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古代部分家訓簡介

中國古代部分家訓簡介

時間:2024-10-19 05:40:47

上一篇小文介紹了中國古人為什麼要制定家訓,今天介紹幾種比較重要的家訓,供大家參考。至于家訓的内容,待到下一篇文章再介紹。

中國古代重要的家訓家規,都是作者自身經曆的總結,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智慧。而且這些家訓都是說給子孫的,沒有虛僞,沒有空洞說教,語言非常質樸,真誠而實用,今天讀來仍能受到啟迪。

有人說中國古代有一百多種家訓,本人認為這是一種泛指,成冊的《家範》《家規》《家誡》《戒子書》等列入家訓理所應當,但是,将二十五史紀傳傳主或者某人一篇文章中告誡子侄的幾句話也列入家訓,似乎有點寬泛,這些“家訓”大多是三五十字,基本上不能單獨成篇。本文要介紹的家訓除了個别有影響的如周公旦的《誡伯禽書》等篇幅短小外,一般都有數百字以上。下面行文以年代為序。

周公旦《誡伯禽書》。周公,姬旦(?—約公元前1095),周武王之弟。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成王親政後,将魯地封給周公,周公在朝輔政,長子伯禽代就封于魯。伯禽臨行時,周公告誡他:你到了封地,老臣沒有大過不要抛棄他,對人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與士競争智力高下。要以謙恭的态度自處,用卑微的方式自律。這一段話雖然文字不多,但因為周公距今已3000年,故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中國第一篇家訓。

司馬談《命子遷》。語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公元前110)是司馬遷之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着兒子的手囑咐說:我死後,你必然為太史;為太史,完成撰史的願望,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是最大的孝。司馬遷不負父親遺訓,最終寫出《史記》。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伏波将軍、新息侯。馬援出征在外,聽說兄子嚴、敦,好譏刺時政,于是寄書誡之:妄自議論時政,是我最厭惡的,“甯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書信言辭懇切,為後人所重。

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諸葛亮(181—234),三國蜀丞相。兩文均見《太平禦覽》,雖然言辭不多,但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可謂古代家訓中的名篇,讀來發人深省。

顔之推《顔氏家訓》。顔之推(531—591),生逢亂世,一生曆仕四朝(南朝梁、北齊、北周、隋),三為亡國之人,兩為累囚,這樣的經曆讓其對世事有深切感悟。顔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寫成的《顔氏家訓》,7卷20篇,内容豐富,堪稱中國家訓之寶典,自北宋以來反複刊刻,明清到民國,都是啟蒙教育的書目之一。

李世民《帝範》。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貞觀,廟号太宗。《帝範》4卷12則(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谏、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誡皇屬》也是李世民訓誡子孫的教材。李世民作為古代帝王能對皇子予以從嚴教育,裡邊的許多話都值得今人借鑒、深思。

《錢氏家訓》亦稱《武肅王遺訓》。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镠(852—932)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産。民國13年(1924年),錢镠裔孫文選纂修《錢氏家乘》時,根據錢镠遺訓歸納為《錢氏家訓》,内容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4個部分。

範仲淹《範氏家訓》。範仲淹(989—1052),為官清廉,盡職盡責。他教子有方,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範氏家譜中載有《家訓百字銘》《訓子弟語》《六十一字家規》《諸子書》等。《家訓十則》:“耕讀”“教子”“安分”“貿易”“交接”“嫁娶”“慎終”“追遠”“修身”“謹訓”;《家戒十條》:“戒不孝不悌”“戒不公不法”“戒遊手好閑”“戒拖欠國稅”“戒結盟拜會”“戒結交壞人”等。

包拯《包拯家訓》。包拯(999—1062),以公正廉潔、剛直不阿著稱于世。《包拯家訓》隻有37字,嚴厲告誡“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古人死後不能入家譜、葬祖墳,是最大的懲戒。

歐陽修《誨學說》。歐陽修(1007—1072),曆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誨學說》勸誡子孫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砥砺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内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司馬光《家範》。司馬光(1019—1086),官至尚書左仆射,卒贈太師。《家範》10卷,19篇。《四庫全書提要》雲:司馬光家範“皆雜采史傳事可為法則者……其節目備具,切于日用,簡而不煩,實足為儒者治行之要”。司馬光還有一篇《訓儉示康》,教導兒子應該崇尚節儉:儉能立名,侈必自敗。

