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 世紀的音樂故事

20 世紀的音樂故事

時間:2024-11-07 08:55:13

□程宏誼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古斯塔夫·馬勒是奧地利籍的波希米亞作曲家和指揮家,也是以維也納為中心的著名交響樂派的最後一位作曲家(圖1、2),他的重要貢獻是發展并擴大了貝多芬創始的“聲樂交響樂”的概念。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在1893年以歌劇《瑪侬·萊斯科》一舉成名。1896年,普契尼的歌劇《繡花女》和《蝴蝶夫人》首演,由著名指揮家阿托羅·托斯卡尼尼指揮;捷克女高音歌唱家艾瑪·德斯廷諾娃的加盟使普契尼的作品大為增色。進入20世紀後,馬勒和普契尼的名字随着19世紀的離去,定格在了世紀之交的音樂鍊環上。西方音樂的保守派與創新派在音樂藝術發達的歐美地區相互競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音樂創作的繁榮。而20世紀50年代後的音樂則呈現出大衆化的趨勢和多層次﹑多樣性,更帶有探索的性質。各國(地區)發行的音樂專題郵票也向人們講述着這個至今仍在演進中的故事。

20世紀初,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家以其創新的作品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人克勞德·德彪西,其作品中千變萬化的和聲及變幻莫測的音色,可與當年印象派畫家的風格相提并論,因而他被稱為“印象派作曲家”。以“功能主義”音樂聞名的莫裡斯·拉威爾與德彪西的音樂在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即都有玲珑剔透﹑爐火純青的配器。也許因為擁有巴斯克人血統的緣故,拉威爾的音樂創作往往是詩意多于抽象。他作于1928年的《波萊羅》展現了新穎的創作手法—在簡單複現的主題旋律上附以樂音漸強的大型管弦樂聲。西班牙的曼努埃爾·德·法拉也是一位對新音樂産生過深遠影響的作曲家,他在創作中巧妙應用民族風格而又不受束縛。法國作曲家埃裡克·薩蒂的音樂風格辛辣幽默,被人視為怪才;他的作品不僅對德彪西的創作産生過影響,還啟發了後來法國的“六人團”。法國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亨利·科萊對薩蒂的才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生于奧地利的作曲家阿諾德·勳伯格被譽為“20世紀的音樂巨人”。從1933年起,勳伯格在美國從事“音樂創作試驗”,所作歌曲﹑音樂劇及配樂戲劇因新技術的運用而引發音樂界的極大争議。安東·韋伯恩是勳伯格的學生,他的創作舍棄了種種傳統的和聲概念,将音樂壓縮到隻剩下基本要素。阿爾班·貝爾格也是一位深受勳伯格影響的奧地利作曲家,他的歌劇《沃采克》确立了他在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勳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新穎獨特的音樂創作風格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作曲家。

1910年,被稱為“新古典主義”的芭蕾舞劇《火鳥》在巴黎首演,由此,俄羅斯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圖18、19)開始嶄露頭角。2014年,《火鳥》作為俄羅斯民族芭蕾藝術的經典,亮相于索契冬奧會的閉幕式。而斯特拉文斯基全套小提琴曲目的最優秀的演繹者之一是比利時小提琴家阿瑟·格律米奧。達留·米約﹑弗朗索瓦·普朗克﹑阿瑟·奧涅格、喬治·奧裡克﹑熱爾梅娜·塔耶弗爾等法國青年作曲家都受到薩蒂強調簡樸藝術的理論的影響,由他們結成的藝術團體“六人團”,對現代音樂的發展産生了很大影響。

