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集郵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集郵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時間:2024-11-08 03:05:36

1

2

3

4單從定義看,集郵指的是以郵票及其他郵品為主要對象的一種收集、鑒賞與研究活動,也就是說,集郵是随着郵政和郵票的産生而出現的。如此算來,集郵活動至今已走過了近180年的路程,而在郵票越來越失去其實用價值的今天,這條路究竟會走向何方?還要走多遠?集郵愛好者們衆說紛纭,有“盲目樂觀”者,有“杞人憂天”者,也有“悲觀絕望”者,其實無論持何種想法,都說明大家對這個話題是關注的,對集郵的未來是關心的。

集郵:從何處來?

在郵票發明前的史前郵政時代,盡管有塔克西斯封,有比紹普郵戳,但吸引人眼球的郵票并未出現,因此還鮮有集郵者。1840年英國人羅蘭·希爾爵士發明了“黑便士”後,這個新奇的玩意便迷倒了大衆,不久就有人開始收集郵票了,自發的集郵活動也從此一發不可收,隻是最初發行郵票的國家很少,郵票的數量也不多,到1860年也不過隻有區區913種而已。盡管那時郵票的圖案相當單調,也沒有什麼傳統集郵、專題集郵的概念,但并不妨礙人們對郵票魅力的青睐,那時集郵者的方向就是收集齊全世界的郵票。

可以說,集郵是伴随郵票而産生的,1864年11月3日,法國集郵家艾爾班在一篇論文中第一次使用了“Philately”這個詞,它是由希臘語“愛好”和“免稅”兩個單詞合成的,這便是“集郵”,它的中心意思是“愛好”。正是因為這個“愛好”,全世界所有“八杆子打不着”的同好,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會聚集在一起,做着同一件事。

有趣的是,最早有意識地收集郵票的人卻并不是要集郵,倫敦《泰晤士報》就刊登過這樣一則小廣告:“為裱糊寝室牆壁,本人欲購入大量一便士蓋銷票。”這是英格蘭的一位婦女為了裝飾家居而收購郵票,當然這并不是集郵,但至少當時在某些人眼裡對郵票已經有了另一種認識:即使是使用過的郵票,也不是廢紙,而是有欣賞價值的。

随着郵票的出現和發展,集郵也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1851年3月22日,倫敦一個書店老闆在《家庭使者》上刊登了一則“交換和收購郵票”的廣告,可以被視為最早有意識的集郵活動。

1863年5月11日,在美國郵政部長蒙哥馬利·布萊的倡導下,萬國電信聯合會,即後來的萬國郵政聯盟(UPU)成立,該組織的成立為世界郵政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改革。

1906年,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倫敦集郵協會經英王愛德華七世恩準,得以冠名為“倫敦皇家集郵協會”,愛德華七世還親自出任首任會長。

1926年,世界性的國際集郵聯合會(FIP)成立,它的宗旨是:普及集郵活動、促進各國集郵組織間的聯系;協同開展舉辦國際性郵展;緻力于促進國際間郵票的交換;注重青少年集郵者的培養。從此集郵走上了一條正規發展的道路。5

6

7集郵:找着組織了!

到目前為止,在世界上所有收藏門類中,集郵仍是普及程度最高、最有生命力的一項活動。集郵活動不僅參與人數衆多,還擁有最為健全的組織形式。在全世界範圍内有國際集郵聯合會,在洲際範圍内,各大洲都有自己的集郵組織。而在我國國内,從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到各省區市的集郵協會,從行業集郵協會到各市區縣集郵協會,每個行政層級都有相應的集郵組織,集郵愛好者想找什麼級别的組織都有,而這些集郵組織都會竭誠歡迎你參加活動,甚至還會有人指導你如何集郵、如何參展,沒有任何門檻。而我國集郵組織還有一大特色,即從國家、省市到區縣還都辦有集郵報刊,作為大家互通郵識,交流心得的園地。可以說,集郵協會是普天下最盡心盡職的集郵“引路人”了。

除了“官辦”的集郵協會外,從20世紀後期開始,許多集郵愛好者還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各種不同名目的專業性民間集郵組織,他們自掏腰包、舉辦活動、自辦郵刊,懷着對集郵的一片真心,迎難而上,永不言棄,成為中國集郵的一支生力軍。

集郵:誰在堅守陣地?

