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古城保護不能走上迷途

古城保護不能走上迷途

時間:2024-10-20 07:16:55

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過度開發……在很多曆史文化名城,這些問題屢見不鮮。很多開發建設都打着保護的旗幟進行,重建後的曆史街區看起來更漂亮,但是否還有曆史文化韻味,值得考量。

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134個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全國有24個省區市公布了176座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對于古城的維護,曆來存在諸多争議,有人認為必須保持原貌,有人支持重新設計。

作為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曆史文化名城到底應該如何保護?保護與利用如何協調?《民生周刊》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産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思敏、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共同探讨。

曆史文化名城應有進有退

俞金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行為跟地方政府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觀有關,把曆史文化遺産當成經濟資源來看待、利用,服務于GDP的增長。曆史文化街區往往位于老城區,是城市的核心,商業開發價值大,很多地方就開始打老城區的主意,結果,以保護的名義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看似在“保護”,實則變成了破壞。

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要投入的,首先不應考慮經濟效益。保護的對立面是破壞,破壞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我們的保護主要是防止它遭到各種可能的破壞。保護就意味着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而不要一提保護,就想着要有回報。現在,很多地方動不動就将保護與開發、利用放在一起,這不好。好像隻有能夠開發利用,才值得保護。

當然,保護與開發、利用不是對立關系,适當利用有利于保護,比如有的房子,沒人住的話就破壞得很快,有人用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如果出于經濟目的,為了營利而保護,往往會出現建設性破壞。将曆史街區拆了重新建,以為是保護,實際上是破壞,建得再好,它也是一個仿古建築。

還有很多大拆大建是因為認識不到位,理念錯誤造成的。很多曆史文化名城管理者認為古城太破舊了,重建能讓它煥然一新。有的地方甚至将曆史文化名城當成棚戶區改造,偷換概念,以改造棚戶區的名義,拆掉了曆史街區,這是不應該的。曆史街區包含大量曆史文化信息,一旦拆了,這些信息就不存在了。如果拆了重建,應該取消其曆史文化名城稱号。

對曆史街區中的私搭亂建,當然應該拆除,但街區的基本格局不能動。曆史文化名城維護的原則是修舊如舊。曆史上也有很多古建築倒塌了重建,比如一座塔,建于漢朝,在唐朝大修,在明朝倒塌了重修,那麼這個建築即使保留到現在,也是一個明代建築,明代以前的信息不存在了。

重建的曆史街區,就是仿古一條街,可以成為旅遊景點,吸引遊客,但它不配稱為曆史文化街區,因為在那裡看不到曆史文化因素,曆史文化信息的載體已經不存在了。仿古建築,如同文物赝品,即使做得再精緻,也不是文物,隻是個工藝品。重修的曆史建築當然也可以成為文物,不過,那是幾百年以後的事了。

曆史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拆了就無法恢複。在一些古城牆上漫步,我們能感受到對曆史文物的敬畏,對時間的敬畏,但在一個新建的仿古城牆上,我們是不會有這種感覺。

歐洲對古城、曆史建築保護得很好,它們沒有被拆除重建,比如比薩斜塔;也沒有設法要修複完整,如羅馬鬥獸場,它們都是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了下來。在一些古城裡我們可以看到,有的房子即使歪了,也是想辦法加固它,不讓它倒塌,保護起來,而不是拆了重建。

對于很好得到保護的曆史文化名城,地方政府起很大作用。但一些曆史文化名城破壞嚴重,責任也在地方。守土有責,對于曆史文化名城,地方要保護,也要懂得如何保護。地方政府要嚴格按照《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去保護。如果造成了破壞,那就要依法追責。當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加強督查、問責。

曆史文化名城要求至少有兩條曆史街區,但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被破壞了或者變成仿古街區。這些年來,有的地方對曆史文化名城的破壞可以說是肆無忌憚,但至今沒有一個曆史文化名城的稱号被撤銷。曆史文化名城應該形成退出機制,這是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明确規定的,要有進有退,有獎有懲,不是戴上曆史文化名城帽子後就一勞永逸了。

不能把居民一趕了之

劉思敏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産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把古城拆了以後建仿古街區分幾種情況。一種是老街區修繕後不能繼續使用,文物價值還非常高,把它拆了建成仿古街區,這就可能是得不償失。另一種,雖然是曆史文化名城,但保留下來的東西的價值并不高,進行改造成本大,現在有更好的設計,拆了以後重新建,是仿古,但仿古的水平非常高,特别是曆史文化街區風貌的再現做得非常好,這種就未必要批判。