20世紀的民族音樂在衆多音樂家的關注下有了快速的發展。讓·西貝柳斯是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作于20世紀初的大量小提琴曲﹑鋼琴曲﹑合唱曲是芬蘭民族音樂的精華,他的作品數量相當豐碩,足以确立他作為一位傑出作曲家的聲望。貝拉·巴托克是匈牙利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注重民間音樂的收集和研究,其音樂既“現代”又不屈服于任何時髦的教條和人為的體系。捷克作曲家列奧·雅那切克迷戀民歌的節奏和音調,并以嗓音的本色音質來改變傳統歌劇的演唱。生于羅馬尼亞的喬治·埃内斯庫集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于一身,他還培養了以梅紐因為代表的衆多當代小提琴大師。蘇聯作曲家塞爾格·普羅科菲耶夫生于音樂世家,他還未學好寫字便開始作曲,9歲時就寫了一部歌劇。1922年普羅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期間,曾為佳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作曲。返回蘇聯後,他受到蘇維埃社會新生活的感染,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音樂語言也轉向清新流暢。德米特裡·肖斯塔科維奇是蘇聯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其早年的作品多為政治性或諷刺性的。他的《第七交響曲》作于1941年列甯格勒被困期間,表現了和平﹑鬥争與勝利的主題。肖斯塔科維奇的弦樂四重奏被認為是現代四重奏音樂的優秀代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新的内容和活力豐富了傳統的古典形式。亞美尼亞籍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圖良以直率﹑通俗易懂的音樂風格從事創作,向世界展示了亞美尼亞民間音樂的魅力。克羅地亞作曲家約西普·哈茲是20世紀上半葉地中海音樂風格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通過薩格勒布獨奏家樂團的演奏而享譽全球。傑斯拉夫·聶曼是波蘭最著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歌手,也是20世紀後半葉波蘭最早的搖滾民謠歌手。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來自法蘭克福的保羅·欣德米特集作曲家﹑理論家﹑演奏家﹑指揮家于一身,是同輩中最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之一。盡管被認為是德國的保守派音樂家,但他卻是多瑙埃辛根現代音樂節的主要創立者。庫爾特·魏爾的早期管弦樂創作曾受到保守派的影響,但後來他成為德國較早以爵士樂風格進行創作的音樂家。波蘭作曲家卡洛拉·希曼諾夫斯基的創作風格既受德彪西的影響又有創新,對處理民族音樂有其獨到之處。他的歌劇《羅傑王》和芭蕾舞劇《哈爾奈西》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波蘭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阿瑟·魯賓斯坦則是20世紀最出色的鋼琴家之一,其演奏風格以睿智和熱情著稱。生于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巴勃羅·卡薩爾斯因反對佛朗哥政府而被迫移居法國,他擅長作曲﹑指揮和大提琴演奏,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他的演奏頗為迷人,無論在技巧音色還是音樂表現上都達到了異常高超的境界。奧地利指揮家赫伯特·卡拉揚曾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音樂指導,還是薩爾茨堡複活節音樂節的創辦人。卡拉揚高度精煉的指揮技巧有時招緻的非議多于贊譽,但他仍不失為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納﹑舒曼作品的出類拔萃的大師。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圖37

圖38

圖39

圖40英國作曲家﹑指揮家拉爾夫·沃恩·威廉斯的創作别具一格,粗野的狂暴﹑奔放的熱情和近乎神秘的靜谧,使其作品的“表情”幅度相當可觀。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從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他憑借自己的天賦,獲得了一流作曲家的聲譽。埃爾加所創造的音樂語言極為個性化,赢得了“埃爾加風格”的美稱。由管弦樂隊伴奏的歌曲《海景》是他的成名作。弗裡德裡克·戴留斯的音樂在英國極受歡迎,1929年在倫敦舉辦的“戴留斯音樂節”使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瑞典裔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善于吸收各種文化元素而自成一格,其完成于1916年的樂隊合唱作品《行星》融生動﹑明淨和嚴肅的神秘主義于一爐,開創了其藝術創作的盛期。約翰·艾爾蘭是一位教師出身的英國作曲家,他的藝術風格是新世紀的浪漫主義。澤西島發行的艾爾蘭紀念郵票的背景圖案,表現了他的代表作《被遺忘的習俗》的意境。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喬治·格什溫在一家音樂出版社工作時開始其歌曲創作生涯,他作于1924年的《藍色狂想曲》由鋼琴和爵士樂隊演出,成為美國爵士樂的經典作品。格什溫的作品旋律悅耳動聽,其代表作還有《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波吉與貝絲》等。他的創作标志着美國流行音樂的高峰。

