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麗水有條大猷街

麗水有條大猷街

時間:2024-10-20 05:07:37

城市複原無需證據,隻要熱鬧、繁華就好

鄭嘉勵:專職田野考古,業餘從事雜文寫作,既為個人抒情遣懷,也為考古工作者與大衆之間的情感、趣味和思想的連接浙南山區的麗水,即明清時期的處州府。

處州府城牆,共有六座城門。每逢立春日,官員由東南門出郊迎春,以勸農耕。東南門遂稱“行春門”。

城門保存不佳,僅留殘痕。但城内的道路,依舊完好,城門的位置仍然是道路通往城外的豁口。這條東西向的街道,有個不俗的名字——大猷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激勵民氣,國民政府在浙江建造了很多“戚繼光抗倭紀念碑”或紀念亭,吾鄉玉環島至今還有戚繼光紀念碑,倒不是說他當真來過玉環打過勝仗,主要是借此增強民族自信,在心理上壓倒日本鬼子。麗水城的幾條主要街道,也以明嘉靖年間的抗倭英雄命名——繼光街、盧镗街、(俞)大猷街。

大猷街上,有座關帝廟;廟前有口古井,名叫“觀前井”;關帝廟的前身是天慶觀,故名。古代州郡城市,最重要的道觀,一律稱天慶觀,這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在各地推行“神道設教”的結果。

天慶觀附近,有應星樓。古人認為,麗水的地理分野,對應處士星,遂以“處士名州”,故稱“處州”。據說,城市上空的處士星,正對着大猷街的某個位置。宋代在此建起應星樓,奉祀“分野”之神。應星樓無疑是城市具有象征性的地理坐标。可惜,自晚清以來,應星樓也已廢棄。

2014年,大猷街地塊涉及大規模的房産開發,我奉命前往發掘應星樓遺址。建築基址不大,大概是類似于文昌閣的小型建築。而前些年新建的應星樓,已搬離原址,高大巍峨。

2010年前後的大猷街,還有一片老街區,保持着民國時期的風貌。舊城改造在即,居民多已搬遷。破破爛爛的街區,讓我對傳統城市有了一些思考。

我是鄉下人,兒時想象城市,總以為城裡處處熱鬧,密密麻麻,全是高樓。城裡人固然也有貧富之别,但房子總該比鄉下的闊氣很多吧。我這樣想,是因為閱曆太少。

我們對古代城市的想象,也是如此。博物館裡陳列的城市模型,無論南宋臨安城,還是明清金華、嘉興城,一律張燈結彩,商鋪民居,深宅大院,鱗次栉比,把城内塞滿。城市複原無需證據,隻要熱鬧、繁華就好。我們這樣做,是因為誰都不曾親見古代城市。

而我所見的行春門,不是這樣。直至21世紀初,城市東南仍以空地居多,建築密度很小,到處是菜地。

大猷街的老屋,多數為土坯牆,與偏僻山野的民居無殊;或為闆壁,甚至是“籬牆”,竹籬笆上塗抹一層泥巴作牆,完全不隔音。人居的建築,是瓦屋,而豬圈等臨時性建築,竟有茅屋。這就跟我想象的城市圖景很不一樣,顯然,更早的明清時期,土坯房、茅草屋,在城市裡想必占有更大的比例。

這段閱曆,激活了我的生活感悟力,完善了我的知識結構。2014年,新建中的麗水市博物館,複原城市模型,邀請我參與其事。我們先把城市複原到具體的曆史年代,然後,依次複原城市的山川形勢、城牆、水陸道路肌理、公共建築、商鋪民居等。但是準确還原曆史風貌的關鍵,不隻是這些,更在于合理控制城内建築用地和空地、瓦屋與茅屋的比例。

我的工作未能做到完美,但其靈感就來自于大猷街的生活經曆。我認為,這種複原思路,适用于浙江多數的傳統城市。

後來,行春門重建、博物館、大猷街地塊房地産項目相繼竣工。我到麗水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

有一次,朋友邀請我參觀新建不久的行春門。我欣然前往,對出租車司機說,“走,大猷街”。結果,司機把我帶到了城市的另一個地方。

原來,房産開盤後,大猷街随同那些老房子,一并消失。大家認為“大猷街”的地名不錯,寓意挺好,不用挺可惜的,就用來命名城市裡一條新辟的馬路。至于老大猷街,已不複存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