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溫暖陪伴下的養老模式創新

溫暖陪伴下的養老模式創新

時間:2024-10-19 05:22:45

今年8月初,手機和網絡被一件溫暖的事情刷屏了。杭州規模最大的養老院——濱江區白馬湖畔的綠康陽光家園,迎來了一批“90後”小夥伴,這些志願者将每個月至少拿出20個小時陪伴養老院的爺爺奶奶們,這項讓老人們原來平淡無奇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活動,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杭州:“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今年年初,杭州濱江區綠康陽光家園向全社會的年輕人們發出了“招募帖”:如果能保證每個月都參加養老院裡的助老志願服務,且時間不少于20小時,就可以以每個月300元的優惠價格租到養老院30平方米的“酒店标間”。

很快,“招募帖”就得到了響應,在經過層層篩選、嚴格面試後,14名志願者取得了入住資格。

2013年大學畢業就來到杭州的楊雲海,是這批住進養老院的年輕人之一。之前他與朋友在濱江開了一家少兒美術工作室,自己負責教國畫和書法,每個月1400元的房租加上工作室的運營成本,讓這個年輕人壓力很大。前段時間,他在網上看到一則招募信息:“無房、單身、本科學曆以上的年輕人,願意每月為養老院老人提供20小時的志願服務,每月隻需300元就能入住一室一衛雙人間。”綜合各方面因素,他選擇來到這裡當一名志願者。

現在,他的學生除了之前的兒童,又多了十幾位老人。

每個周六下午2:30,老人們便會按時坐在教室裡等楊老師來上課。寫得好的,楊雲海會表揚,寫得不好的,他也毫不客氣地指出,細緻到一撇一捺的每個筆畫。老人們很開心地學習、提問,顯然,他們很期待年輕志願者楊雲海的到來。

而蔡靜茹覺得自己加入“陪伴”項目是特别的緣分。在南京工作一年後,蔡靜茹因為工作變動來到濱江區,單位附近動辄上千元的房租讓她許久沒有定下住所。偶然在網上看到“陪伴”項目的招募信息後,她立馬打電話詢問。打動蔡靜茹的不僅是低價房租,“那時奶奶剛過世沒多久,能和老人住在一起,我覺得是對這份情誼的延續,也能讓我提前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父母”。

學生時代豐富的活動組織經驗和樂觀開朗的性格,讓蔡靜茹對在養老院的生活充滿自信:“這裡什麼都等待着我去嘗試,有比外面的生活更充實的可能性。”說起各種活動經曆,這個纖瘦的女孩迸發出滿滿的活力。

今年元旦前後就已經入住的李曉陽,主要是做教學類的服務,教老人們怎麼用電腦和ipad等電子産品。他是通過單位團委推薦入住陽光家園的,因為他性格很好、非常有耐心,很受老人們的喜愛。“教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跟老人聊天,他們都會很開心。”他說,特别是教會爺爺奶奶們一些實際操作技能,比如視頻聊天之後,看到老人們開心的笑容,自己也會很高興。

在這些“90後”志願者看來,養老院不隻是老人們的住所,更是一個志同道合的人的集聚地,他們通過在養老院的生活和實踐,更好地實現了自我價值。對于養老院的老人來說,微信視頻、素描、舞蹈這些新鮮事物給自己原本平淡無味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而這些孫子輩的年輕人也成為他們一部分情感寄托,在養老院找到了親人一樣的感受。

事情發生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讨論。

有人說,在當今養老院一床難求的情況下,一群年輕人住進來顯然并不合适。

也有人說,這些年輕人是付不起高房租才住進養老院的,能不能實現長久陪伴很難保證。

更多的人則認為,這是一項可以實現多方共赢的嘗試:年輕人為老人趕走孤獨,帶來生機與活力;老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在他們迷茫時給予真誠的建議,驅趕了他們的迷茫,更讓他們對生命又多了一分理解。

事實上,自從這些年輕人搬進養老院後,老人們開懷大笑的時間明顯增多了,年輕人也更加耐心更加細緻,顯然,他們都在彼此之間找到了存在感。

其實,杭州這家養老院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名老人正在與智能陪伴型機器人互動美國西雅圖:隔代學習中心

在美國西雅圖西區,有一家名為聖文森特老人中心(ProvidenceMountSt.Vincent)的養老院,養老院裡面還建有一所幼兒園,名叫隔代學習中心(IntergenerationalLearningCenter),每周有5天時間,工作人員會把學齡前的孩童接來與這裡的幾百名老人們一起度過。這些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徹底改變了老人們的乏味生活。

老人們教孩子們讀書識字、給他們講故事。孩子們陪老人們享用午餐、一起制作三明治、玩遊戲……雙方以一種意外但又和諧的狀态學習生活着。

養老院的醫生說,孩子們不但給老人增添了很多樂趣,還促進了他們的健康。自從實施這個項目以來,老人們的生病率持續降低,一些慢性病老人的服藥劑量有所減少。

而且孩子的家長也從中受到啟發,一位父親對記者說:“看到孩子和老人們的互動,讓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也應該多關心他們。”

這一切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美國一位名叫艾文·布裡格斯(EvanBriggs)的導演,他用一年的時間紀錄下了發生在西雅圖這所養老院的故事。這部名為《PresentPerfect》(譯名《現在完成時》)的紀錄片在網上推出後有超過400萬人次觀賞,這一奇特的“老人+小孩”的模式也吸引了全世界人們的關注。布裡格斯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詢問如何開設像西雅圖隔代學習中心這樣的課程,還有人詢問要如何在自己的小區複制這樣的學習經驗。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世代聯合網站(GenerationsUnitedwebsite)分析,美國境内至少有500所将養老院和幼兒園合而為一的機構,而且這一趨勢目前仍在增加。