20世紀的音樂越來越貼近普通人的欣賞習慣,音樂開始走出劇院,走向家庭,走向街道和廣場;人們欣賞音樂更多的是為了娛樂。誕生于美國的爵士樂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音樂欣賞習慣。爵士樂曆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号稱“公爵”的埃林頓,他的主要作品被譽為“現代音樂中最具獨創性的樂曲”。而熱情奔放的小号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則是20世紀極受歡迎的爵士樂風雲人物。“搖擺樂”(Swing)這個名稱産生于1935年,是爵士樂曆史上的一個特定時期,其特點是強烈的銅管樂器和簧管樂器的對吼。此風格的創立者是猶太裔音樂家本尼·古德曼。爵士樂歌手比莉·霍利戴的演唱生動流利,其音質給人極為美好的印象。她雖然用流行音樂而不用布魯斯激發靈感,卻提高了她所唱歌曲的格調,色彩變化和抑揚頓挫都異常細膩,令人難以捉摸。外号“鳥兒”的美國爵士音樂家查理·帕克是一位出色的中音薩克斯管演奏家,他是1945年現代爵士樂取代搖擺樂的爵士樂革命的風雲人物,他那種扭來扭去、快速驚人的即興演奏讓衆多爵士樂演奏者競相效仿。比利時人托特·蒂勒曼是歐洲爵士音樂家中最頂尖的大師之一,他在技巧上和情感演繹上都極為出色,尤其在口琴的運用上獨領風騷,至今沒有對手。與蒂勒曼合作過的爵士樂大師數不勝數,帕克就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比利時發行的《新世紀》郵票上,吹奏口琴的蒂勒曼和演奏薩克斯的帕克出現在同一畫面上。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黑暗王子”邁爾斯·戴維斯是爵士樂發展史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他從紐約朱利亞音樂學院畢業後就開始在酒吧和俱樂部演出,在那裡,他得到爵士樂大師科爾曼·霍金斯的指點,從此進入了神奇的爵士樂世界。1964年,戴維斯融合搖滾樂和爵士樂的精華,首創“Jazz–Rock”,被後人譽為爵士樂的标杆人物。他的《泛藍調調》專輯包含着相當前衛和深奧的音樂理念。奧斯卡·彼得森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是爵士樂鋼琴領域的大師級人物。他将爵士樂輕快﹑迷幻的色彩通過手指與琴鍵的接觸,直接勾勒在欣賞者面前,正是這些不那麼和諧的音符造成了其音樂在酒吧文化中盛行的趨勢。圖41

圖42

圖43

圖47

圖44

圖45

圖46

圖48

圖49

圖50

圖51

圖52

圖53

圖54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約翰·列農(圖57、58)﹑林戈·斯達爾﹑喬治·哈裡森和保羅·麥卡特尼等人組成了流行音樂史上最為傳奇的“披頭士”樂隊(圖59、60)。1971年8月1日,哈裡森等人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行了名為“為慈善事業而搖滾”的現場音樂會,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募集了1300萬美元的善款。2002年,烏拉圭發行了紀念哈裡森逝世1周年的郵票。巴西的民間音樂主要來源于葡萄牙及黑人音樂,皮辛·昆哈以大提琴﹑小四弦琴和笛子組合成的音樂“喬羅”在美洲大陸頗為流行。生于裡約熱内盧的安東尼奧·卡洛斯是20世紀巴西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和歌手。他的音樂兼有南美音樂奔放﹑悠揚和律動無窮的特色,同時又添加了爵士樂的優雅,形成一種頗為獨特的被稱為“波薩諾瓦”的音樂風格。卡洛斯的音樂傳到美國後,迅速成為20世紀60年代最熱門的音樂形式之一。圖55

圖56

圖57

圖58

圖59

圖60

圖61

圖62

圖63

圖64

圖65

圖66

圖67擁有阿爾及利亞血統的法國歌手伊迪絲·比亞芙在香榭麗舍大道熱爾内酒吧老闆路易·勒普爾的引導下,展露了自己的演唱天賦。在她21歲時,勒普爾為其錄制了第一張唱片。1947年後,比亞芙将美國作為自己演唱市場的“新大陸”,在《拯救大兵瑞恩》﹑《盜夢空間》等大片中,她演唱的《你無處不在》、《不,我一點兒也不後悔》等曲目已成為當代電影音樂的不朽經典。1990年,法國發行了《法國流行歌手》郵票,比亞芙與雅克·布萊爾﹑喬治·布拉森等歌星一同出現在郵票上(圖65為實寄封)。出生在比利時的布萊爾性格開朗,他憑借天賦的樂感和歌喉于20世紀50年代紅遍法國。布拉森也于20世紀50年代成名,其唱片銷量達2000萬張。

生于美國佐治亞的雷·查爾斯7歲時不幸失明,但才華橫溢的他開創了“節奏布魯斯音樂”。在《滾石》雜志評選的“100位最偉大的藝人”中,查爾斯名列第10位。2004年,73歲的查爾斯病逝,美國特為他拍攝了傳記影片《靈魂歌王》。在他去世的第二天,恰好是美國前總統裡根的葬禮,那一天,全美國的電台都播放了查爾斯在1985年裡根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演唱的《美麗的亞美利加》。歌壇巨星莉迪亞·門多薩的演唱風格“特哈諾”來源于美國得克薩斯和與墨西哥接壤的邊境地區,因而被譽為“邊境上的百靈鳥”。2013年,美國為門多薩發行了郵票,其圖案來自一幅當年的演出海報,畫面上的她面帶微笑,懷抱吉他,背景則是得克薩斯的州旗。

