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詞“吃瓜群衆”,據說最初緣于吃瓜子,指嗑着瓜子看熱鬧的圍觀者;有人為了表示占據着更靠前的圍觀身位,就說自己“前排吃瓜”,于是又有了更靠前的“吃瓜群衆”。其實如果真正探尋起源,應上溯至魏文帝曹丕的《與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曹魏時期的文人常聚在一起,輪流猜枚射覆,輸者給大家吟詩和表演節目,其他人則在旁邊剖食沁涼的甜瓜,圍觀取樂,俨然置身事外的他者。這就是最早的“吃瓜群衆”。
“吃瓜群衆”一詞無關褒貶,但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吃瓜群衆,卻大有學問。我幼時的鄰居有一對夫妻經常打架,男人每次剛要動手,就有好心人前來勸解。于是在旁人的不斷阻攔下,男人顯得特别激動,每每發誓要打死那個臭婆娘。而作為弱勢一方的女人也顯得特别委屈,哭喊聲尤為誇張。後來人們見多了,就漸漸熟視無睹。有一次兩人又要動手,男人左右顧盼,見無人上來勸架,遂瞪視妻子,罵道:你還不快走?這次我可要真的打了……
看過這樣的現實情景劇,我很早就知道,不要去摻和他人的家事,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和家人。王寶強離婚事件在社交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我想起一個典故:明代大學士高谷的老婆和小妾素有矛盾,某日同僚陳學士上門做客,高谷借着酒意發了一通老婆的牢騷。陳學士好打抱不平,當即掀了酒桌,上前一腳踹倒高夫人,痛斥其非……後來,高谷與夫人仍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陳學士卻死于流放之地……有時候,吃瓜群衆獲知的信息,并不足以洞悉一切,貿然介入,反而有可能成為攪局者,起到反作用。
即使聰明如海明威,也吃過這樣的虧。菲茨傑拉德的前女友是個富家千金,但準嶽丈卻看不出這個年輕人日後會寫出《了不起的蓋茨比》,很無情地拒絕了這門婚事。因受窮被歧視過,菲茨傑拉德婚後一直努力寫稿賺錢,供妻子澤爾達過着奢華的生活。海明威是菲茨傑拉德的好朋友,他很看不慣澤爾達的所作所為,覺得自己有義務“清君側”,把好友拯救出苦海。起初,見海明威對自己妻子有非議,菲茨傑拉德還不以為然。後來海明威索性寫了一篇小說《弗蘭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用小說的女主人公映射澤爾達不守婦道,人性淡漠,菲茨傑拉德才忍受不了自己的私生活被外人介入,遂與海明威絕交。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出現錯誤的判斷,就是因為自作多情,自以為能感同身受他人的遭遇及心境,并由此産生代入感,從而對他人的私生活指指點點,或者“熱心腸”地想要代為出謀劃策,提供幫助。卻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是極其私人化的事情,有着需要緊守并不容侵犯的邊界。