在接受CNN采訪時,布裡格斯說:“在這裡,一邊是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老人,另一邊是根本沒開始人生曆程的孩子。這是如此的讓人着迷與美麗,這就是我想要拍攝的東西。”

相比于一味地呈現美好的一面,布裡格斯更傾向于“在這些美好事情發生的同時,我們都需要了解更多真實的樣子,真正面對它”。

“我們希望這裡成為人們來生活的地方,而不是來等死。”這家西雅圖養老院的主管波伊德(CharleneBoyd)說,“這不是火箭科學,而是正常的生活。”

将電影命名為《現在完成時》是有一定意義的,當“過去時”遇上“現在時”,陪伴也許是最溫暖的方式。

學齡前兒童,幾乎沒有過去,卻将擁有美好的未來;老年人,有豐富的過去,而未來的日子寥寥無幾。

這兩種極緻鮮明的生命形式,在進行着對比的同時,又分享着當下的時刻:老人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即将腐朽的生命還能夠教育孩子,發現自己不是被社會抛棄的邊緣人,這種自我價值的肯定,使他們重拾歡樂和自信;孩子們則于潛移默化中了解了衰老的過程,從白發蒼蒼的老人身上接受和給予無條件付出的愛,學會了愛與被愛。這種隔代學習方式,是孩子和老人共同受益的雙赢模式。

德國:“同居”式養老德國是一個老齡化程度很高的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3%。雖然德國的養老體制良好,德國人60歲後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根本不會拖累兒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厭倦療養院裡的單調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這些同居的老人們,很多都是之前就認識、彼此性格也很合得來的同齡人。他們會一起制定一份“同居”規則,拟定各自的義務,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平時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間屋子裡,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各做各的飯、各過各的生活,隻有每周周末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麼到附近城市旅遊,要麼到劇院聽戲。如果平日裡有誰生了病,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幫忙照顧他(她)或幫助購物等。

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外,德國也有年輕人和老人“同居”的養老模式。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而老人們一般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于是,一些老人甘願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采購等。

現在,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也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同居”,大學生也很樂于接受這種新型“同居”形式。

如今,“同居”式養老已經成為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并得到救護。所以這裡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目前已成為歐洲最“老”的國家。

創新養老模式打造“花樣”晚年

随着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不管是杭州的志願陪伴服務、美國西雅圖的隔代學習中心,還是德國的新型“同居”模式,都很好地關注到了老年人内心的真正需求,實現了社會更高層次的發展,應該繼續探索和完善,以實現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其實,各地在養老方面都有不少新動作,創新的養老方式層出不窮,我們也來看看全國各地還有哪些創新養老模式。

“互聯網+居家養老”智慧養老新模式在今年的福建618展會上,一種集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智慧養老項目正式亮相。這種“互聯網+居家養老”的醫養模式,是在醫療大數據平台的支撐下,老人無需前往醫院,就可以在社區或者在養老機構進行醫療體檢。

福州蓮花醫院院長李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像體溫、脈搏、血壓、心電圖這些基本的體檢項目,甚至人體脂肪以及營養狀況等,我們通過簡單的一體機,就可以将老人最基本的數據反映出來。然後根據這些數據,對老人的營養狀況、體能鍛煉等方面給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除了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外,“互聯網+智慧養老”平台還能為老人提供照護評估、智慧助老、健康建檔、慢性病管理等服務,實現養老服務從機構、社區到居家“最後一公裡”的全覆蓋。

養老院“打開大門”資源輻射周邊老人為了方便居民特别是周邊的老年人,上海市一家養老院的中醫理療室對周邊老人進行開放。這家養老院内設醫療機構,開設有内外科、中醫科、放射科等科室,條件比較好,定期還有專家坐診,對周邊老人開放後,有效彌補了社區醫療資源不足的缺陷。

此外,養老院的食堂還為周邊的十幾位老人準備飯菜。除了吃飯看病,上海有的敬老院還提供了日托服務,包括午餐、午休和保健醫生指導等,很受附近居民歡迎。

上海長甯區民政局局長章維向附近居民作出了進一步承諾:我們計劃在秋天出台養老機構向社區延伸的政策,對養老機構今後的運營予以一定的補貼和考慮,也會幫助更多的養老機構開放大門,讓附近居民能享受到更好更優質的養老服務。

“旅居養老”讓老人“玩”度晚年近年來,“旅居養老”模式快速興起,創新了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成為老年人喜愛的高品質休閑養老方式。

和傳統的養老模式不同,“旅居養老”模式讓老人走出家門,在不同的季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一個地方住上一段時間,一邊旅遊一邊養老,這樣既可以親近自然、放松心情,又能廣結朋友。

一位旅居養老項目的負責人跟記者表示:“我感覺現在老人的養老模式太單一,不管是對社會還是家庭,他們年輕的時候付出太多了,到老年的時候應該有權利享受晚年豐富的生活。”

結語

曾經大街小巷都在傳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唱出的是老人們内心的精神需求,他們希望兒孫能多些閑話家常,他們盼望孩子們能常回家看看。可見,要想更好地解決養老問題,不僅僅要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護理,精神陪伴也不容小視。

創新不同的養老模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住進養老院,多建一些隔代學習中心,運用科技的力量、互聯網的發展探索智慧養老新模式,根本目的都在于保障高質量的養老服務、豐富養老方式,以溫暖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在這個連接現實和未來的過程中,形式的創新和制度的完善當然必不可少,但是精神層面的因素更需要我們去關注。要“新”,更要用“心”,這或許才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裡所蘊含的深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