“貓王”是美國南方歌迷對搖滾樂歌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昵稱。20世紀50年代,“貓王”的音樂開始風靡世界。他的音樂超越了種族和文化的界限,将鄉村音樂﹑爵士樂和山地搖滾樂融會貫通,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獨特曲風,極大地震撼了當年的流行樂壇,并讓搖滾樂橫掃了20世紀的世界樂壇,“貓王”由此而成為搖滾樂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歌手(圖68-70)。

被稱為“國際樂壇流行天後”的惠特妮·休斯頓是全球單張專輯銷量最高的女歌手。1985年進入搖滾MTV領域的休斯頓,以閃電般的速度打破了當年男性歌手的一統天下。1986年,她又創下了曆史上首張MTV專輯的最佳銷售紀錄,并在此後數次奪得格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大獎。1992年,休斯頓與好萊塢男影星凱文·科斯特納聯袂主演了電影《保镖》,影片在票房上大獲成功,由她演唱的主題曲《IWillAlwaysLoveYour》(我将永遠愛你)在歌曲排行榜上蟬聯14周的冠軍,此項紀錄至今未被打破。2012年2月11日,48歲的休斯頓因用藥過量引發心髒病而去世。

邁克爾·傑克遜是一位全能型的音樂人,他的身上集中了歌手﹑唱片專輯制作人﹑MTV導演﹑電影演員﹑舞蹈家﹑作曲家﹑造型設計師﹑和平主義者﹑慈善機構創辦人等20多種身份。吉尼斯世界紀錄将他評為“人類史上最成功的藝人”。在當今群星燦爛的時代,傑克遜更是明星中的明星。他為慈善事業的捐款超過3億美元,是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藝術家。傑克遜也是曆史上第一個出現在MTV電視台上的黑人男歌手,由此摧毀了商業電視台綿延了數個世代的種族隔離制度。作為世界樂壇絕無僅有的風雲人物,傑克遜從20世紀80年代起為整個現代流行音樂史締造了一個傳奇時代(圖72-74)。圖68

圖69

圖70

圖71

圖72

圖73

圖74用“百變風情”來形容澳大利亞歌手奧莉維亞·紐頓-約翰的歌唱生涯是再合适不過了。從純樸的鄰家女孩到校園美女,再蛻變成魅惑人心的性感天後,她帶給流行樂壇一次又一次的驚歎。在戰勝了乳癌的病痛後,紐頓-約翰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開幕式上神奇複出,她的歌唱風采依然是那樣令人陶醉。艾麗絲·雷吉娜11歲時就在電台開始了她的歌唱生涯,1965年在巴西首屆流行音樂節上的演出使她一舉成名。1969年,在歐洲及拉美的巡回演出結束後,她已成為國際流行樂壇的一顆明星。1959年,意大利女歌手米娜·馬可尼在聖萊莫音樂節上演唱了歌曲《月夜星光》。50年後,意大利為這首轟動一時的歌曲發行了紀念郵票,畫面以藍色和紫色為基調,重溫了當年演唱現場的幽雅意境。

随着流行音樂的發展,各種音樂節和商業性音樂演出已成為20世紀音樂的主要運作形式。在衆多國家和地區發行的音樂題材郵票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流行音樂的内容(圖78、79)。

音樂劇是一門十分年輕的表演藝術,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産生了衆多風格迥異的作品。由美國作曲家安德魯·韋柏根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的長詩《擅長裝扮的老貓精》改編的《貓》,是音樂劇曆史上最為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

1969年,為順應美國民衆的反戰情緒,4位25-27歲的美國青年決定在距紐約曼哈頓100公裡的一個名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鎮舉辦一個音樂節。然而因為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對,音樂節不得不移至紐約州卑賽鎮的一個牧場舉行,但音樂節的名稱仍為“伍德斯托克”。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搖滾藝人均在音樂節的邀請名單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搖滾音樂節,它揭示了搖滾樂蘊藏的巨大能量以及在大衆中的号召力,45萬人親臨現場就是最好的證明。更重要的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作為一個事件,具有改變人們價值取向的能力。曆史學家在評論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時說:“短短的三天,人們在這裡經曆的是一生中絕對隻有一次的事件……以緻在後來再也沒有人能通過音樂節來達到這種超凡的凝聚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這是一個三天三夜的音樂‘烏托邦’,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複制的20世紀的音樂故事。”圖75

圖76

圖77

圖78

圖79

圖80

圖81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