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簡述中國古建築的屋頂形式

簡述中國古建築的屋頂形式

時間:2024-10-19 10:12:49

中國古建築文化内涵十分豐富。筆者曾撰述過《簡述古建築的屋頂樣式》等文,今天簡單聊一聊古建的裝飾構件。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屋頂的正脊兩端都有個裝飾性的構件,因為它的一張大嘴吞着正脊,又叫吞脊獸。它的名字原來叫鸱尾,鸱是傳說中兇猛的怪鳥,因隋以前構件外形略似鸱尾而得名。《宋書·高祖紀下》:“戊辰,重雲殿東鸱尾有紫煙屬天。”大約唐代鸱尾改變了樣式,折而向上張口吞脊,人們遂将鸱尾改為鸱吻。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王右軍《告誓文》)開元初,潤州江甯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明代有龍生九子之說,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九五:“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為了顯示皇家氣派,宮殿的裝飾性構件自然要和“龍”扯上關系,于是吞脊獸便得名螭吻。螭,古代傳說中無角的龍。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中國古建築大都是木結構,防火就是第一要事。螭吻既是龍的兒子,龍生于水飛于天,龍能管水,而且性好瞭望,把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裝飾又有興雨防火的喻意。

脊刹。正脊除了兩端的螭吻,前後兩個立面上也有裝飾,而且比較繁複,如雕飾二龍戲珠、雙龍合脊,兩側裝飾花草等。寺廟正脊中間上邊的裝飾物稱寶頂、脊刹。如洪洞廣勝寺上寺毗盧殿正脊脊刹中間青獅駝寶瓶,兩邊白象駝寶瓶;芮城一古建築正脊脊刹中間三層樓閣,兩側青獅、白象駝寶瓶等。獅表示威武,寶瓶代表平安。有的寶瓶裡插一柄金屬戟,代表平升三級,實際起到固定脊刹、避雷的作用。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一般有四條垂脊,垂脊上裝飾着很多動物,檐角頂端是一個騎着鳳凰的小人,後邊是一排小獸,這叫仙人走獸。據《大清會典》記載,屋頂上仙人走獸數量最多的是等級最高的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十個走獸,其排列順序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下面按順序把這一仙十獸作一簡單介紹。

據曆史傳說,這個騎鳳仙人是戰國時期的齊湣王的化身。齊國被燕将樂毅打敗,湣王陷入重圍,正走投無路,被突然飛來的一隻大鳥所救。“騎鳳”,鳳即雞,“雞”諧音“吉”,屋檐的頂端已經無路可走,安置“騎鳳仙人”,被人們賦予了絕處逢生、逢兇化吉的象征意義。

“騎鳳仙人”後邊第一個小獸是龍。龍為百鱗之長,《現代漢語詞典》釋義:①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片,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降雨。②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由此看來,同螭吻一樣,把龍放在走獸的第一位,就是基于其能興雲降雨的防火功能。再者龍是皇權的象征,具有傲視蒼穹之勢。

第二個是鳳。《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鳳是傳說中的神鳥,百鳥之王,是祥瑞的象征,預兆天下太平。

第三個是獅子。唐柳泌《玉清行》:“獅麟威赫赫,鸾鳳影翩翩。”《傳燈錄》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獅子是百獸之王,把它放置殿頂具有勇猛威嚴的象征。

第四個是天馬。《漢書·禮樂志》:“太一祝,天馬下。霑赤汗,沫流赭。”明劉基《走馬引》:“精誠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馬從天來,揮霍雷電揚風埃。”據說天馬能追風逐日,奔馳于太空。成語有“天馬行空”。

第五個是海馬。不是入藥的海裡的小型魚類,而是古人想象出來的能入海入淵的神獸,既然是海裡的神獸自然能消除火災,具有逢兇化吉之意。

第六個狻猊。《爾雅·獸名》:“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注:‘即師子也,出西域。’”可知狻猊為獅子的别稱。但是,據楊慎等人所說,龍的第八個兒子叫金猊,形似獅。《漢語大詞典》釋義“金猊”:“香爐的一種。爐蓋作狻猊形,空腹。”據此狻猊即金猊,既是獅子,又是龍的兒子,放置殿頂既威武又可防火。

第七個是狎魚。海中異獸,能興雲作雨,滅火防災。把它裝飾在殿頂的垂脊上,據說可以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第八個是獬豸。是傳說中的異獸,有一角,能辨曲直,見人相鬥,就用角觸邪惡無理的一方,古人認為是吉祥物。《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惟蜚廉,弄獬豸。”郭璞注引張揖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法得中,則生于朝廷,主觸不直者。”唐沈如筠《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由此可知,獬豸一角,性忠,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古代禦史大夫等執法官戴的帽子就叫“獬豸冠”。

第九個是鬥牛。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載:“西内海子中有鬥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棟坊之上。”按照此說,鬥牛是虬螭的一種,“虬螭”,傳說中的虬龍和螭龍,都是無角龍,能在大海揚波。唐賈島《望山》詩:“虬龍一掬波,洗蕩千萬春。”如此說來,鬥牛也是龍,龍就能興雲降雨,除禍滅災,是吉祥鎮物。