劉清之《戒子通錄》。劉清之(1134—1190),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官至袁州知州。《戒子通錄》是其編纂的現存最早的一部集錄式家訓總集。《四庫全書提要》稱“其書博采經史、群籍,凡有關庭訓者皆節錄其大要。至于母訓阃教,亦備述焉”。全書共計8卷172篇,可以說是南宋以前家訓的總彙大觀。

袁采《袁氏世範》。袁采(?—1195),官至監登聞鼓院。《袁氏世範》分“睦親”“處己”“治家”3篇,計180餘則,基本上是持家興業的經驗之談,受到人們的重視,是私塾的訓蒙課本之一。

謝瑩《家訓二十四條》。謝瑩,明朝人,生卒年不詳。《家訓》分“舉止行為”“交友治家”“為人處事”三部分,告誡子孫為人處世應該遵循的法則。有的是摘錄先賢的語錄。如第一條“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出自劉備敕後主。

袁黃《了凡四訓》《了凡訓子書》。袁黃,号了凡,生卒年不詳。萬曆二十年兵部主事。《了凡四訓》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了凡訓子書》1.2萬餘字。這兩本書是袁了凡所作的家訓,被稱為人生啟蒙立命之學。

楊繼盛《給子應尾應箕》。楊繼盛(1516—1555),明嘉靖朝兵部員外郎,剛正不阿,因彈劾嚴嵩被投入死囚牢。楊繼盛知自己必死,于獄中寫就此信,從為人、治學、治家等幾個方面對兒子做了最後的教導。

龐尚鵬《龐氏家訓》。龐尚鵬(?—1582),明嘉靖進士,曆官至右佥都禦史。《龐氏家訓》分“務本業”“遵禮度”“禁奢靡”“嚴約束”“崇厚德”“慎守典”“訓蒙歌”“女戒”等9篇。為子孫在行為規範方面制定了準則。

吳麟征《家誡要言》。吳麟征(1593—1644),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累官太常少卿。《家誡要言》系其居官時寄訓子弟之書,其子番昌輯錄。共2000餘字。

孫奇逢《孝友堂家規》。孫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孝友堂家規》18則,另有序言、後言。家規提出了治家教子的方法和為人處世之道。

朱伯廬《朱子治家格言》,又叫《朱子家訓》,朱伯廬(1617—1688)撰。分“孝悌”“勤儉”“讀書”“積德”篇,内容簡明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問世後,是清和民國最有名的家訓,流傳甚廣。

王漁洋《手鏡》。王士祯(1634—1711),别号漁洋山人,其著作多以“漁洋”名,如《漁洋精華錄》等。出身官宦世家,曆官至刑部尚書。《手鏡》是王漁洋寫給兒子的家書,共50條3000餘字。内容涉及立身、處世、行政、司法等方面,告誡兒子不能以出身望族傲慢待人。

康熙《庭訓格言》。康熙(1653—1722)死後,四子胤稹繼位,年号雍正。雍正八年(1730),胤稹将康熙平時對諸皇子的訓誡輯錄成書,共246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等。

汪輝祖《雙節堂庸訓》。汪輝祖(1730—1807),曾任甯遠知縣、道州牧。《雙節堂庸訓》6卷。是書總結人世滄桑,糅合聖賢之道,以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内容訓導子孫如何适應社會。

清漢陽别樵居士《家庭寶筏》。漢陽别樵居士,不知道具體情況。《家庭寶筏》包括“總論”“戒欲”“制心”“避嫌疑”“戒談閨阃”“勤職業”“禁淫書”“名節”“因果”等21章。

中國古代家訓有100多種,除上面介紹的幾種外,他如《太公家教》(傳)、劉邦《手敕太子文》,魏晉時期王昶、嵇康、陶淵明、阮籍、徐勉、王祥等的《家戒》《戒子文》《戒子孫》《訓子孫》,宋代韓琦、邵雍、宋祁、黃庭堅、陸遊等的《家訓》《戒子孫》《戒子弟》,明代劉伯溫、王陽明、高攀龍的《傳家寶》《家訓》《高氏家訓》,清代潘德輿的《示兒長語》,曾國藩、左宗堂的家訓集本等。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