢問我有沒有收到。”沈某某說,“我看他比較急,就先用自己的錢幫他轉賬去指定賬戶了。”

之後,“陳某”又發銀行轉賬憑證截圖給沈某某,稱又轉了20萬元給沈某某,讓其幫忙再轉。而沈某某表示自己的賬戶每天隻能轉出20萬元。“陳某”就讓沈某某先轉10萬元,然後再想辦法轉剩下的10萬元。在“陳某”的一再催促下,沈某某又往指定賬戶轉了10萬元。

“後來我起了疑心,覺得他不像我認識的那個朋友。”沈某某表示,“我打電話過去一直沒人接,對方稱自己在開會。于是我給朋友陳某原來的手機号打電話,才知道被騙了。”

招聘網站“拿料”,假扮熟人“砍樹”

詐騙團夥是如何知道沈某某有一個多年好友“陳某”的呢?記者調查發現,這個犯罪團夥分工明确,分為“拿料”“砍樹”等多個環節。“拿料人”通過招聘網站、社交平台等獲取被害人基本信息後,交由“砍樹人”僞裝成被害人的熟人實施詐騙,最後由主犯将騙得的錢款取出分贓。

“拿料”是實施詐騙過程中最基礎的一環,也是大部分團夥成員從事的工作。他們從58同城等大型招聘網站上搜集公司人事部門工作人員的郵箱,然後冒充該公司的老闆或法定代表人發郵件,謊稱公司的通訊錄丢失了,請他們補發一份。

“警惕性較高的收件人,會識破騙局并無視這樣的郵件,但仍有一些收件人很快就把通訊錄回複過去。”辦案檢察官表示,“通訊錄内通常含有員工的基本信息、聯系方式,有些還包含了QQ号。”

此外,“拿料人”還會進一步選取一些目标人群,浏覽其QQ空間,通過QQ空間搜集被害人的人際關系,從而完善實施詐騙的謊言。

随後,“砍樹人”就會利用這些個人信息編織身份、實施詐騙。他們僞裝成被害人的同事、朋友、親戚等,謊稱因各種不便向被害人尋求幫助,需要通過被害人銀行賬戶向朋友轉賬。

“在此過程中,詐騙分子通常會發送僞造的銀行轉賬憑證,讓被害人輕信相關錢款已轉,隻是由于銀行轉賬的延遲性,還無法查到錢款到賬。”辦案檢察官表示,不少被害人在沒有确認錢款到賬的情況下,就把自己的錢款轉到了“砍樹人”指定的銀行賬戶。

專家如何支招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電信網絡詐騙的套路與傳統電信網絡詐騙不同,在獲取信息階段,由原來簡單地買賣身份證号碼、手機号等信息轉變為多角度、多環節采集,進而形成目标人物畫像。如在上述案件中,詐騙團夥先從公司人事部門入手,騙取公司全體員工的個人信息。從面上進行覆蓋後,詐騙團夥會進入社交平台深入了解被害人個人信息,進行點的突破。最後,用搜集來的信息編造故事與謊言,讓被害人一步步放下防備之心。

在詐騙過程中,由直接讓被害人轉賬升級為僞造銀行轉賬證明進行詐騙,利用銀行轉賬延遲等借口來制造時間差,騙取被害人信任,進而騙取錢财。

在犯罪組織上,分工更加細化,試圖以此來逃避法律責任。在上述案件中,“拿料人”到案後,辯稱自己隻是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未具體實施詐騙。辦案檢察官表示,分工式的電信網絡詐騙有别于傳統詐騙,各環節分工之間,具有層層遞進、缺一不可的關系。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章友德表示,電信網絡詐騙防不勝防,主要原因還是防範意識不強。在個人信息管理方面,企業應加強内部人員的培訓與管理,特别是加強對人事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以提升他們的防詐騙意識。

“作為個人,一方面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信息或交流時應注重保護個人隐私,防止被詐騙分子利用;另一方面,在收到詐騙消息時,應保持冷靜,第一時間聯系相關好友及親屬進行核實。”章友德表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