第十個是行什。“什”同十,行什即排行第十。造型是背有雙翼的猴子,手持金剛寶杵。可能來源于《封神演義》中的雷震子,也有人說是雷公。将其放在屋頂賦予它的職責自然是防雷、降魔。

一仙十獸隻出現在太和殿的屋頂,其他宮殿最多隻有九獸。廟宇殿頂的走獸或三個、或五個,遞減是從後面的行什開始的。比如一仙三獸,就是龍、鳳、獅子。

殿頂裝飾這些走獸,一是有着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十獸中的龍、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都出自大海,有興雲降雨的功能,把這些走獸排列在檐角處,明顯寄予防火的厚望。龍、鳳等是瑞獸,象征着消災滅禍,逢兇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二是殿頂裝飾這些形态各異,栩栩如生的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給人以美的愉悅。三是具有防止脊瓦下滑的實用功能。走獸内有鐵釘,這樣既可以不使鐵釘生鏽,又可以固定垂脊上的瓦件不使下滑,同時還起到了美化建築的作用。

藻井。我們在太和殿、祈年殿等處參觀,可以看到這些大殿的正上方方形、圓形或多邊形的凹面,上面有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畫。呈傘蓋形,由細密的鬥拱承托。這一裝飾叫藻井。藻井是我國傳統建築中天花闆上的一種裝飾。《文選·張衡〈西京賦〉》:“蒂倒茄于藻井,披紅葩之狎獵。”薛綜注:“藻井,當棟中交木方為之,如井幹也。”李白《明堂賦》:“藻井彩錯以舒蓬,天窗赩翼而銜霓。”名為藻井,就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意。藻井雖是室内裝飾的一種,但其隻能用于最尊貴的建築物,如帝王禦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

雀替。古建築大殿不論面闊三間還是五間,都要有立柱支撐橫梁,三間需要兩根立柱、五間需要四根立柱。為了減少梁枋的淨跨距離,增加擠壓面,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連接短木,因外形如鳥翼而得名雀替。到了清代,雀替除了承重和減小跨度外,由于上面有精美的雕飾,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裝飾構件。現仍存世的古建築雀替的雕刻圖案,主要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搏風闆、懸魚、山花。懸山頂的檩頭露在山牆外,為了不使其受風雨剝蝕,檩頭的外端釘有一道厚木闆,叫搏風闆。《儀禮·士冠禮》:“夙興,設洗直于東榮。”鄭玄注:“榮,屋翼也。”賈公彥疏:“雲榮屋翼也者,即今之搏風。雲榮者,與屋為榮飾;言翼者,與屋為翅翼也。”兩塊搏風闆交會處設懸魚,懸魚大多用木闆雕制而成,因為最初為魚形,并從山面頂端懸垂,所以稱為懸魚。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内收進的裝飾叫山花。

鬥拱。《漢語大詞典》釋義:“鬥與拱,均為我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支承構件。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鬥。鬥拱承重結構可使屋檐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築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征。”這一段話說得非常清楚,故不再啰唆。

罘罳(亦作“罦罳”)。設在屋檐下的金屬網或者絲網,多數是為了罩住鬥拱,以防止鳥雀築巢。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黃鹂度結構,紫鴿下罦罳。”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士林間多呼榱桷護雀網為罘罳。”榱桷即屋椽。王安石《寄題郢州白雪樓》詩:“朱樓碧瓦何年有,榱桷連空欲驚矯。”

風鈴。挂在殿閣檐角的懸鈴,風吹發出叮當響聲,故稱。風鈴又叫風馬、檐馬、檐鈴、檐铎等。清李漁《慎鸾交·心歸》:“最奇的是橫階塔影,在平地上振響風鈴。”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殇》:“甚飛絲缱的陽神動,弄悠揚風馬叮咚。”清袁枚《随園詩話》卷二:“蔣廷镕一句雲:‘自從環佩無消息,檐馬丁東不忍聽。’”宋施樞:“曉窗風細響檐鈴,一曲雲璈枕上聞。”宋陸遊《夏日晝寝夢遊絕句》:“桐陰清潤雨餘天,檐铎搖風破晝眠。”還有的建築物如塔、碑樓等,檐角懸挂一串鐵(或銅)片,故稱檐鐵。

屋頂覆蓋的瓦分筒瓦、仰瓦。筒瓦是半圓筒形的瓦,垂脊使用,凹面在下,最下邊的一塊是半圓或圓形端頭,帶有三角形,叫瓦當,又稱“勾頭”。滴水是鋪設仰瓦最下邊一塊,三角形微微向外翹,下雨時瓦壟的水就會往外澆。

門釘。宮殿、廟宇等大門上圓頭的金屬裝飾物。

鋪首。宮殿、廟宇厚重的木門上,都有一個金屬獸頭,嘴裡銜着一個銅環,這叫門鋪,也叫鋪首。按照楊慎的說法,龍生九子之“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既然椒圖性好閉,就用其所長,把它裝飾在大門上,它會盡職盡責地守護好門戶。鋪首的形狀一般是銜環獸面,常用金屬鑄成獅、虎、螭、龜、蛇等形。《漢書·哀帝紀》:“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顔師古注:“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宋高似孫《緯略·金鋪》:“《通俗文》曰:‘門首飾謂之鋪首。’”唐李賀《惱公》詩:“井檻淋清漆,門鋪綴白銅。”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