雖然經曆過輝煌,但不能否認集郵如今面臨的窘境。從集郵愛好者的年齡段來看,今天的中國集郵人數已呈倒金字塔形,最上層的中堅力量仍是如今已經六七十歲甚至更大年齡的老年集郵者。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們見證了集郵活動的蓬勃興起,經過了40年,他們仍是中國集郵的中堅力量,如今也許隻有他們還在一如既往地買郵票、跑戳、寄無數的封片、寫各種郵文、參加數不清的集郵活動,無論是“97浪潮”,還是瘋狂的電子盤,面對市場風雲變幻,他們仍然安之若素,任憑你新郵打折,我仍閑庭信步。

那麼如今中青年集郵者的數量有多少呢?據我在集郵協會多年的觀察,很少。這批人多為當今科研機構、公司、機關的白領、主力,他們擁有專業知識,不差錢,但擔負着生活的壓力,缺少時間,這些人與老一代集郵者傳統的集郵理念和方式截然不同,他們集郵的手段多種多樣,視野要比上一代人開闊得多。作為互聯網的弄潮兒,他們講究的是輕松集郵,隻要輕點鼠标,全世界的郵票盡收眼底;想要什麼,網絡支付,就有人送上門來。他們無論是購買郵品還是編組郵集,起點都頗高,其中一些人就是直接奔着摘金奪銀去的。總的來說,他們集郵的方式更為個性,更多的是我玩我的、你玩你的,沒有上一代人那種強烈的集體責任感。

一花再好,也是獨枝無根,隻有“滿園春色才是春”。集郵想要發展,自然需要新鮮血液。集郵圈的有志之士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注意培養下一代了,他們從娃娃抓起,發展基層青少年集郵協會、創建少年郵局、為青少年舉辦各種名目的集郵繪畫演講比賽、夏令營活動,不可謂不賣力、不努力。但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究竟能有多少孩子能被培養成一個真正的集郵愛好者呢?能像這些前輩一樣始終不渝地愛上集郵呢?恐怕并沒有人認真地總結過。

在現在“00”後、“10”後孩子的世界裡,似乎一切愛好都可以在手機電腦應用中達成,今天有多少孩子進過郵局呢?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郵局是何物,自然也就無從體味到集郵帶來的樂趣,集郵這個詞對很多孩子來說,隻不過是個符号而已。相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湧現的大批集郵者來說,現在的青少年集郵可謂是斷崖式的“崩塌”。不過,如今孩子們對愛好的選擇有那麼多,你憑什麼一定要他愛上集郵呢?8

9

10

11集郵:離不開用郵

郵票的發行和使用離不開郵政,集郵也離不開用郵。而我們隻要看看這些年自家小區樓下信箱的變化就知道用郵量減少已成大勢所趨。過去,信箱裡塞滿了各種朋友家人的往來書信,後來大量商函替代了私信,當快遞出現後,小區裡又多了快遞櫃,于是信箱幾乎已被人們遺忘了。中國郵政是企業,企業的生存是以能否盈利為目的的,這是市場的規律,當郵遞員無信可投,面臨失業時,也許郵票還沒有消亡,郵政就已經轉行了。

不過,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曾悲觀地預言“郵票将要消亡”了,現在20多年過去了,郵票不僅沒有消亡,而且還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為了提高集郵愛好者收集郵票的興趣,全世界的郵票發行部門都在不斷地做出努力,變着法兒地取悅集郵者,極力挽留集郵者。從郵票的材質來說,目前已經從傳統的紙質大大地擴展了,不幹膠、絲綢、鋁箔、塑料、木質、魚皮、刺繡、水晶、陶瓷等新鮮材質層出不窮;從工藝來說,凹凸、光栅、全息、激光、有聲、氣味等新鮮技術令人耳目一新。

而從1976年瑞士印制了世界上第一枚電子郵票後,電子郵票已經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今天世界上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發行了電子郵票,其技術條件和工藝日臻完善,圖案也逐漸多樣化。近年來,智能科技也屢屢被運用到郵票中:快速反應技術(QR)、增強現實技術(AR)使郵票成功地與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牽手,一掃二維碼,就能從郵票上獲取一切信息。在未來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中,郵票還會創造出什麼奇迹,無疑給集郵愛好者留下了一個廣闊的遐想空間。

盡管郵票日新月異,但真正的集郵愛好者都知道,如果不實寄的話,郵票的集郵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編組郵集的時候,官白首日封不受待見,人為的實寄封次之,最受青睐的恰恰是最普通的自然實寄封。在書信往來的年代裡,最不缺的就是自然實寄封了,那時大家寫信紀念郵票、普通郵票都随便貼,大量的信銷票也随之産生。但曆史已不可能複制,在網絡通信時代,提筆寫信已經成為了一件稀罕事,手機上的簡短留言成了我們日常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很難想象,如果魯迅、陳寅恪、徐志摩生活在今天這個年代,他們将如何交換思想、傳遞情感,如何保存曆史呢?或許在集郵的世界中,首先消失的便是自然實寄封。今天許多集郵愛好者所說的實寄封片實際上還是人為刻意制造出來的,收集範圍也隻局限于集郵圈裡少數人。

集郵的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未來,不可預測。不過,即使郵票消亡了、郵政消失了,還總會有這樣一批人将一直生活在“古代”,他們還會不懈地編組各種郵集,參展得獎或是自娛自樂,不僅有“馬爾雷迪封”會給你的郵集加分,也會有像“勝利”郵件這樣的郵品被開發出來。

郵票的魅力經受了近180年的考驗,即使有一天集郵活動消失了,世界上還是會有集郵者生活在他的世界裡,也許,這就是集郵的未來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