比如成都的寬窄巷子,原來是個老街區,有很多危房、違建,它本身是曆史文化名城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文物保護單位。寬窄巷子重建後,獲得了全國公認,雖然是仿古建築,但融入了現代技術、審美和功能。

其實,法國巴黎也是100多年前重建的,當時的市長對巴黎進行了城市街道拓寬,城市整體風貌控制,引起很多人反對,認為那是野蠻的做法。但100多年過去,巴黎比其他歐洲古城,更适應汽車時代,也保留了古典風情。

中國傳統磚木結構的建築,經受不住雷電、火災、洪水等天災,在曆史上重建是常态。我們有很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等,都經曆過重建,原來的都毀掉了,沒有毀掉的也隻有百來年曆史,因為磚木結構建築,隻有那麼長的壽命。重建最重要的是繼承文脈,讓文化信息盡可能保留下來。

确實有的曆史建築是沒必要拆的,比如濟南火車站,是德國人在濟南修建的,石頭結構,非常堅固,但10多年前拆了,後來複建,這就沒必要。

我們要辯證看待拆和建,要看是否是危樓,是不是必須拆,保護狀态怎麼樣,是不是代表街區最鼎盛時期的風貌。

對于曆史文化名城來說,重要的不是某一棟房子或某一個文物保護單位,而是曆史風貌能否再現,原有的文化肌理能不能保留下來。所以怎麼建才是關鍵,曆史文化風貌是有地域性的,如果建成現代化的高樓,那就完蛋了。重建要找到詳盡的資料,盡可能要恢複鼎盛時期街區的風貌。

在曆史文化名城的維護或改造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居民的權利,保障民生。要嚴格遵守《物權法》等相關法律,對于一些拆遷,可以提供回遷的政策,也可異地安置,由産權人選擇,要充分協商,不能把居民一趕了之。但對于一些曆史街區來說,如果居民全部留下,街區升級難度大,要妥善引導。

曆史街區要有人氣,但這個人氣主要由社區之外的居民和外地遊客組成。曆史街區的當地居民不宜過多,這裡是城市的會客廳,要有遊玩、休閑、餐飲等空間。

一個城要有魂

葉文智鳳凰古城文化旅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每個曆史文化名城,都有不同的曆史和背景,所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有的需要拆舊建新,有的不需要。但現在很多人對曆史建築特别懷念,不相信現代技術。

我們磚木結構的建築不像歐洲用石材建的城堡,不可能有那麼長的壽命。關鍵是在維護過程中,有沒有用傳統的工藝,有沒有用優質的工匠。同樣的材料,用不一樣的工匠、不一樣的施工隊,做出來的水平天差地别。所以,對于拆舊建新的問題,要搞清楚是不是建築已經到了确實要維修的年代。

不能說曆史文化名城名鎮裡的東西個個都是好東西。比如烏鎮,過去這些老鎮在建設中沒有規劃,是百姓自發的。現在設計師把建築符号和元素在這裡有序排列組合,用最美的方式呈現給世人,給後人留下的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比原來的烏鎮好得多。

被列入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有很多特征,比如長沙城是中國最大的米市,景德鎮以瓷為特色,宜興以紫砂陶為特色,茅台鎮以酒為特色。随着位置不同,每個城市成長的路徑,它的文化、IP都不一樣,這是最重要的。說白了,現在就算把曆史文化名城恢複建設得很好,但每一建築裡面都沒有内容,就是沒魂的東西,這樣的城建起來還有什麼意義?

曆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評定曆史文化名城的時候,有一系列标準,但這麼多年我們注重對城市物質形态的建設,忽視了對城市精神和文化的建設。中國這一輪城市發展運動,都是瓷磚、馬賽克、玻璃幕牆和密集的高樓,中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導緻了中國城市的同質化。

凸顯和維護城市特色,需要有良知和責任的市場主體和政府主體,傳承、弘揚、書寫這個城市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在很多地方不講這一套,隻看怎麼來錢來得快。一座好好的城市,大家隻要遵守秩序和規則,需要那麼寬的馬路嗎?現在很多城市的建設者們,見山就鏟平,見彎就扯直,馬路越修越寬,忽視了對城市人口素質的提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