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勇/文
現在我們逛書市,都會體會到“成功學”類書籍的火爆。
現今的“成功學”書籍,從本質上說,遵循的都是一個“最好”原則——即先假定(或暗示)你能“做到”,然後再告訴你需要做到的事情“是什麼”。等于說一下子越過了“如何做到”這個其實最重要、最根本的環節。正因如此,這些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要麼就一鼓作氣地幹到最好,要麼就幹脆什麼也别幹;要麼就是100,要麼就是0;要麼你就登泰山,要麼你就幹脆在原地待着。
這種“最好”原則其實具有極大的蠱惑性——讓誰看都會承認“正确無比”,但是99%的人都會被吓倒在起跑線前。因為這種理論鼓吹的是一種“你要痛下決心,重新做人,來個180度的大轉變”的“劇變”哲學,而這種“劇變”哲學恰恰是很多人的緻命弱項。對于擅長懶惰、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拒絕變化的人,你偏偏要在他的耳旁大喊“你要劇變!”無疑是自欺欺人、對牛彈琴之舉。
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劇變”兩字面前露怯,裹足不前,難下決心;又或者憑着一時的沖動痛下了“劇變”之決心,并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但往往是好景不長,堅持不了多一會兒就敗下陣來,難見持續性。馬三立先生那段著名的《從明天開始》的相聲,就是最傳神地表現了這一“國民性”的經典。
“最好”原則的最大問題在于門檻太高,它往往超越了廣大“凡人”的能力極限,讓絕大多數人“望門興歎”。因此,隻有“次好”原則才是一種真正有可能讓更多的普通人走上相對成功之路的途徑。
“次好”原則的核心在于“降低門檻”——它宣揚的是一種“積小勝為大勝”的理論,即如果做不到100,隻做到1也行:因為1永遠大于0;如果登不上泰山,隻登上你家門口的小沙丘也行,因為那也總比原地踏步強……總之,隻要你做了點什麼,就總比不做強。由于門檻大幅度降低,因此就多了使普通人做到堅持的可能性,而凡事隻要堅持,最終必能成功。隻不過遵循“次好”原則的成功之路,其路程略長一些而已。
總而言之,“最好”原則盡管在表面上打着讓所有人都成功,即“普度衆生”的旗号,但它最終能夠激勵并“超度”的,實際上還是“盡可能少”的,甚至是極個别的精英;隻有“次好”原則,才能有效激勵“盡可能多”的人,盡可能地接近“衆生”之“普度”這個崇高目标。否則,“成功學”就依然有可能會淪為隻為少數精英階層服務的專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