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0年9月出版的某期《中國青年報》上,曾刊登了一篇關于未來的文章,文中預測了當時活躍在人類社會中,但未來可能會消失十大事物,其中就包括了郵票。
衆所周知,如今的通信方式已進入了網絡時代,即時通信軟件和電子郵件的飛速發展和推廣普及,造成過去人們賴以溝通的各種紙質郵件已基本退出了日常通信領域。曾經,信函郵件傳遞堪稱郵政的主流業務,如今卻早已風光不再。那麼,由信函郵件派生出來的郵票、郵戳、實寄封、明信片等,是否也将因失去實用價值而逐漸消失呢?郵票消失了,集郵怎麼辦?
在此,筆者不揣淺陋,對于這個廣大集郵愛好者非常關注的話題來大膽預測一下。首先,對于郵票的未來,筆者的預測是:在消失之前,郵票還将存在較長一段時間。其理由有三:
其一,紙質郵件和網絡通信方式在較長時間内将并存于世。
網絡通信對紙質信函的沖擊是嚴重的,但并不能杜絕信函郵件。中國是文明古國,是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國,“白紙黑字,鐵證如山”,早已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理念。政府公文、曆史檔案不能隻使用電子版,其紙質版和電子版會在未來一齊存入檔案館、博物館和圖書館。而書籍、包裹、公文等傳遞必然産生郵件,郵件又必然離不開郵資憑證,如此推理,郵票可能在較長時間内繼續存在下去。
其二,郵票郵品的銷售收入是郵政企業重要的經營收入之一,也是郵政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郵政對郵票不會輕言放棄,而且會強化和擴大其功能。比如,郵政企業可否考慮将過去停用郵票的包裹單、大宗郵件、快遞郵件、郵政儲金重新貼用郵票,以彰顯郵票的郵資憑證功能呢?
其三,郵票有“國家名片”之稱,小小方寸,擔負着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宣傳的雙重職責。在如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其作用更顯突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郵票又怎能輕易放棄?
其次,對于集郵的未來,筆者的預測是:未來集郵依然存在,但勢必會縮小範圍;郵票漸漸淡出,但集郵會進入文物收藏領域。
如果一定要給這個論題加一個具體時間限定的話,筆者鬥膽推測:在2050年前,群衆集郵活動不會消失。僅以1982年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為界,當時第一代郵人如今恐怕已大多隕落,而那時活躍在郵壇的第二代郵人如今年齡段應該在60至80歲左右,這兩代郵人大部分是傳統集郵者、鐵杆郵迷,他們是中國集郵輝煌階段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如今活躍在郵壇的第三代集郵者年齡則多在40至50歲這個區間,他們的集郵史大都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彼時書信往來還很常見,對于集郵他們亦懷有一份真摯的初心。
預計到2050年左右,這第三代集郵者也将逐漸淡出,那時本世紀出生的人将進入郵政部門的決策層,由于他們對郵票的實用價值認識不足,或許郵票真的就将不再發行了,那麼作為已存世兩百多年,并記錄了這一段人類文化和曆史方方面面的郵票,必然會成為文化瑰寶和袖珍藝術品而進入文物收藏領域。到了那時,集郵活動或許将集中在對這些“曆史遺存”的郵票郵品的集藏、觀摩、欣賞、研究方面。郵票也将與繪畫、書法、金石、雕塑、工藝品等人類智慧的結晶一起進入集藏殿堂,繼續發揮其文化傳承和教育功能,郵票的文物價值将更加凸現。
未來的某天,郵票或許真的消失了,但集郵必将永存,如鳳凰涅槃,在烈火中重生。
(請作者見刊後速與編輯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