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防手機沉迷,堵不如疏

防手機沉迷,堵不如疏

時間:2024-10-20 06:33:19

孩子在網絡使用方面的心理需求,如同洪水,一味堵,肯定會泛濫,所以與其堵不如疏導。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教授方曉義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5.4%,約為1.96億人;10至19歲占比為19.6%,約為1.51億人。

有人認為,網絡拓展了這一代孩子的視野,也有人說,手機正在悄悄毀掉一代人。對于身心正在快速發育的青少年來說,手機到底是毒蛇猛獸還是生活學習好幫手?怎樣引導孩子擺脫“機瘾”?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專訪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教授、長江學者方曉義。

民生周刊:現在中小學生的手機擁有率已經很高,您怎麼看待他們使用手機?

方曉義: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高科技社會,不使用手機、網絡很難跟上社會發展步伐。一方面,網絡是我們了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工具,也是學習的便捷手段,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就會成瘾,過于沉迷網絡的娛樂功能而不能自拔。因此,網絡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控制得好,對孩子有益處;控制得不好,則有很多危害,這就看使用者能不能控制在一個适度範圍。

民生周刊: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如果沉迷手機,會有哪些危害呢?

方曉義:過度使用網絡,會帶來身體發展、人際交往、情緒發展、心理健康的危害。比如,研究發現,使用網絡之後,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對不良行為的接受程度增加。

另外,過度使用網絡會對孩子的品德發展造成影響,對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系造成影響,對孩子的情緒發展造成影響。網絡成瘾之後,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會降低,導緻一些不良行為。

民生周刊:學生使用手機的人比較多,但隻有一部分人會沉迷其中,一般來說,哪些人比較容易成瘾?

方曉義: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網絡成瘾的孩子往往在現實中成績不太好,夥伴少,他們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但在遊戲中一關關地過,能得到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成就感。

我們提出了心理需求網絡滿足補償理論,每個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現實中得到很好的滿足,有的人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得不到滿足,需求又很強烈的時候,就會尋求替代的滿足方式,當在網上獲得的心理需求滿足遠遠超過在現實中的滿足時,就容易沉迷網絡。

青少年網絡成瘾主要有幾個因素,一是個人因素,跟自身特點有關系,具有成瘾性人格特點的人更容易沉迷網絡。二是環境因素,主要是家庭、人際、學校的影響,如果周圍大多數人在使用手機,孩子更容易使用手機甚至成瘾。學校、家庭環境不好,父母經常吵架,父母和孩子關系不好,孩子也容易沉迷網絡。三是網絡本身的因素,比如它的便捷性、及時反饋性、匿名性等。

民生周刊: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防止中小學生沉迷手機,并讓已經成瘾的學生擺脫“機瘾”?

方曉義:首先要從環境入手,系統地進行。要建立很好的家庭、學校、社區環境,處理好父母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這樣孩子網絡成瘾的可能性更小。

其次,要着眼于個體,發現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用什麼方式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現在的孩子蠻可憐的,一天10多個小時用在學習上,其實青少年時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但他們很多的心理需要被剝奪,一味強調學習,對他們的心理正常發展不利。

最後,可以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孩子了解,網絡使用有什麼好處及壞處,怎樣更好地控制手機,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是奴隸。現在,國家強調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開展的情況參差不齊,圍繞網絡成瘾的健康教育更少。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有心理健康課程、團體輔導及個體咨詢。

民生周刊:在手機使用方面,學校應該怎麼做,是一刀切地禁止,還是允許學生使用?

方曉義:現在有的學校完全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有的開放讓學生使用手機,比如北京十一學校,全校WiFi覆蓋,學生可以自由使用手機。其實每個地區、每個學校的特點不一樣,要根據學校學生的特點決定用什麼方法。

具體怎麼把握,我建議先做一個心理評估,進行摸底調查,不能憑經驗感受拍闆。要調查學生的性格特點、自律性,找到适合學生的教育方法。

我們要相信學生,有時候學生為了這份相信,也會努力控制自己。如果一味壓着學生,管着他,會引起對抗性。老師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理解孩子。其實就是以學生為本,不是我們要給他們什麼,而是看他們要什麼。有人擔心孩子要不好的東西,我們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是好的,要發現他們的潛能,更好地幫助他們。

要改變我們評價學生的标準,不能隻按成績好壞來評價學生,一些學生成績不優秀,但在其他方面有天賦,我們尊重他們的天賦發展,他們也會是好學生。

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正在形成過程中,要讓他為自己的事情做主,承擔責任,從被動的受體變成能動的,給他們成長機會。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自理、自立、自主的人,能自我管理,自我獨立,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民生周刊:暑假期間,學生将有更多時間玩手機,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方曉義:孩子要用手機,我們想要他一分一秒都不用,肯定是不可能的。要适度滿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協商每天可以玩多長時間,玩什麼内容,不能玩那些不好的遊戲。

有的家長直接剝奪了孩子的需求,采用了一些極端方式,比如斷網。這是不信任孩子,怕他沉迷。其實家裡斷網之後,孩子不到外面去上網嗎?用堵的方式,反而讓孩子想辦法玩手機,而且欲望更強烈。有時,孩子在網絡使用方面的心理需求,如同洪水,一味堵,肯定會泛濫,所以與其堵,不如疏導。

我建議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了解孩子為什麼使用手機。天天讓孩子學習,他不想玩手機才怪。家長要在生活中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從正常渠道滿足生理、心理需要,這樣他對手機的渴望就會少很多。

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大多數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給他自由,給他信任,他不會往不好的方面發展。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