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聲
傳統中國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畫的研究,必須從傳統文化精神的高度入手,真正把握和理解中國畫的畫理、畫法,在“守常”和“求變”的過程中傳承、發展傳統中國畫。
記得從附中升入本科,我初次接觸中國畫時,老師說:“你畫的形雖然很準,但是用的線不是中國畫的線。中國畫的線是有生命的線。”自此,我開始意識到“形似”不是傳統中國畫的最終目的,在“形似”之外還有更高的要求。作為構成“形似”的基本形式元素,什麼樣的線才是有生命的線?我困惑不解,同時也引發了對中國畫教學大綱中關于“中國畫特點是‘以線造型’”的疑惑。畢竟西方繪畫史上,如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法國安格爾、德國丢勒、奧地利克利姆特等,都是以線造型的高手,那麼“以線造型”怎麼能說是中國畫的特點呢?
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雲:“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概括了傳統中國畫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形式特點和審美觀念,用最簡練的語言闡述了傳統中國繪畫畫理的基本内容。
以狀物為宗旨的繪畫藝術,不論中西,“必在于形似”,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形似”,中西繪畫卻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觀點。西方繪畫以科學務實的态度,通過比例、透視、解剖、結構,使所表現物象達緻精準和酷似;通過光線和色彩使形似達到質感、量感、空間感高度統一的視覺逼真的效果,這是西方傳統文化思想的思維邏輯使然。傳統中國繪畫卻在“必在于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形似須全其骨氣”,沒有從“器”和“用”的層面做橫向拓展,而是從“形似”直接指向了形而上的“骨氣”,把問題提高到“道器相通”“體用一緻”的至高境界。
“骨氣”顯然是源自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何為“骨”?“骨”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萬物一以貫之。這個支撐萬物,又無限生發的内涵之力,就是“骨”。何為“氣”?“氣”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充滿變數的陰陽,相輔相成,相互消長又相互依存,“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這個生成并充實了無窮盡的多樣性的空間形态,就是“氣”。“骨”主時間的一緻性,“氣”主空間的變化和多樣性。“骨”與“氣”合為一體,就是生命存在的形态,所以“骨氣”是生命的象征和表現。所謂“全其骨氣”就是要把生命的精氣神,注入“形似”之中,把無形的“大象”融入“形似”具象之内,故要“以大觀小”“緻廣大而盡精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